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傳染 伊萊恩.哈特菲爾德 978730033222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情緒傳染
ISBN:9787300332222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伊萊恩.哈特菲爾德
頁數:28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03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情緒價值的底層邏輯

內容簡介
人之情緒,不論是興高采烈還是鬱鬱寡歡,均可感染他人。與抑鬱者聊天,則自身亦感消沉;與自信達觀者談心,則自身亦多喜悅。此即本書著墨描繪之”情緒傳染”。本書綜合各個學科,包括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歷史學、跨文化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為這一社會心理現象提供了翔實而令人信服的證據。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人們在日常接觸中往往會自動、持續地與他人的面部表情、聲音、姿勢、動作和工具性情緒行為同步;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情緒體驗時刻受到這種模仿反饋的影響。他們首先呈現了觀察和實驗室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觀點,然後為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醫生、夫妻、父母,以及希望更好地塑造社交場合情感基調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實用建議。

作者簡介
伊萊恩 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關係科學的先驅之一,夏威夷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親密關係、性與性取向、情緒與心境、人際過程等。因傑出的研究工作,曾榮獲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終身科學成就獎、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會(SESP)終身傑出科學獎等。
約翰 卡喬波(John T Cacioppo, 1951—2018),著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前主席,芝加哥大學認知和社會神經科學中心創立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神經科學。因傑出的研究工作,曾榮獲美國心理科學協會 William James 會士獎、美國心理學會(APA)傑出科學貢獻獎等。
理查德 拉普森(Richard L Rapson),歷史學家,夏威夷大學歷史學系榮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文化和智識史。
【譯者簡介】
呂小康,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心態和醫患信任。

目錄

致謝
引言與概覽
第一章 情緒傳染的機制:情緒模仿/同步
第二章 情緒傳染的機制:情緒體驗與面部表情、聲音和姿勢的反饋
第三章 情緒傳染的證據
第四章 情緒傳染的能力
第五章 情緒的易感性
第六章 啟示和建議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理查德 拉普森(Richard L Rapson)與我(伊萊恩 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在過去十餘年均以治療師的身份共事。我們時常在飯桌上”複盤”治療會談,並常感歎於自身如何擅長”捕捉”來訪者稍縱即逝的情緒,以及自身心境如何深受其影響而隨之波動。
猶記某日,迪克(理查德)在治療會談結束後不耐煩地抱怨:”今天真的感覺自己很孤立無援。我希望你能進來說點什麼,但你就是讓我自己一個人在那挺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頓感吃驚。在過去一小時的會談中,他是如此智慧非凡而讓我無從置喙;實際上,我深覺自己才智不逮而局促不安。與他一起回顧整個會談後,方才發現交談時彼此均已發現自身的焦慮與不滿。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都過分聚焦於自身的責任與情感,為來訪者冷靜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視了她背後隱藏的焦慮。稍後,她承認在過去一小時的談話過程中,她一直害怕我們會問及毒品問題,並發現她已將毒品還給身為毒販且有虐待前科的丈夫。
人們輕易即可發現自己能察覺他人之情緒。治療師能很快發覺來訪者正強壓對你和全世界的怒火;在與處於抑鬱之中的來訪者交談時,則可體驗到那綿長緩慢的死寂。這種抑鬱情緒是如此致命,以至於我常難以持續交談而幾欲陷於昏睡。
但迪克與我稍後才意識到,即使在個人的私密交流中也存在情緒傳染。使我們有感於情緒的自動共振之普遍並下決心對此迷人過程一探究竟的,是一個意外事件。我在夏威夷大學有一位同事,身為世界知名學者與科學家,素以高傲、強硬和成功者的形象示人。我倆雖既是密友也是政治盟友,但每次與之交談仍恐自身過於愚鈍而令其生厭,總覺促狹難安,意想下一次應有更佳表現。經歷三年的治療師生涯後,在一次極為痛苦的談話過程中,我猛然意識到癥結之所在:自己依然太過注重自身之過失而變得心慌意亂。自己總將持續的尷尬完全歸因於自身,而未體察對方之反應。但在社會互動中,只關注自己與只關注他人其實同等盲目。只有交替關注自己與他人的反應,並將注意力不時遷移至互動過程的不同分析水平,才能獲得最有效的信息。當我抽身反思、理性分析我這同事的感受及言語時,我發現他自己其實也焦慮不已。很快我即發現,他雖身形孔武,咄咄逼人,但其實在談話時總是心神不安。焦慮之神情時而拂過臉面,嗓門變大,體態扭捏,雙腳不時交互支撐重心。再下一次會面時,我刻意提醒無須讓自己裝得富有魅力、揮灑智慧,而將精力置於讓自己安撫與肯定我那焦慮的朋友。這招可真奏效,我倆都安然了許多。
意識到情緒傳染的無處不在後,迪克與我不禁為之困惑。長期以來,我們為何會對自身情緒做出如此自我中心而錯誤百出的歸因?為何會沒有意識到原始的情緒傳染的存在?為何長久以來未去檢視自身之情緒以發現他人之所感?傳染的具體過程為何?為此,我們開始了探尋之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