|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現代消費與青少年身份認同 ISBN:978752272214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劉金麗 頁數:26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419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消費主義影響下,一些青少年將消費作為構建自我、形成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從消費對象來講,一些青少年通過商品符號價值展示自我的個性、身份和品位,卻失去了自我的獨特性和自我的同一性。從消費方式來看,部分青少年沉溺於網路消費,通過這種消費方式尋找自我的歸屬、獲取自我的人生意義,反而使自我難以分辨虛幻世界和現實世界,導致自我與現實的脫節,無法正確定位自我。從消費後果來看,極少部分青少年通過身體消費改變自我的外在形象,希望以此獲得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追捧,以這種膚淺的無深度感的消費構建自我認同,不僅會喪失構建自我認同的外在基礎,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青少年通過消費構建自我身份認同,卻使自身陷入消費主義的操縱之下,被物質享樂主義所迷惑,喪失了對生存意義感的追尋,迷失了自我。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今天,青少年要建構正確理性的身份認同,不僅要形成合理的消費理念,還要培養青少年對生存意義感的追求。作者簡介 劉金麗,北京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思想道德與法治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講思想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等課程。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微信朋友圈』場域中大學生身份認同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8KDC013)、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網路消費影響下的大學生自我認同危機研究」(項目編號:SM202010037003),參与省部級項目多項,發表相關論文多篇。目錄 緒論第一章 作為一種現代性現象的消費主義 第一節 消費主義的產生 一 消費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 消費主義產生的思想文化基礎 三 消費主義產生的根源——資本邏輯 第二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 現代消費和消費社會 二 消費主義和消費文化 第三節 消費主義批判 一 消費主義意識形態批判 二 消費異化與人的異化 三 消費主義物化幸福觀批判 第四節 消費主義對現代人消費價值觀的影響 一 消費主義導致人的價值觀異化 二 消費主義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第二章 消費主義影響下的身份認同 第一節 身份認同的含義 一 相關概念界定 二 身份認同及其分類 第二節 消費主義對身份認同的影響 一 消費主義導致身份認同問題的產生 二 現代人身份認同問題的具體表現 第三節 青少年身份認同 一 消費主義產生之前青少年的身份認同 二 消費主義影響下的青少年身份認同 第三章 符號消費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衝擊 第一節 符號消費一什麼是符號消費 二 符號消費的特徵 三 消費主義——走向極端的符號消費 第二節 符號消費認同何以成為可能 一 物的社會意義——物向符號的轉化 二 大眾傳媒——符號價值的塑造者與傳播者 三 符號消費認同——以符號消費為基礎的社會識別體系 第三節 青少年身份認同的符號轉向 一 青少年對符號的追逐 二 青少年符號消費的特點 第四節 符號消費認同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影響 一 自我同一性的斷裂 二 自我意義感的喪失 三 虛幻的自我個性化 第四章 網路消費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影響 第一節 網路消費與消費主義 一 網路消費——網路技術與消費的聯姻 二 消費主義影響下的青少年網路消費 第二節 網路空間的蠱惑:青少年網路消費行為及其分類 一 青少年:網路文化的促進者和消費者 二 網路空間的狂歡——青少年網路消費行為 第三節 青少年在網路消費過程中的身份認同建構 一 從鏡像到擬像:網路虛擬身份形成的理論支持 二 青少年在網路消費中的身份認同建構——以網路購物和網路遊戲為例 第四節 網路虛擬身份認同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衝擊 一 自我同一性的混亂和消解 二 自我歸屬感的迷失 三 人生價值的異化 第五章 身體消費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塑造 第一節 消費主義與身體政治的興起 一 西方哲學中的身體研究理路 二 消費主義推動下的身體消費 第二節 當代青少年的身體審美和身體消費 一 身體——青少年尋求認同的重要媒介 二 當代青少年的身體審美 三 身體審美驅動下的青少年身體消費 第三節 身體消費與青少年身份認同問題 一 構建自我認同的外在根基的喪失 二 人生意義的物化和精神追求的喪失 第六章 消費的合理化與青少年身份認同的理性建構 第一節 資本邏輯的規約 一 資本邏輯——消費主義泛濫的內在根源 二 資本運行的合理化 第二節 市場經濟發展的合理化 一 市場經濟對消費的影響 二 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引導市場合理髮展 第三節 增強媒介社會責任感,提升媒介人文精神素養 一 加強政府對媒介的管理,提升媒介的責任意識 二 強化傳媒主體的道德自律 第四節 追尋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一 培養青少年形成合理的消費觀 二 青少年自我意義感的重建 三 人的全面發展——對個體生存意義的現實闡釋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