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歷史變遷與競爭力研究 韓靜 97875772027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44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歷史變遷與競爭力研究
ISBN:9787577202761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韓靜
叢書名: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叢書
頁數:19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266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深入研究了如何充分有效的發揮出口貿易的乘數作用,復興千年古鎮,將景德鎮建設成為促進全球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樑和高端陶瓷文化貿易出口區。

內容簡介
以景德鎮陶瓷貿易的歷史變遷為視角,深入剖析分析景德鎮陶瓷貿易的發展演變及其特徵,並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探討影響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主要因素,通過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持續性和潛力研究,從而正確把握當代景德鎮陶瓷出口的演變趨勢。第一章 緒論1 1研究背景與意義1 2國內外陶瓷貿易研究現狀1 3主要研究內容、方法與創新點第二章 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歷史變遷研究2 1一個景德鎮 半部陶瓷史2 2景德鎮陶瓷出口歷程與貿易波動2 3景德鎮陶瓷出口歷史的啟示 第三章 當代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發展演變及特徵3 1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規模3 2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結構3 3景德鎮陶瓷出口競爭力的測度與比較第四章 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決定因素4 1陶瓷貿易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4 2模型設定、變數選擇和數據來源4 3景德鎮陶瓷出口決定因素的實證結果第五章 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變動成因 5 1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變動5 2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變動成因分解5 3景德鎮與其他產陶區出口成因比較第六章 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持續性和潛力研究——基於貿易成本分析6 1貿易持續性和潛力研究的理論分析6 2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成本變化6 3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潛力提升的探索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7 1主要結論7 2相關政策建議7 3研究不足及未來研究方向

作者簡介
韓靜(1982-),浙江蕭山人。200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18-2019年于浙江大學作訪問學者,長期從事國際貿易和陶瓷貿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及參与省市級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40餘篇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問題1
第二節研究內容及方法3
第三節創新點和存在的不足6
第二章陶瓷貿易相關理論和文獻綜述8
第一節陶瓷產品8
第二節阿瓷貿易相關理論11
第三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綜述18
第三章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歷史變遷30
第一節一個*德鎮,半部陶瓷史30
第二節景德鎮網瓷出口貿場歷程一 基於沉船考古的發現 44
第三節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的演變規律65
第四章景德鎮陶瓷競 爭優勢的形成及構成要素77
第一節景德鎮陶瓷競爭優勢的形成 77
第二節景德鎮陶瓷出口競爭優勢的構成因素一 基於鑽石模型的分解80
第五章景德鎮陶瓷貿易現狀 與出口競爭力測度比較102
第一節景德鎮陶瓷生產近況 10
第二節景德鎮陶亮出口貿易現狀112
第三節景德鎮陶瓷出口競爭力測量116
第四節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120
第六章陶瓷出口波動成因的實證分析:基於CMS模型的應用124
第一節CMS模型與數據124
第二節CMS模型分解結果13
第三節陶瓷出口波動成因的特徵138
第七章陶瓷 出口貿易決定因素:基於貿易引力模型的應用141
第一節 選取模型框架 141
第二節靜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14770
第八章結論、展望與建議151
第一節主要結論151
第二節未來展望154
參考文獻168後記18

精彩書摘
一、供給視角下貿易理論與陶瓷貿易
1 傳統貿易理論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重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嘉圖(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以及赫克歇爾(Heckscher)和俄林(Ohlin)的要素稟賦理論。比較優勢理論提出,貿易雙方在生產商品時生產技術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存在相對差異,進而引起生產成本的差異。因此,各國應發揮相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專業化生產,生產和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但是在現實中,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只能揭示部分商品貿易產生的的原因,因而從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來分析國際貿易的成因成為國際經濟學中*具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要素稟賦理論指出,各國比較優勢的主要產生於資源稟賦和生產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各國應該按照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來進行生產,發揮本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生產出具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 田子方 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年]。
陶瓷貿易的產生,尤其是瓷器貿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資源稟賦和生產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眾所周知,陶器是石器時代的產物,世界廣大地區都有陶器的文化遺址,然而卻並非所有產陶區都能生產瓷器。陶瓷向瓷器的轉變需要經過漫長而複雜的技術演變,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這些技術演變的國家,因而開始悠久的陶瓷外銷歷史。傳統貿易理論從相對勞動生產率和要素稟賦的差別方面分析了不同經濟之間的產業間陶瓷貿易,但對勞動生產率和要素稟賦差異很小,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產業內陶瓷貿易的解釋力很弱。
2 規模經濟理論
1987年保羅·克魯格曼將規模經濟抽象出來作為國際貿易產生的決定因素,標志著傳統貿易理論向新貿易理論的轉變。而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產量範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事實。規模經濟的存在打破了傳統貿易理論中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自此,國際貿易形成了兩種不同弄的國際分工渠道:一種如要素稟賦理論所揭示的,由於資源或技術的差異而展開國際分工,如清中期以前的中國陶瓷貿易;另一種是由於規模經濟所引致的相對比較優勢而展開的國際分工,如當代的中國陶瓷貿易。前者更有效地揭示了產業內貿易現象,而後者解釋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呈現的產業內貿易現象。
由於存在規模經濟,廠商會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獲得成本優勢,而這種成本優勢可以通過內部規模經濟或外部規模經濟獲得。內部規模經濟是指由於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產量增加,分攤到單位成本上的固定成本會越來越少,平均成本會下降。外部規模經濟是指由於行業內企業數量增加,整個行業規模擴大,企業的集聚效應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整個行業的平均成本下降。從現實情形看,陶瓷貿易中也也存在著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
3 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是指各國同一產業部門間進行的以生產專業化為基礎的產品交換行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主流是生產要素比例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進行的產業內雙向貿易。針對這一現象,1975年,格魯貝爾(Grubel)和勞埃德(Lloyd)從不完全競爭、產品差異化和規模經濟入手,系統提出產業內貿易理論,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提供了理論基礎 此後,學者們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了各種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模型,如新張伯倫模型、蘭卡斯特模型、布蘭德模型、克魯格曼模型等,對該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該理論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一些假定,如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收益不變等[ 陸雄文 管理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產品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理論基石。格魯貝爾(Grubel)和勞埃德(Lloyd)指出,異質性產品是指同類產品,但在實物形態上存在差異,如質量,性能,規格,商標,牌號,設計,款式等不同,甚至每一種產品在其中每一方面存在細微差別。從消費者偏好來看,消費者有多樣化的偏好,即相較於消費一種商品,消費者更傾向於消費多樣化產品。產品的異質性正好可以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層次、不同偏好的消費者需求。而陶瓷產品正是如此,即便是同一款白瓷,在不同的產地由於燒制工藝和原料選擇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風格,如德化白瓷胎骨細柔堅緻,胎釉質感美妙,色澤溫潤明亮,形體晶瑩剔透,凝脂似玉,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而景德鎮的白瓷由於瓷胎含鐵量高,燒制后呈現的不是純粹的白,而是青白色,有白如玉的美稱。此外,不同產區的陶瓷,其製造工藝和設計理念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所呈現出陶瓷成品也各不相同。陶瓷產品的異質性正是陶瓷產業內貿易發生的主要原因。
4 企業異質性理論
傳統貿易理論,以及新貿易理論都在給定代表性同質化企業的簡單理想假定基礎上進行延伸分析,但現實情形是,企業之間存在顯著的生產率差異,資本密集度差異以及技能差異(Yeaple,2005),這些異質性*終導致各企業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存在顯著差異。Melitz(2003)指出,由於存在固定貿易成本,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進入國際市場。在多樣化的消費偏好、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等假設條件下,企業通過自我選擇效應來實現產業內「達爾文進化的過程」,出口只發生在少數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企業中。
出口企業在多方面不同於非出口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量基於企業層面生產和貿易數據的微觀經驗研究發現,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大不相同,較之後者,前者表現出生產規模更大,生產率和工資水平更高,技術和資本更為密集等各種顯著特徵。Bernard and Jensen(2003)通過美國樣本*早開始對該問題的經驗分析,此後,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以及Bernard etal (2003)對美國企業的考察,發現1992年美國所有製造企業中,企業規模的標準偏差是1 67,勞動生產率的標準偏差是0 75。HMY(2004)顯示美國*大的1996家企業中出口企業比不出口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高出39%。上述這些產業內各企業間生產規模、生產率等各方面特徵的顯著差異被稱之為企業的異質性。Wagner(2007)則認為,從實證的角度,除了生產規模和生產率有差異之外,企業的異質性還應體現在企業歷史、人力資本、資本密集度、所有權等各個方面[ 趙永亮,朱英傑 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與經驗研究:綜述 經濟學家,2011 09 ]。
從景德鎮陶瓷產業來看,從事陶瓷生產的企業6、7000家,但不是所有的陶瓷生產企業都涉足出口貿易,只有不到1%的企業涉及陶瓷產品出口及轉口貿易事宜。與非陶瓷出口企業相比,陶瓷出口企業的生產規模普遍更大,自動化率、勞動生產率普遍更高,具有明顯的技術和資本特徵。

前言/序言
景德鎮的歷史地位來源於貿易輸出。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絲路古道上的駝隊、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將景德鎮瓷器及制瓷技藝傳到亞洲、非洲、歐洲等地區。由*樸素的泥土燒制而成的瓷器,深受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人們的喜愛,甚至被稱為「白色黃金」。大批身懷絕技的匠人也慕名而來,繪就了「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景德鎮陶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絲路精神的見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景德鎮瓷器依然是中國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由此可以說,景德鎮的輝煌史,本身就是一部貿易的繁榮史。
貿易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實力、開放程度、市場話力的重要指標。貿易發展對陶瓷產業的發展、產業競爭力的培育、產業結構的升級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當下,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受限於貿易短板,貿易發展相對滯后,出口總量小、內貿增速低,平台市場、通關口岸、物流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德鎮區域品牌轉化為產品吸引力,市場影響力產業競爭力和現實生產力。因此,研究貿德鎮陶瓷的出口貿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進入新時代,景德鎮再次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全國唯一的文化類試驗區,拉開了「千年瓷都」重新邁向「國際瓷都」的歷史大幕,也讓景德鎮陶瓷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態走向未來。
景德鎮陶瓷產業如何利用出口貿易的乘數效應,復興千年古鎮的輝煌是本書研究的重點。為此,本書重點研究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在中國眾多窯口中,為什麼曾經風靡一時的越窯、龍泉窯、長沙窯等窯址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偏居江南一隅的景德鎮會脫穎而出,在明清時期的世界陶瓷貿易網路中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景德鎮陶瓷的競爭優勢根源是什麼?第二,景德鎮陶瓷出口變動趨勢如何?為什麼輝煌千年的「瓷都」景德鎮,*后「已處於苦境」;第三,影響陶瓷出口變動的原因是什麼?景德鎮如何才能通過出口重現千年歷史的輝煌?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本書主要分四個部分對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問題展開系統性分析。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礎部分,主要體現在本書第二章,該部分首先對陶瓷的定義及其經濟學特徵進行詳細的描述:然後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對陶瓷貿易相關理論進行回顧和歸納:並對國內外研究文獻進行總結和評論,為後續章節研究提供理論基礎。A第二部分是現實基礎部分,主要體現在本書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該部分通過古籍史料、沉船考古發現、鑽石模型、SWOT分析貿易競爭力指數等分析工具,對唐宋時期以來景德 鎮陶瓷出口歷程展開描述性分析,並歸納總結景德鎮陶瓷出口演變的規律,深入探究景德 鎮陶瓷「獨領風騷」千年的根源,從而更好地對比分 析景德鎮陶瓷出回貿易克爭力的現狀。研究發現,景德鎮陶瓷能夠在眾 多窯址中脫穎而出,主要歸因於其日益形成的技術壟斷競爭優勢。景德鎮瓷器外銷全盛時。期,正是景德鎮制瓷業達到巔峰的時代,不僅在工藝水平和器物造型上是空前絕後的,還廣采博收外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