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多巴胺 塔尼斯.凱里 97872201374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消失的多巴胺
ISBN:9787220137457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塔尼斯.凱里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818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英國新聞獎獲獎作家塔尼斯 凱裡,專為現代讀者撰寫的實用心理手冊。
作者塔尼斯 凱裡是英國著名作家、記者,曾被提名為英國年度全國報紙健康作家,並在2017年入圍了英國編輯協會舉辦的年度(大眾媒體)英國新聞獎專題作家獎。
本書全面講解了多巴胺的相關知識,更正人們對多巴胺與貪婪、成癮掛鉤的片面認知,讓人們正視現代人多巴胺”消失”的問題。幫助在情緒中間地帶徘徊的人們擺脫束縛,盡情享受生活。
2 一本書讓你明白什麼叫快感缺失,解決現代人無限循環的”不快樂”!
快感缺失是一個較新的心理學概念,也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容易逐漸陷入”無意義”的抑鬱狀態等,不明所以的沮喪等等。
本書作者從外因——生活負擔、消極心態、飲食不調、睡眠障礙等,到內因——多巴胺失衡、血清素過量、內啡?不足等,全面分析快感缺失的原因,從多個角度解讀現代人”不快樂”的根源,幫助讀者瞭解自身情緒問題,找回對生活的掌控力。
3 真實分享+概念引入+改善方法,三步走解決快感缺失!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從概念的引入、原因分析,到對個人的影響,再到具體的解決方法。邏輯清晰,內容全面。書中引用了眾多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幫助讀者從客觀的角度認識快感缺失這個問題,並通過細化、可行的解決方法,更新大腦的獎勵回路,重塑對生活的感受。
4 隨書附贈情緒記錄卡2張和多巴胺測試卡1張,讓你輕鬆監測自己的多巴胺變化。

內容簡介
1 你是否對曾經很喜歡的事物逐漸失去興趣?你是否在得到自己期盼的東西後感覺不過如此?你是否很久都沒有開心地大笑過且感覺無聊
2 英國心理學家塔尼斯 凱裡深入探索快感缺失的本質,讓你的大腦回歸正軌。
3 多巴胺失衡、血清素過量、內啡?不足身體內失控的它們是你不快樂的主因。
4 給每個疲憊的你的內心療愈指南,幫你找回快樂生活、情緒穩定的能力!
5 英國亞馬遜網站86%好評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你感受改變的力量。
6 一本書讓你明白什麼叫快感缺失,解決現代人無限循環的”不快樂”!
你是否對曾經很喜歡的事物逐漸失去興趣?你是否在得到自己夢想的一切後感覺不過如此?你是否很久都沒有放肆地大笑且感覺生活毫無意義?你是否意識到,見多了悲喜劇和奇葩新聞的我們,越來越難快樂起來,已經滑向情感冷漠、快感缺失的邊緣?
快感缺失,即失去從過去喜歡的事物中獲得快感的能力。長期的快感缺失會讓我們失去對生活的敏感度,不僅難以快樂起來,還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走向抑鬱。
本書從快感缺失這一概念入手,多個角度分析產生快感缺失的原因,讓你瞭解快感缺失如何影響你的情緒、感覺、思維與行動。以及如何通過更新大腦的獎勵回路、擴大觀念範圍、創建”不辦”清單、有效飲食等方式,重塑對生活的感受,找回生活中細微的快樂。

作者簡介
(英)塔尼斯 凱裡
心理學家、作家,已出版14本關於育兒和心理學的書籍,如《孩子,你在想什麼?》《馴服虎式父母》等,還經常為《每日郵報》《泰晤士報》《衛報》等撰寫文章 。其作品已被翻譯成35種語言。
譯者
孫一文
青年譯者,已出版譯著《未知境域》《拐角地帶:CEO必修的領導力課程》等。

精彩書評
如果你覺得自己失去了光彩,那麼這本精彩的、充滿活力的書絕對能夠幫到你。在健全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書中囊括了你能夠用到的所有自我調節 工具,讓你找回閃閃發光、豐富多彩的生活。
——貝基 戈達,心理治療師,著有《快樂,做你自己》
塔尼斯有獨特的敘述方式,可以輕鬆地、簡潔清晰地講解科學術語。每個感覺自己的生活狀態如同”夢遊”的人都該讀一讀!
——哈娜 布裡安,伯恩茅斯大學心理學系神經科學教授
這本書終於讓人們明白了為什麼自己總是感覺無聊,並且提供了讓人們改變自己的機會。這裡沒有照本宣科的建議,但有經過評估和充分研究的切實建議。
——艾弗爾•勒蒙,懷特•沃特戰略諮詢公司總監
快感缺乏症終於有了一個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概述,這是獻給那些患有快感缺乏症的人的禮物。我強烈推薦這本書!
——傑基 凱爾姆,作家,著有《欣賞生活》

目錄

第一部分 你今天快感缺乏了嗎
第一章 什麼是快感缺乏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很難感受到快樂
第三章 為什麼現代社會讓快樂越發遙不可及
第四章 童年經歷影響你對快樂的看法
小結
第二部分 快感缺乏症的影響
第一章 讓你感覺”無精打采”的生理原因
第二章 大腦裡的多巴胺:與期待有關的因子
第三章 快感缺乏症正在阻擊你的愉悅感
小結
第三部分 重拾活力:如何擺脫快感缺乏
第一章 與大腦保持同一陣線
第二章 快樂由你自己創造
第三章 找回快感的方法
第四章 利用與快樂有關的化學物質
第五章 創造屬?你的生活方式
小結
總結
致謝

後記

精彩書摘
引?言
你有多喜歡自己的生活?你對生活的享受程度及忍耐程度有多高?面對生活,你是活力滿滿,還是敷衍了事?
如果你是被封面上的”快感缺乏”一詞吸引而閱讀本書,那你也許並不抑鬱(否則你就該讀封面上印有”抑鬱”二字的書了)。快感缺乏與抑鬱不同,前者更可能表現為:當你參與社交活動時,其他人比你更能沉浸其中;當別人玩得很開心時,你會感到莫名的不自在;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理應更好諸如此類的惱人想法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你是否感覺自己的世界不再光彩奪目,漸漸褪變成暗淡的灰色?你是否感覺自己的視野仿佛隔著霧濛濛的磨砂玻璃,早已失去了清晰的焦點?
如果你體會到上述任何一種感覺,並且需要努力回憶最後一次心情舒暢或放聲大笑(真正的開懷大笑,笑到肚子疼那種)是什麼時候,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因為在弄清楚這些感覺以前,我和你一樣。
我的”快感缺乏”體驗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知道這些感覺有名字,或者更確切地說,我不知道怎麼去描述。最能體現這些感覺的,我認為應該是”嗯”“哦”等敷衍人的字眼。直到後來,我接到一個電話,這讓我覺得肯定有更好的形式來描述這些感受。這是幾年前我領會到的情形。正在閱讀的你請做好準備,保持你的判斷力,因為我要開始介紹這本書的由來了。
早前,為了一本一直想寫的書,我花費數月進行研究並參加各種會議,不斷打磨寫作內容,直到經紀人打來電話告訴我一個好消息,一家大型出版商(迄今為止我遇到的最大型的出版商)說他們想出版這本書,並慷慨地給出五位數英鎊的報價。在她向我宣佈這個我期待已久的消息時,我的回應”恰如其分”。
“不錯好極了真棒!”期望中的喜悅並未到來,我仿佛置身事外。
多麼奇怪,我根本沒有任何感覺!
通話結束後,我知道自己應當興高采烈,但實際上卻無動於衷。沒道理啊!我又沒得抑鬱症。我是一名積極進取、做事認真的職業女性,有一位好丈夫和兩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剛剛又完成了一個人生目標。但是,我並不為此感到快樂,反而感到輕微的恐慌。因為我的待辦事項中將添加一項重大任務(寫完那本書),同時,我還因自己沒有心懷感激而感到內疚。當我出發去學校接女兒們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塔尼斯,你到底怎麼回事?”
自那天之後,我開始留意這種奇怪的脫節 感。我對聚會和社交活動毫無興趣,因為參與其中的人看起來都很開心,我就覺得自己必須戴上”開心”的面具。我一直很喜歡聖誕節,但有時候,哪怕是為聖誕節 歡呼喝彩,我也覺得自己像在逢場作戲。
在這期間,我為《泰晤士報》(The Times)撰寫文章 呼籲關注現代職場母親承受的壓力時,無意中描述了快感缺乏症的一些表現。”麻木”“遲鈍”“模糊”等詞貫穿全文,我卻想不出有哪個名字能概括這些詞。
我不夠享受生活嗎?這顯然有違邏輯。畢竟,我一直按部就班地向著”成功”的人生前進。我所擁有的一切,加在一起等於兩個字:幸福。但我覺得還是有什麼東西在把我往後拽,讓我無法沉浸在幸福之中。
我明白自己的生活看起來有多麼美好,但我又像個觀察者似的注視著自己的生活。在這種狀態下,自然是感覺糟糕要多於感覺良好。事情進展順利時,我幾乎沒有一絲滿足感;若事情進展不順,我就會極度沮喪。如果把我的心情畫成曲線圖,低落的情緒會是深深的溝壑,高昂的情緒則不過是微微隆起的小土堆。
往日撫慰人心的快樂,如今越發不可得。聽到最喜歡的歌曲時,我不再興奮難耐。我的Instagram看上去就像一條由眾人豔羨的美妙經歷拼接縫合而成的被子。事實上,我不再覺得出國旅行是一場奇妙之旅。即使來到頗具異國情調的新地方,我也無法盡情領略其中風情。我想起年輕時,旅行是多麼地讓我興奮。現在,我只覺得旅行前的組織安排是一項壯舉,旅行結束後徒增的工作更是令人生畏。但我有什麼權利抱怨呢?
在我每天收到的新聞推送中,充斥著他人的悲劇以及飽受戰爭、饑荒或疾病折磨的人們的生活。而我作為一個人的需求——食物、安全、工作滿足感和愛——全都得到了滿足。我得到的甚至還不止這些。但當你擁有一切之後,去哪兒尋找那缺失的一角呢?
難道我不該知足嗎?儘管告訴自己要振作起來,但這個問題依舊困擾著我。當然,我不可能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吧?
為感覺命名
身為作家,我一直在寫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身為記者,我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並尋找答案。於是,我把困擾擱置一邊。深夜裡,我躺在床上,在回想了這一天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後,開始尋求一個解釋。丈夫在身邊酣睡,我卻偷偷在谷歌上搜索”為什麼我無法享受自己的生活”,這真是太丟臉了。
在尋找答案的背後,還有一個更令人心驚的故事。在0 63秒內,我的手機裡出現了67 7億條搜索結果。跳出來的第一個標題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是一種症狀》(Don't Enjoy Any Anymore There's Name For That)。這篇文章 是一位心理學家寫的,他把這種症狀稱為”快感缺乏”。原來真有一個詞能概括那些感覺。
我繼續讀下去,發現快感缺乏是享樂主義或快樂的反義詞。它的定義是”失去從過去喜歡的事物中獲得快樂的能力”。雖然它通常是重度抑鬱症患者的一種症狀,但並不是你抑鬱了才能體會到這種感覺。你也許一直活得很好,在他人眼裡十分體面,你擁有想要的一切,只是缺乏心力去享受樂趣。
在瞭解這一點後,我立刻想到一個問題:為何我以前從未聽說過這個詞?
我們時常聽聞現代生活中十分致命的疾病——抑鬱症,它與快樂分屬心理健康光譜的兩端。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處於中間的灰色地帶,但我們對這個地帶卻一無所知,這是為什麼呢?
這種感受給我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我覺得自己再也無法像以往那樣和別人交流。我的朋友們在談論他們面臨的難處,我卻無法同情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停止抱怨。說實話,我已經不在乎了。
——路易斯,46歲
進入主流視野的快感缺乏症
既然知道了名字,快感缺乏症自然被列入了我的寫作清單。
讓我越來越惱火的是,無論參加派對、音樂會還是其他外出活動,這種感覺都會如影隨形,讓我陷入機械呆板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接著,新冠疫情暴發了。如果有什麼能讓我們懂得珍惜生活,那一定是疫情之下的封控。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失去了社交、觀看現場音樂演出、理髮和度假等許多體驗生活快樂的機會。數月以來,我們坐在沙發上,想像著疫情結束後的日子會是多麼美妙。
直到開始重返期待中的生活,有些人才發現,他們無意彌補逝去的時光,他們感受到的是”錯失的樂趣”(JOMO),而非”錯失的恐懼”(FOMO)。當然,也有一些人覺得以往的生活很乏味,因而並不急於回到過去的狀態。
2021年春天,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組織心理學家亞當 格蘭特(Adam Grant)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上撰文指出,雖不抑鬱卻無精打采的人越來越多。他用”消沉”(languishing)一詞來形容這種狀態。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科裡 凱斯(Corey Keyes)於2002年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介於抑鬱與朝氣蓬勃之間的狀態,即幸福感缺失”。
格蘭特這樣形容後疫情時代的人們:”你沒有心理疾病,但你的心理也未處於健康狀態。”他還認為:”這種情況似乎比重度抑鬱症更常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引發心理疾病的風險更大。”
這是《紐約時報》當年極受關注的文章 。顯然,人們十分認可該文章 的表述。
上述一切均表明,即使在疫情嚴重擾亂人們的生活前,許多人也沒有像自己期望中的那樣享受生活。
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封控結束後第一次見到朋友和家人時,我以為自己會淚流滿面,但並沒有,我只是覺得見到他們讓我感覺”挺好的”。
因此,在2021年8月英國解封之際,我給某知名期刊的編輯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議寫一篇關於快感缺乏症的文章 。我告訴對方,這篇文章 會引起許多被困在情緒灰色地帶的人的共鳴。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回復郵件(這可謂閃電般的回復速度):”好的,期待你的文章 。相信很多讀者都能感同身受。”
我知道我的感覺就在那裡,但我無法觸碰它們。我仍然會哭,但我感受不到恐懼或其他極端情緒。我只想找回”我自己”。
——阿圖爾,44歲
面對任何事物,我的感覺都一樣。我可以仰望天空,發現天空很美,但這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