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疫病創新案例 何清湖 喻嶸 97875152196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醫古籍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醫疫病創新案例
ISBN:9787515219639
出版社:中醫古籍
著編譯者:何清湖 喻嶸
頁數:20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147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醫疫病創新案例》屬?中醫疫病學系列叢書之一,全書以歷代對中醫疫病理論和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疫病創新思想、理念的醫家主要生活的時代為序,相對系統地梳理分析了從漢朝張仲景應對疫情至現代中醫應對新冠肺炎的案例,包括其疫病理論創新的時代背景、學術脈絡、創新過程和新知新驗。這個梳理過程即是對中醫原有理論的進一步發掘與傳承,同時對現代中醫應對新型疫病亦有重要意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醫相對而言是一門更重視經驗的醫學,向先賢、向名家學習是提高自身臨床水平的法門之一,通過系統整理歷代醫家的創新過程,使讀者在面對新疫病時有可憑藉的思想資源,以達到舉一而反三,觸類而旁通之效。

目錄

開宗立派,立法制方
——張仲景對疫病防治的貢獻
儒道雙修,出處兩得
——葛洪防疫理論與實踐創新
探疫之因,思疫之理
——病因病理學大師巢元方
博采群經,雜合治疫
——孫思邈防治疫病方法的綜合運用
分寒溫,釋六經
——龐安時疫病理論創新
補闕傷寒,奠基新學
——郭雍疫病理論創新
探本溯源,闡釋疫病經旨
——王履疫病理論創新
抗疫先驅,釋縛脫艱
——吳有性的瘟疫論與實踐創新
明辨瘟疫,見解獨到
——戴天章 瘟疫理論與實踐創新
師古而不泥,規矩又活潑
——薛雪濕熱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胸有成竹,而無成見
——葉天士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溯源發微,守正創新
——吳鞠通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條分縷析辨寒溫,辟穢解毒治溫疫
——楊璿溫疫理論與實踐創新
師古不泥,開大劑用藥先例
——余霖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紹派傷寒寒溫統,六經氣化方藥承
——俞根初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守傷寒六經之正,創溫病辨治之新
——吳坤安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重臨床、勤實踐、得新知
——王孟英的溫熱病理論實踐創新
承前啟後,匯通中西
一一張錫純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學貫中西,創新中醫
——惲鐵樵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融會貫通,嚴謹務實
——蒲輔周疫病理論與實踐創新
不慕浮華,潛心青蒿
——屠呦呦與青蒿素
再擔重任,重振信心
——中醫應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
應時而起,卓立宏效
——中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創新

精彩書摘
《中醫疫病創新案例》:
三、實踐創新
惲鐵樵在醫學學習中敢於創新,對多種中醫疫病中西醫匯通治療都有獨到的見解。創立了有效的新方,提供新治法,對中醫臨床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批駁溫病學派用藥
惲鐵樵在《溫病明理》一書中提出溫病學派所創立的方劑”無有是處”,所謂”清官、增液、一甲、二甲、大小定風珠,一派滋膩之藥”。其引用傷寒派陸懋修駁斥溫病醫家臨證醫案中用藥弊端的觀點,對葉天士在熱病中使用石斛一例大加批判,認為此物最為熱病所忌。認為正確的用藥當是用生地黃,其解釋道:”生地黃之功專能涼血,血之就幹者,得此可以轉潤,故暑溫證之汗多舌絳者最宜。石斛則非血分藥,《本經》言其能厚腸胃,實與血分無與,且此物之功效專能生津。暑溫無不兼濕,生津則助濕,胸痞乃益甚,所以不可用”。並痛斥”今之時醫,乃以羚羊、犀角為慣用品,以石斛為藏身之窟,不問傷寒溫病。甘涼之劑,一例混施。最可惡者,以石斛施之風溫、痧疹,致咳嗽、發熱之病,十九成急性肺炎;當出痧子者,痧不得出,終成內陷。病家不知其故,醫家不知其故,覆轍相尋,滔滔皆是,皆鞠通、王孟英所造孽也”。
事實上,任何一種治療性用藥均可以說是雙刃劍。用之得當則治病,用之不當則增病。石斛如此,生地黃亦如此。惲鐵樵所指”清官、增液、一甲、二甲”的確都是滋膩之品,但用之得當不失為治病之劑。用藥過於清靈,但以花果類人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確是有些溫病醫家臨床用藥時存在的問題。但若以此一概否定溫病學說的理論,卻有失公允。
(二)對麻疹治則及逆證有獨特見解
惲鐵樵對麻疹的治療有獨特的臨床經驗,以宣肺、發表、解肌、透疹為根本原則。其治療法則概括為三個步驟兩個反對。三個步驟即初期宜宣肺疏表,中期應解肌透疹,後期則要養陰清化。惲鐵樵強調治療必須順應機體抗病的本能,因勢利導。麻疹透發以疹點稠密於面部,尤其以兩頰及人王部(面部中央,鼻准兩旁)暢透紅潤為順利,此為邪毒出於陽分、表分,為順證、輕證;如果面部疹點不顯,甚至色白,為邪分內陷,將引起肺炎等併發症,為重證、逆證。兩個反對即一反對用保赤散類瀉藥,二反對用石斛養陰,其在所著的《保赤新書》中提到,許多醫者認為小兒不外風寒食積,妄用保赤散等一類瀉藥,實則犯了《傷寒論》太陽病誤下之禁。另外如過早用石斛等甘涼類藥抑遏邪機,則疹不得透發,就會發生種種惡候。
惲鐵樵認為麻疹逆證有三:”一為氣急鼻煽,是氣管、支氣管等呼吸系統的炎症,治療當驅逐風寒,二為高熱無汗,鼻旁口唇發青,手足冷,為表閉,正氣不能勝邪,病毒內攻;三為熱毒內陷,大便泄瀉。”對於前兩點麻疹之逆證,歷代醫家並無爭議,可對於麻疹並發洩瀉,危險與否,為順為逆,一向是中醫界古今辯論之焦點,如夏禹鑄、翁仲仁、陳飛霞等輩,均視麻疹見泄瀉為病情發展的順症,民國時期的吳克潛亦持相同觀點:”痧疹不忌瀉,泄瀉為邪有出路,惟二便不利,頗多凶症,故治法大忌止瀉,然不瀉者,必故意使瀉,以免累及無辜也。”然而惲鐵樵則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泄瀉是痧子最危險的症候,其理由為”痧子見點的時候,講究很多這傳變期內,最要緊的是大便不可泄瀉,瀉則下陷,痧子不得出,以後就步步棘手,這個病有一個奇處,病毒一定要從皮膚裡出來,所謂出來,就是見紅點,紅點見得越多,病勢越見得減輕,若是紅點見之無可再見,就是病毒淨盡,病就好了,若是泄瀉,紅點就不見了,或見得很少,若是瀉的厲害,紅點已經見的,就會忽然沒有,病必增劇,那病毒斷斷不從大便裡出去的,所以泄瀉是痧子最危險的症候。”在《沙麻下利》一文中惲鐵樵採用清熱止利,清宣上中之法使痧麻暢透,轉危為安。阮其煜認為麻疹合併泄瀉宜”辨寒熱,熱以葛根為主,寒以炮薑為主,取其辛涼透達,又能升舉下陷。”尤學周指出”泄瀉而早收者,補中為要,方用白術二錢五分,葛根二錢,防風一錢,炒荊芥錢半,木香七分,砂仁五分”間從上述醫家的治療經驗中均驗證了惲鐵樵提出的麻疹病毒不會從大便裡出去,只能從皮膚中宣透而出,如大忌止瀉,則會加重病情,邪陷更深。
(三)辨舌經驗總結的新經驗
惲氏深諳解剖學,每診舌必看舌面組織之變化。他指出 舌面無皮,僅有膜,此膜卻與其他黏膜不同。
中醫學認為,舌苔稟脾胃之氣而生,脾主運化,胃為水穀之海,胃在五行屬土,舌苔之與胃,辟若草之與土地;舌苔之與胃氣,辟若草之與陽光;舌苔之與胃陰,辟若草之與水分;而舌苔之與濁氣,則辟若草之與肥料。惲鐵樵非常重視舌苔的觀察,他指出:”舌面粒粒聳起者為味蕾。味蕾之下蒙有一層甚薄之白色垢膩物,其厚度剛能填滿味蕾相接處之微凹,使舌面顯平滑狀。此一層薄垢,即通常所謂舌苔。”他認為”無病之人,必有薄苔一層者,示胃腸間新陳代謝之過程也。”由此可見,舌苔與胃腸具有密切的聯繫。為了進一步論述舌苔與胃氣的關係,惲氏採用西學知識進行解釋。他說:”胃有消化能力,腸有吸收力,則有苔,若胃腸完全不能工作,則無苔。胃之納食,其容量有一定程限,在其程限制之內,當然為正當之消化,若過其適當之程度,則必影響其消化與吸收,而此時舌面則無苔,並平日應有一層薄垢亦無之,第見味蕾粒粒聳起,而舌面則潤,以意測之,當時大本營受病,不復能與前線相呼應之故。”所以說,舌苔是胃氣的體現。
平常人舌面上布有較密的味蕾,味蕾內有味覺神經,所以飲食入口能辨其味。味蕾似專為胃而設,可充當胃的第一道防線。凡是食物與胃相得者味蕾則接受,與胃不相得者則拒之 因此食物入口即嘔吐多緣於味蕾與胃的聯動效應,惲氏通過觀察,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形象地描述所吃食物如不和胃,則味蕾先知,後引起胃的排斥反應,將不適合於人體的食物拒之於外,由此可保護胃氣不受外來不當飲食之侵害。惲氏將味蕾作為胃的首道防線的提法別出心裁,得益于其西醫學知識的廣博,在當時的中醫界能有如此細心的觀察和推理實屬難得。在細觀味蕾的基礎上,惲氏提出味蕾可察人之胃氣,舌面上味蕾的多少可反映胃病的淺深。他舉例小兒多食症和因吸食鴉片而致多食者的舌象以驗證其說。前者是由於父母溺愛,嗜食不節,漸至胃液傷。後者則因煙之刺激,逐漸出現善饑嗜雜食的症狀,這一人群多患胃病。上述兩類患者都出現舌剝之象,即舌面一部分去皮一層,無味蕾。於是惲氏推斷,味蕾與胃消化力存在某種聯繫。味蕾豐富則消化力強,味蕾減少則舌的感覺能力減弱,總欲進食,但食後仍有不飽之感,遂嗜食更加嚴重,沒有節 制,終致消化力不勝食物,導致胃病愈重。舌苔光剝多為胃陰虧虛之證,胃病明矣。惲氏將古人之說發揚光大,用現代醫學知識加以闡釋,指出光剝之舌的本質是味蕾的缺失,而味蕾又與胃密切相關,所以光剝舌和味蕾的多少皆可反映胃病的淺深。這一提法對於後世舌診的現代研究起到了?磚引玉的作用。

前言/序言
疫病,是指有強烈傳染性並能引起較大範圍流行的一類疾病。如《說文解字》中言:”疫,民皆病也。”《素問 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疫病,是中國古代對人民健康與生命摧殘最嚴重的一類疾病,如漢代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的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疫病對古代社會的影響可見一斑。疫病雖烈,但並未阻止中華民族的繁衍興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紮根于優秀中華文化,庇佑著中華民族的中醫藥一直在與疫病鬥爭。中醫藥在疫病的防治過程中,創立了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疫病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和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醫疫病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時代至晉唐時期,初始時疫病理論較為籠統;宋代至元代,中醫疫病學理論體系逐漸充實,如王履等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的著名觀點;明清,闡述中醫疫病的溫病學說已日趨成熟,對疫病的認識不斷深入,理論更加完善,對疫病的形成、發展、傳播等均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並創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疫病辨證論治體系。如明末醫家吳又可提出疫病的致病原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有一種異氣所感”,且不同疫病所感疫氣各異,對疫病的病因學認識進一步深化;清代以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為核心的溫病理論體系的確定標誌著中醫疫病在因機證治方面形成完整體系。歷代均有醫家致力於疫病的研究與防治,撰寫了許多經典著作,創制了許多有效方劑,留下了許多治疫醫案,他們應對不同疫病時不斷創新的過程是一部生動的醫學發展史。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現代醫學的出現,人類防治疫病的能力已大大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壽命也不斷提升。但疫病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威脅依然存在,疫病仍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如2003年春夏之時我國出現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非典),2012年首次在沙特阿拉伯出現的中東呼吸綜合征,2014年起在非洲爆發的埃博拉病毒等,尤其是2019年末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導致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截至2021年7月中旬,累計感染近兩億人,死亡人數超過四百萬,給人類健康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中醫有上千年的應對疫病的經驗,近年來通過實踐檢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醫應對疫病的價值。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內醫學界廣泛運用中醫藥防治疫病,療效顯著,並取得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清肺排毒湯”,就是由張仲景的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等4個原方聯合組成,從”寒濕疫”論治新冠肺炎,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些事例表明中醫應對疫病是有效的,中醫藥的理論和經驗仍然可以持續指導疫病的防治。
為了進一步總結中醫藥防治疫病的理論和經驗,加強中醫藥對防治疫病的指導作用,提高中醫藥防治疫病能力,我們特地組織專家、學者編纂了”中醫疫病學系列”叢書。本套叢書共有5本,分別是《中醫疫病經典選讀》《中醫疫病名醫類案》《中醫疫病名方類編》《中醫疫病創新案例》和《現代中醫疫病證治》,分別從中醫藥應對疫病的經典論述、名醫治疫醫案、歷代治疫名方、疫病應對的創新案例和現代中醫應對疫病的臨床證治等5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形成了一套理論與實踐論述完整,理法方藥齊備的中醫疫病叢書。期望本套叢書的出版可以促進中醫疫病學的發展和完善,更好地指導現代中醫防治疫病的臨床實踐,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疫病中的重要作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