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 (第9版) 龔啟勇 劉士遠 978711736731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衛生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醫學影像學 (第9版)
ISBN:9787117367318
出版社:人民衛生
著編譯者:龔啟勇 劉士遠
頁數:3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0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選擇最合理的影像診斷方法與介入治療手段」「正確解讀和充分利用影像資料和診斷報告」為需求導向。分為兩篇。第一篇為影像診斷學,共11章,即影像診斷學總論、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乳腺、消化系統與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統與腹膜后間隙、骨骼與肌肉系統、兒科影像診斷學、傳染性疾病;其中,總論按成像技術與臨床應用介紹,其餘按人體系統分章、按器官分節。第二篇為介入放射學,下設4章,即介入放射學總論、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良惡性腫瘤的介入治療;其中,總論沿用按技術手段劃分的敘述方式,但壓縮內容,其餘延續按臨床專題分章。內容體量上,嚴格控制篇幅,力求「少而精」,不求「大而全」;注重介紹中國領先領域,增強民族自信;對常見疾病的典型表現提綱挈領,圖文並茂即可;在介紹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時,注重體現與影像與臨床、影像與病理的相關性。

作者簡介

龔啟勇,男,1963年10月生,華西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影像」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負責人。任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ISMRM)精神磁共振分會主席、國際華人磁共振學會主席、中華放射學會磁共振專委會副主委、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年影響因子=3 532)分冊主編(Specialty Chief Editor)等職務。 從事教學工作至今33年,主編國家統編教材《神經放射診斷學》,並受邀擔任北美放射醫師臨床醫學繼續教育經典CME系列Neuroimag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分冊Psychoradiology主編。曾入選華西臨床醫學院「學生最喜愛的十位教師」。近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973」「863」等項目課題資助下,就神經與精神放射影像的臨床難點做了系統而深入的工作並取得系列成果,並因此受邀在放射學排名第一的Radiology以及神經精神疾病領域權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try和Biological Psychiatry等發表特約綜述;作為通訊作者在PNAS、JAMA Psychiatry等SCI雜誌發表相關論文>100篇(含「中國百篇最具國際影響力論文」,其中Radiology論文>11篇),並受邀在放射影像磁共振領域最權威的國際學術組織ISMRM作大會New Horizorls Lecture榮譽冠名主題演講。相關成果寫入國際放射學百科全書、國際專家共識和臨床診療手冊、入選ISMRM和北美放射學會(RSNA)CME課程。並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含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是首屆中華放射學會「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唯一獲得者。先後獲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傑出教授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及ISMRM Senior Fellow獎。

目錄

緒論
一、醫學影像學發展簡史和應用範疇
二、醫學影像學的臨床應用價值
三、如何學習和運用醫學影像學
第一篇 影像診斷學
第一章 影像診斷學總論
第一節 X線成像
一、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X線設備與X線成像性能
三、X線檢查方法
四、X線檢查的安全性
五、X線圖像特點
第二節 計算機斷層成像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CT設備與CT成像性能
三、CT檢查方法
四、CT檢查的安全性
五、CT圖像特點
第三節 超聲成像
一、超聲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超聲設備與超聲成像性能
三、超聲檢查方法
四、超聲檢查的安全性
五、超聲圖像特點
第四節 磁共振成像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MRI設備與MRI成像性能
三、MRI檢查方法
四、MRI檢查的安全性
五、MRI圖像特點
第五節 分子影像學與核醫學
一、分子影像學與核醫學概念和成像基本原理
二、分子影像學與核醫學成像設備及技術
三、分子影像學主要應用及前景
第六節 對比劑
一、對比劑成像基本原理
二、常用對比劑種類及性能
三、對比劑不良反應及其處理
第七節 不同成像技術的比較與臨床應用
一、不同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的比較
二、不同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的臨床應用
第八節 圖像的觀察分析與影像診斷原則
一、圖像的觀察分析
二、影像診斷原則
第九節 影像檢查的申請和影像診斷報告的應用
一、影像檢查的申請
二、影像診斷報告的應用
第十節 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與信息放射學
一、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
二、信息放射學
第十一節 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學的應用
一、醫學影像與人工智慧
二、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學的應用
三、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學的應用展望
第二章 中樞神經系統
第一節 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二、CT檢查
三、MRI檢查
第二節 正常影像表現
一、顱腦正常表現
二、脊髓正常表現
第三節 基本病變表現
一、顱腦基本病變
二、脊髓基本病變
第四節 疾病診斷
一、顱腦疾病
二、脊髓疾病
三、精神放射影像
第三章 頭頸部
第一節 眼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二節 耳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三節 鼻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四節 咽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五節 喉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六節 口腔頜面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七節 頸部
一、檢查技術
二、正常影像表現
三、基本病變表現
四、疾病診斷
第四章 呼吸系統
第一節 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二、CT檢查
三、MRI檢查
第二節 正常影像表現
一、胸廓正常表現
二、肺部正常表現
三、縱隔正常表現
第三節 基本病變表現
一、肺部病變
二、胸膜病變
三、縱隔改變
第四節 疾病診斷
一、支氣管擴張症
二、肺炎
三、肺膿腫
四、肺結核
五、瀰漫性肺疾病
六、肺腫瘤
七、縱隔原發腫瘤和瘤樣病變
八、胸膜病變
九、胸部外傷
第五章 循環系統
第一節 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二、超聲檢查
三、CT檢查
四、MRI檢查
五、SPECT和PET檢查
第二節 正常影像表現
一、心臟與心包正常表現
二、冠狀動脈正常表現
三、主動脈和肺血管正常表現
四、外周(下肢)血管正常表現
第三節 基本病變表現
一、心臟位置和形態大小異常
二、心臟運動和血流異常
三、冠狀動脈異常
四、心包異常
五、主動脈異常
六、肺血和肺血管異常
第四節 疾病診斷
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二、心臟瓣膜病
三、原發性心肌病
四、先天性心臟病
五、心包病變
六、主動脈疾病
七、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八、肺動脈血栓栓塞
第六章 乳腺
第一節 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