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化符號學 ISBN:978710022436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龔鵬程 頁數:6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07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闡釋了中國語文與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繫,作者由對文字元號的解析指向文化傳統,進行文學與文化批評。全書論及中國文學的發展,文人階層的形成,文學與諸藝術之關係,中國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學、史學、文學等方面的文化表現,以及中國這個文字化的社會之變遷。經由這些討論可以看到,構成中國文化的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事實上都處在中國文字元號系統的組織和制約中。作者簡介 龔鵬程,著名學者,了如指掌書院名譽院長。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台北。龔先生精通文學、史學、哲學、宗教、藝術,是當代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其一直倡導「文士書法」,在北京、台北、杭州、巴黎多地舉辦書展。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著作有《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漢代思潮》《文學散步》《中國文學批評史論》《近代思潮與人物》《中國小說史論》《中國文學史》《文學批評的視野》等一百余種。目錄 導論符號的思維(一):言 一 對語言的思維 二 詞的特點 三 句的形態 四 漢語思與言 符號的思維(二):象 一 視知覺的開發 二 觀象、取象、造象 三 立卦象以示意 四 喜象示的傳統 五 象開啟的文明 符號的思維(三):數 一 數的思維 二 數的傳統 三 數的理論 四 用數之法 五 數的困境 符號的思維(四):字 一 真正的文字 二 表意的體系 三 構造的原理 四 發明的歷程 五 思想的歷史 象的文化符號學 一 立象如何盡意 二 意象如何形成?有何功能? 三 觀象:以視知覺濟言語之窮 四 追求「象的語言」 五 由象到境再到境外 第一卷 文字、文學與文人 第一章 中國文人傳統之形成:論作者 一 何謂「作者」? 二 兩種作者觀 三 神聖性作者觀 四 作者之謂聖:孔子的地位 五 述者之謂明:儒家的性格 六 由述者到作者的轉換 七 作者觀在漢代的發展 八 作者的世俗化:文吏與文士 九 創作的新傳統 十 余 論 第二章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說「文」解「字」 一 詩是藝術最高的發展 二 樂與禮:藝術中心的轉換 三 從歌詞到文詞 四 由曲藝到詩劇 五 由描摹到書寫的藝術 六 文字、文學與文化 第三章 文字藝術中的辯證:由張懷瓘書論觀察 一 獨立的書法評論家 二 筆法論的形成與發展 三 書法:文字藝術的規範 四 藝術對文字的反抗 五 自然無為的創作觀 六 知音冥契的鑒賞論 七 歷史關鍵時期的書論家 第二卷 以文字為中心的文化表現 第一章 深察名號:哲學文字學——中國哲學之主要方法與基本形態 一 專論字義 二 正名之學 三 說文解字 四 深察名號 五 望文生義 六 哲學文字學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書——中國宗教(道教)的性質與方法 一 自然創生的天書 二 虛無氣化而成文 三 文字為文明之本 四 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 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 道門文字教 第三章 文學的歷史學與歷史的文學:文史通義——中國史學對歷史寫作活動的思考 一 知難之嘆: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實齋 二 推原官禮:實齋文史學的基本架構 三 討論流別:實齋論校讎的主要精神 四 以遵王制:實齋學中的權威依附陸 五 述而不作:實齋反歷史主義的史觀 六 即文是道:書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 七 成一家言:言與所以言的複雜關係 八 自號實齋:對實至名歸社會之嚮往 九 文史別論:劉知幾《史通》論文史 十 敘述史學:對歷史書寫活動的思考 十一 文外之言:文字傳寫外的口說傳述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會及其變遷 第一章 文學崇拜與中國社會:以唐代為例 一 進士登第如躍龍門? 二 進士科受尊崇的原因 三 進士科舉與文學崇拜 四 文學崇拜諸現象 五 朝廷對文學崇拜的態度 六 社會對文人的供養 七 由文學到反文學 八 反文學以昌大文學 九 「道/藝」「文/教」之間 十 社會生活的文學化 十一 社會階層的文士化 十二 文學權威之神秘化 十三 文學社會的形成 第二章 儒學、吏學與文書政治 第三章 文字傳統的解構與重建——新文學運動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第四卷 文化的符號與意義 第一章 傳記小說的新思維 一 傳記小說 二 言說系統 三 文的優位 四 虛實之間 五 歷史文學 第二章 漢語文化學的歷程 一 為撫陳編吊廢興 二 詮言詁字似秋蠅 三 鑿光欲借西鄰火 四 呼渡難期夜客? 五 滄海已隨人換世 六 鳩鷹相化水成冰 七 老夫尚喜不知鬧 八 能說桃花舊武陵 第三章 語言美學的探索 一 語言美的研究 二 對形式的關注 三 探索法的原理 四 文體的本色 五 象徵的體系 六 意義與結構 七 抒情的辯證 八 文化的關懷 第四章 語文意義的詮釋 一 因言以明道 二 語言的分析 三 理解的迷失 四 客觀的考古 五 反省的路途 六 詮釋的方法 附錄 德里達哀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