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早期電影表演史 (1905-1949) ISBN:9787522821924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著編譯者:王濤 頁數:25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10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表演,是古時先人與神明交流的方式,是人類交往時不自覺的反應,是不同媒介中變幻的世間百態。唱念做打、聲色影畫,表演,一直貫穿于中國的表意體系之中。本書梳理了1905-1949年中國電影表演的歷史。自1905年《定軍山》徐徐拉開中國電影的大幕,中國電影歷經了「活動照相」中的「不自知」的原生表演,于舞台與銀幕的光影之間,逐漸建立起最初的表演範疇。20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運動如火如荼,中國電影迎來了默片的表演高峰,電影表演開始顯露出對現實與人生的理解。有聲電影等技術的發展,也為這一時期的電影表演帶來了陣痛與成長。1937-1945年,政局的動蕩造就了眾象紛呈的表演,並於1946-1949年逐步勾勒出現實主義民族表演體系的雛形。本書立足當下,對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早期電影表演做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考察,嘗試為當代中國電影表演的發展提供參照與啟發。作者簡介 王濤,本、碩、博分別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曾就職于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南京藝術學院。現為南昌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江西文化藝術基金項目評委、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表演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西省一流本科專業(表演)建設點負責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參与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項,主持並參与省部級科研項目、藝術基金項目5項。發表各類期刊論文近20篇。參与撰寫《中國電影史學》,該項目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首個電影史學研究出版項目;參与撰寫《延安文藝檔案》,系「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現主要從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電影歷史及理論、戲劇歷史及理論等教學與研究工作。目錄 緒論一 範圍和定義 二 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原生形態:「活動照相」中的表演(1905-1911年) 一 初識光影夢幻 二 記錄時期的銀幕表演特性 三 初入期的電影表演實踐——戲曲類型片及其表演 四 早期社會環境影響下的電影表演 五 為電影表演而準備 第二章 範疇初建:「影戲」的表演(1912-1931年) 一 萌芽期的電影表演 二 鏡頭以外的表演 三 多彩的銀幕表演 四 探索中的電影表演理論雛形 第三章 語系嬗變:新興電影運動下的表演現象(1931-1937年) 一 新興電影運動下的形象塑造 二 默片的表演高峰 三 有聲電影、技術對表演的影響 四 現實主義表演觀念的濫觴期 第四章 眾象紛呈:觀念形態分歧下的「表演」(1937-1945年) 一 抗戰環境下的表演意圖 二 為「宣揚」而表演的大後方 三 紛雜的「孤島」群像 四 香港製造 五 現實主義表演的深化 第五章 話語重建:趨向同一的表演(1945-1949年) 一 觀念形態的「社會表演」 二 社會、人文交織的銀幕形象 三 現實主義民族表演體系的雛形 第六章 早期中國電影表演發展之當代啟示 一 中國早期電影表演體系研究對當下電影技術的啟示 二 中國早期電影表演藝術審美對當下電影的啟示 三 中國早期電影表演理論溯源與啟示 四 中國早期電影表演對於當下電影民族性發展的啟示 結語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