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銀幕青春-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邵氏青春電影研究 ISBN:9787104054832 出版社:中國戲劇 著編譯者:曾麒霖 頁數:2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581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電影在香港逐漸興盛發展,引發香港各大電影公司競相拍攝。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不同思想、立場和文化主張匯聚香港以及香港電影公司在這一時期聚焦拍攝青春電影的時代背景下,試圖探索與剖析香港青春電影文化以及當時國際局勢對香港青春電影產生的影響。整書以20世紀中期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所拍攝的青春電影為考察對象,從「民族/國家話語」「青春電影」與「大眾文化」等角度入手,挖掘這一時期邵氏青春電影建構過程中所關涉的製片策略、文化邏輯與文化實踐活動。由於20世紀中期正是國際冷戰時期,這本書有意識打破香港地理空間壁壘限制,不僅聚焦于香港地區和香港電影產業,還將邵氏電影公司所製作的青春電影置於更廣闊的國際局勢大框架之下,探討這一時期其在香港電影文化場域中的角力與博弈。此書的研究希望嘗試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邵氏青春電影作為這一時期專屬記憶體,剖析電影生產、電影工業以及生產過程、銀幕上的影像敘事以及屏幕外世界的結構與肌理,同時添加民族/國家話語、本土性以及國際性,探討身份建構、國際局勢、市場策略與影像之間的潛在對話,最後實現電影與社會現實以及當下新媒體時代跨時空之間的對話與回應。作者簡介 曾麒霖,現任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系講師,南京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本科畢業,后獲得全額獎學金在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攻讀文學碩士與文學博士學位。研究興括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香港電影研究、豐子愷研究、與當代中國文化之間關係研究、當代青年流行文化研究等。《1950-1970年香港邵氏青春電影中的明星形象建構》、《新中國的「相」:豐子愷童話插圖中的烏托邦世界》、「BeyondIdeology:Religious Thoughts and CulturalPractices in Letters Between Feng Zik andMaster Guang Qia In Socialist China1950s-1970s」、「Becoming a NanyangStyle Artist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Malaya: Georgette Chen』s Drawing andHer Construction of Asian Themes」等多篇論文發表于 SSCIAHCI/Springer以及CSSCI等核心期刊。目錄 第一章 導論第二章 邵氏青春電影的明星 第三章 邵氏青春電影中的青春形象建構 第四章 青春電影《歡樂青春》與《青春兒》中的學生形象建構 第五章 邵氏青春電影的現代化改革之路 第六章 上海—香港—新加坡:邵氏青春電影的全球化策略 第七章 邵氏青春電影對我國新時代電影製作的啟示 第八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