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鬱照護者指南 范娟 97873133070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青少年抑鬱照護者指南
ISBN:9787313307033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
著編譯者:范娟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15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萬眾矚目(尊嘟假嘟)!暢銷的「600號心理」系列叢書第二本來了!
——孩子得了抑鬱症,我該怎麼辦?
——不要擔心,你可以幫他(她)走出來。
——可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
——在這世上沒有人會比你做得更好,
愛是你的天賦,專業方面,交給我們。
O 精衛中心臨床專家全程陪伴,為你解答青少年抑鬱照護中的困惑和疑慮。
2 知識篇:什麼是青少年抑鬱症?
抑鬱並不是洪水猛獸,它就像感冒一樣,用對方法可以治愈
2 技能篇:生病的孩子需要哪些幫助?
情緒問題、生活方式、人際溝通、學業進展
生病不是只治病,樣樣需要關照
2 治療篇:這病是非治不可?怎麼治?
心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西醫還是中醫?
掌握各種治療方案的底層邏輯,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那一種
2 自助篇:孩子再不好,就輪到我得病了
作為照護者,感到愧疚?焦慮?身心俱疲?看不到希望?
有很多方式可以幫助你走出泥淖重獲心理能量
O 知識論+方法論,科學性+實用性,照護手冊,你只需要這一本!
讓疾病常識助力每一次選擇,在治療過程中少走彎路!
將科學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輕鬆實現有效抑鬱照護!
O 專業工具箱,海量資源,隨翻隨有,真的很好用!
書後附常用自測量表、日常自助練習及可提供專業幫助的資源信息,
讓專業工具和專業的人,幫助你和孩子共渡難關。
在照護孩子方面,我們可以更自信,也可以做到更好!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專家寫給青少年抑鬱照護者的指導手冊。全書包含四大板塊,分別為:青少年抑鬱相關的知識(知識篇)、常見的照護問題及基本的照護技能(技能篇)、治療和日常健康管理(治療篇)、照護者的自我照料(自助篇),並在附錄部分收錄了可供照護者尋求幫助的服務資源和日常維護心理健康的練習,希望本書可以陪伴青少年抑鬱照護者們共渡困境,擁抱更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
范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兒童精神醫學學組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註冊系統首批註冊督導師;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專科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學組副組長;《中國兒童保健雜誌》編委。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與心理諮詢的臨床及教學工作。曾被評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心理衛生協會個人先進工作者。
喬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宣傳科科長。上海市醫學會科普專科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首屆健康演說家。牽頭主持多項上海市科委科研項目,曾榮獲「揚子江杯」全國醫學科普能力大賽一等獎、「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普貢獻獎三等獎等榮譽,曾被評為上海交通大學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
錢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與心理諮詢的臨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情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主持並參与多項國家級、市級科研項目。參編專著十余部。
謝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主任委員。研究方向包括:預防與公共精神衛生、青少年行為問題等。

目錄
第一章
知識篇 / 001
什麼是青少年抑鬱? / 002
青少年抑鬱的發生機制 / 014
青少年抑鬱的臨床特徵 / 023
青少年抑鬱與其他年齡段的抑鬱有什麼不同? / 033
青少年抑鬱與其他疾病 / 042
青少年抑鬱的危害性 / 051
青少年抑鬱的預后 / 058
第二章
技能篇 / 065
轉變,從照護者態度開始 / 066
出現情緒問題時,如何求助? / 071
青少年情緒問題的就診途徑,來了解一下 / 077
積極配合治療與康復,很重要 / 085
危機處置需要重視 / 092
如何判斷治療的有效性? / 103
預防複發,與治療同等重要 / 111
生活方式調整助力情緒改善 / 122
如何與抑鬱青少年相處、溝通? / 133
如何幫助青少年處理人際關係? / 144
關於休學和復學的問題 / 154
獲得所需的支持 / 161
青少年抑鬱相關的法律問題 / 168
第三章
治療篇 / 183
醫生是怎樣制定治療方案的? / 184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 194
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 201
如何選擇療法及治療師? / 210
關於抗抑鬱葯,你需要知道 / 216
除了抗抑鬱葯,這些葯也很常用 / 223
出現不良反應,該如何應對? / 229
抗抑鬱藥物使用時,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 240
中醫也能治療抑鬱? / 249
物理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 255
康復治療將開闢抑鬱治療的新視角 / 261
抑鬱的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孰輕孰重? / 267
第四章
自助篇 / 275
照護者的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 / 276
照護相關心理問題的自我覺察 / 286
照護者自我心理調適 / 297
照護者互助 / 306
附 錄 / 311
可利用的資源 / 311
常用工具 / 318
參考文獻 / 338

精彩書摘
青少年抑鬱具有與成人抑鬱相同的核心癥狀,但還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即便是核心的癥狀,在青少年時期的表現也相對更為複雜。下面列舉了青少年患者常見癥狀的具體表現。
1 抑鬱心境,比如 :缺乏明確的目標、精神頹廢、學習成績下降
2 興趣喪失、無愉快感,比如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表現冷漠、輟學
3 食慾減退或體重明顯減輕,且不是因為節食引起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4 運動遲滯或易激惹,比如:寡言少動、動作緩慢或易怒、常與人爭吵
5 精力減退或疲乏感
6 自我感覺差、自卑或自責、沒有信心
7 沉迷網路或遊戲,逃避現實
8 自傷、自殺行為
青少年抑鬱不一定都表現為悲傷,也會表現為易怒、抱怨。青少年的易怒是一種抑鬱症的特殊表現形式,在其他年齡段不太常見,常會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疾病(比如雙相情感障
礙)。家長經常反映,孩子脾氣突然變大了,特別容易發脾氣,經常無端抱怨父母、老師、同學等等,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孩子心煩、壓抑、情緒低落。
抑鬱的青少年也會通過過激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悲傷,比如嘲諷、尖叫或破壞性行為,有的會通過喝酒、抽煙或藥物濫用作為解脫方式。更有甚者還會通過打架、不安全的性行為、離家出走或打算離家出走等來發泄情緒。這些行為通常是一種求救信號,孩子以為這些方式可以緩解抑鬱、痛苦的情緒,實際上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對上述表現,家長、老師要給予充分關注,提高警惕。成年人在抑鬱時往往會自我孤立,而抑鬱的青少年不僅
會表現出社交減少、疏遠父母等行為,也可能表現出「粘人」。這是因為孩子們心理不夠成熟,對獨處或孤獨感到害怕,他們即使在抑鬱時也會維持一些友誼,甚至會和自己處境相似的朋友或網友交往。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心理狀態,在某些情況下,抑鬱可能會導致濫交,因為肢體上的親密接觸可以暫時緩解他們對「被拋棄」的恐懼。
快感缺失是抑鬱症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成人抑鬱症的快感缺失癥狀比較明顯,但在抑鬱症青少年中有時候比較隱蔽。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仍然會有一些快樂的體驗,但是他們從同
一件事情上獲得快樂的程度遠低於過去。而且要想獲得這短暫的快樂,需要遠比過去更強烈的刺激。比如玩手機遊戲或去遊樂園玩,他們看上去開心,但仔細深入地了解其感受會發現,其實他們開心的時間維持很短,而且開心的程度也低於以前。這和成人抑鬱症不一樣。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或參加活動時還能開心起來,就認為孩子沒有抑鬱症,如此可能會忽視孩子的抑鬱問題。
一些抑鬱的青少年會表現出無聊和煩躁不安。他們會尋求持續的刺激,雖然熱情地投入新的活動,但很快會失去興趣,拚命尋求其他刺激。無休止地尋求刺激的行為背後是試圖解決內心的空虛,可能反映了更普遍的焦慮。這些表現與成人也有很大不同。
成人抑鬱症的睡眠癥狀通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但青少年抑鬱症則表現為刻意熬夜、嗜睡。熬夜往往並非失眠,而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天中唯一能讓他感覺快樂的時候,所以想
多享受這段時間。有的孩子則容易嗜睡,白天一直在睡覺,甚至睡到下午。這些特點也與成人抑鬱症有所不同。與成人抑鬱症不同,青少年抑鬱症患者中多有自傷行為,如用刀划手臂等,大多數自傷者的年齡在11歲到25歲之間,而26歲以上的成人自傷行為發生較少。抑鬱的青少年故意傷害自己是借這種方式來應對、表達或控制情緒上的痛苦,或者進行自我懲罰。
在求助動機及方式方面,青少年抑鬱與成人抑鬱也有不同。成人抑鬱症患者通常自己尋求幫助,而青少年需要父母、老師或其他照護者來識別他們的痛苦及提供幫助。

前言/序言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不做選擇題豪氣的背後其實透著某種無奈 :有時實在是沒得選。比如照護抑鬱的青少年—而這個孩子正是自己的親閨女/親兒子。
如今,為人父母的我們「巧遇」這種沒得選處境的概率正在快速提升。與10年前甚至是5年前相比,全球範圍內的青少年如今正在經歷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例如,在美國,2019年約五分之一的在校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2021年44%的高中生報告說自己在過去一年中經歷了持續的悲傷或絕望感。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出版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指出,僅在新冠疫情第一年(2020年),全球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就分別增加了28%和26%,其中年輕人的患病率高於成年人。在中國,6 ∼ 16歲孩子中各類心理障礙的患病率達17 5%,青少年群體中抑鬱情緒的篩出率達到了24 6%。
或許冷冰冰的數字對我們大多數「正常人」來說並無特別感受。但對於每一個經歷著或者經歷過抑鬱等心理健康危機的孩子,以及他們的親人來說,這些數字落在他們身上,就是100%,是難以忘卻之痛!
隨著全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有關青少年抑鬱的科普內容也在近些年湧現。我們只要稍加用心,就能找到大量相關資料和信息。然而大家常常遺忘甚至壓根沒想到的是,當青少年出現抑鬱等嚴重心理問題時,發生的並不只是一場危機,而是兩場危機 :除了青少年本人外,他們的家人或其他照護者在試圖應對這種情況的過程中,也在經歷著危機。
為了應對這兩場同步發生的危機,孩子及其家庭,或者患病孩子的其他照護者(比如親戚、朋友、老師、同伴)必須都參与到防治計劃中來,與專業人員一道幫助孩子找出情緒障礙的原因,並進行科學有效的應對和干預,同時強化未來應對這類問題的技能和支持系統。
輕鬆地說說「每個患病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患病的家庭」,或者簡單粗暴地將病因歸於「原生家庭」,雖然即刻衝擊力很強,但並不完全具備科學性和說服力。青少年抑鬱與其他許多心理行為問題一樣,是生物、心理、社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實很多家長也在痛苦中掙扎,感到困惑和自責。理性的做法是要讓他們樹立信心、提升能力,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家庭內部功能的缺陷,比如溝通困難、不健康的應對技巧、家庭結構和組織不完整、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以及對疾病的偏見和病恥感等,都會影響青少年管理情緒和尋求支持的能力。在幫助青少年擺脫抑鬱等問題的過程中,對照護者、整個家庭給予支持,與讓青少年及時得到專業治療同等重要,長遠來看甚至比單純的治療更加重要。
此外我們還不得不面對的是,父母等照護者在照護青少年期孩子時的需求、困境和所面臨的挑戰,與照護幼兒期孩子時的完全不同。因此即便我們過去已有豐富的經驗和應對技能,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階段后,也可能就完全失效了,需要重新學習、補課。
《青少年抑鬱照護者指南》是上海幾乎家喻戶曉的精神衛生專業機構—作為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市民調侃地稱作「我們的宛平南路600號」)青少年心理健康團隊的最新力作,它屬於「600號心理」系列這個「大家庭」,也沿襲著其一以貫之的專業、輕鬆、友好、實用等風格。編寫過程中,無論是作者團隊還是出版社編輯團隊,都感受到了需要讓其兼具專業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的極大挑戰。此外,騰訊公益基金等社會各方也對本書的編寫出版給予了高度關注與傾情支持。在參与此項工作的幾個團隊一輪又一輪的完善之下,最終還是較為滿意地奉出了您眼前的這本小書。
這本書可以視為替困惑中的家長、教師等抑鬱青少年照護者釋疑解惑的一位「心理師朋友」,也可以作為剛踏入青少年心理障礙診療領域的醫護新人的指導手冊。從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增進自身和家人心理健康的角度,相信作為普通大眾的每一位讀者,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也都能從中獲得有趣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並能在讀後受到某些啟發。
因為編寫團隊的初心,源自我們自己也都是「孩子的家長/照護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