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辯證法-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楊國柱 978750785570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感性的辯證法-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ISBN:9787507855708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著編譯者:楊國柱
叢書名:新迷影叢書
頁數:54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64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文選共輯錄了迪迪-于貝爾曼19篇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蒙太奇方法」,這一部分共收錄4篇文章;第二,「不顧一切的影像」,這一部分共收錄4篇文章;第三,「人民的詩歌」,這一部分共收錄6篇文章;第四,「慾望揭竿而起」,這一部分共收錄5篇文章。具有深入的學術性,可供相關研究者、學者、高校學生參考閱讀。 在瞥視迪迪-于貝爾曼的電影理論總體樣貌的同時,也能夠以一種書寫的方式呼應這種「行動之詩」。

內容簡介

在迪迪-于貝爾曼的整體寫作中,電影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存在,他將電影作為一種移動媒介帶入對藝術史的研究。他早期對於電影的興趣主要源於其對蒙太奇方法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藝術史背景下對蒙太奇概念的理論重構,並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對靜態圖像的電影使用的藝術歷史興趣。自2008年以來,電影已經成為他關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論核心。從1995年他在關於喬治·巴塔耶的視覺文本的藝術史分析中第一次引用了現代主義電影理論,到撰寫「歷史之眼」系列最後一部的2016年,本文選一共輯錄了迪迪-于貝爾曼19篇文章。總體上看,這些選文涵括了迪迪-于貝爾曼電影理論的四個主要面向:源於「圖集」認識論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殺—影像的倫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從情感走向起義的行動—影像。

作者簡介

楊國柱,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教師,上海大學藝術學理論博士。主要研究動態影像藝術與當代藝術理論。

目錄

一、蒙太奇方法
「無賴的辯證法」——愛森斯坦與巴塔耶(1995)
哈倫·法羅基:對抗世界的暴力(2009)
哈倫·法羅基:理解世界的苦難(2009)
讓-呂克·戈達爾的過去引用(2015)
二、不顧一切的影像
克勞德·朗茲曼:不顧一切的地點(1995)
檔案圖像或表象圖像(2003)
蒙太奇圖像或謊言圖像(2008)
憤慨與尊嚴:關於塞繆爾·富勒(2005)
三、人民的詩歌
飄忽不定的存在(1999)
螢火蟲—圖像(2008)
想象的人民,作為群眾演員的人民(2012)
展示無名者(2012)
光對抗光(2014)
流淚的人民:愛森斯坦或大師的作品(2016)
四、慾望揭竿而起
影像審美自由十論(2007)
激情與行動:愛森斯坦反對巴特(2012)
詩意的憤怒——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札記(2013)
感性的辯證法(2016)
情感不說「我」(2016)
大都會文獻翻譯小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