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評論 (第33卷) 胡惠林 李炎 978720818381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文化產業評論 (第33卷)
ISBN:9787208183810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胡惠林 李炎
頁數:47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7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展開多方位的理論探討,以前沿性、學術性、原創性、公共性和先進性為學術目標,對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給予了學術的回答,對當代國際文化產業理論給予了中國學術界的關注。
全書下設「特稿」「國家文化安全研究」「文化強國與文化現代化」「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文化金融」「鄉村文化與文化治理」「文化遺產」「會議綜述」等欄目,從多個角度全面闡述了我國現階段文化產業所取得的成就、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可借鑒的經驗。

作者簡介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媒體與設計學院文化產業與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戰略與管理、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國家文化安全、文化政策與制度。
李炎,雲南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學、美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

目錄
特稿
為萬世開太平,為天下謀大同——為《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概論》而作 金山〔003〕
國家文化安全研究
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要論述的文化縱深 單世聯 徐正山〔013〕
文化遺產安全法治體系建構:理念更新與制度優化 齊崇文〔044〕
文化生態:新時代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界 李成〔064〕
更加開放的挑戰:參与式文化生態中安全議題重點與治理轉向 段莉〔077〕
博物館文化融入大學生文化安全意識培育研究 陳燕〔094〕
文化強國與文化現代化
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首都擔當 祁述裕 張凱 陳紅玉 王麗〔109〕
固本納新 文盛國強:文化強國三題 意娜〔127〕
文化強國戰略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內涵、邏輯與向度 陳波 陳立豪〔139〕
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
文化產業研究從「特色」轉向「區域」的理論思考 胡洪斌 趙悅彤〔155〕
交錯·交鋒·交融:文化產業理論的本土化路徑——以譯著為中心的考察 宗祖盼〔168〕
長三角高校創意人才培養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耦合協調度研究(2016—2020) 許潔 胡慧源〔183〕
空間生產視域下文創產業園區在長江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以武漢漢陽造文創園區為中心 紀東東 戚紫璇 王圓圓〔199〕
「動漫熱」后的中國動漫產業升級觀察與思考 龔滔〔213〕
從市場化的角度探究藝術與文化產業的二律背反 陳敏〔229〕
文化金融
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我國文化金融發展現狀、變革趨勢及政策路徑解析 金巍〔243〕
面向數字文化產業的文化金融支持體系創新研究 戴俊騁 陳芳娌〔259〕
版權金融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 陳能軍〔272〕
鄉村文化與文化治理
藝術鄉建視域下村落美學與旅遊價值生產的文化鏈接與影響分析 陶蓉蓉 王晨〔287〕
記憶與遺忘共存:自組織理論視域下當代鄉村民居的設計介入研究及其價值詮釋 譚人殊 鄒洲 董津綸〔303〕
村寨景觀:鄉村建設的文化驅動力 張黎明〔317〕
鄉村治理的文化面向:鄉村文化治理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 柯尊清 巫期什吉 段雲莎〔334〕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文化自組織的居民參与意願及影響因素分析 饒蕊〔345〕
衝擊、阻滯與場景再造:城市更新視域下的公共文化 蘇建健 王波 李曉昀〔365〕
文化遺產
景邁山申遺進程中世居民族的文化認同與主體實踐——以文化自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周麗 范建華〔383〕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遺產管理理念的轉變 蘇俊傑〔396〕
場景理論視域下工業遺產保護性開發研究——以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為例 張海燕盧敏 陳爽〔407〕
基於GIS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法與視閾分析——以西南地區非遺為例 李蕊 黃天祺〔418〕
鈞瓷文化產業:市場困境及轉型升級分析 李俊〔434〕
場景視域下中國體育非遺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於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 郭新茹 楊依沄 沈佳〔446〕
編後記〔464〕
約稿啟事〔468〕

前言/序言
自第28捲起,《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由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和雲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胡惠林教授、雲南大學李炎教授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33卷)》聚焦國家文化安全研究、文化強國與文化現代化、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文化金融、鄉村文化與文化治理、文化遺產的前沿問題。
本卷特稿,金山《為萬世開太平,為天下謀大同——為〈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概論〉而作》認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 「橫渠四句」,不僅是讀書人頂天立地的文化自信,同時也是維護和塑造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
國家文化安全研究,學者就文化遺產安全法治體系、文化生態、博物館文化進行了有益探討。單世聯、徐正山《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要論述的文化縱深》認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應當立足於中國的立場和方法,以百年世界形勢變遷來理解「我們從哪裡來」,以當今世界形勢分析「現在在哪裡」,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展望「將到哪裡去」。齊崇文《文化遺產安全法治體系建構:理念更新與制度優化》認為,需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維護和塑造文化遺產安全,同時也應當以文化遺產權為中心,對現有的文化遺產安全法律規範體系和法律實施體系進行改進和完善。李成《文化生態:新時代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界》認為,文化生態是觀察文化安全的「晴雨表」,當前中國的文化生態存在部分文化主體身份迷失,文化內容同質化傾向突出,文化資源的多樣性降低等問題,因此構建文化生態安全需以中國實踐為基礎,以美好生活為導向,以文化產業為依託,以文化創新為手段,以價值認同為目的。
文化強國與文化現代化,學者從文化強國建設的首都擔當、文化強國三題、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進行研究。祁述裕、張凱、陳紅玉、王麗《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首都擔當》認為,首都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中應當在探索推進文化治理現代化、提高文化治理效能上有新探索、新作為,重點完成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提升文旅領域開放水平三大任務,著重解決文化治理現代化各相關要素的均衡性、優化文化要素資源配置、處理好中央部門與首都的關係、正確處理文化安全和文化發展的關係四大問題。意娜《固本納新 文盛國強:文化強國三題》認為,當以「新語境」「新理解」「新議題」來討論文化強國。陳波、陳立豪《文化強國戰略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內涵、邏輯與向度》認為,推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需要築牢鄉村原生文化空間,讓民眾深切感受傳統文化,認同鄉土文化的價值;培育多元文化治理主體,打造群眾共同參与格局,提高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主體能動性。
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學者關注文化產業的區域轉變、文化產業理論的本土化路徑、長三角高校創意人才培養與區域文化產業的聯繫、空間生產、動漫產業、藝術與文化產業的關係。胡洪斌、趙悅彤《文化產業研究從「特色」轉向「區域」的理論思考》以「區域空間」為視角思考文化產業從「特色」到「區域」的理論轉向和發展規律,突破特色文化產業的個案式研究孤島,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文化產業研究更好融入國家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戰略。宗祖盼《交錯·交鋒·交融:文化產業理論的本土化路徑——以譯著為中心的考察》認為,文化產業理論在中國的譯介、傳播與接受存在多重路徑,其本土化過程可以歸納為「交錯」到「交鋒」再到「交融」的演講邏輯。許潔、胡惠源《長三角高校創意人才培養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耦合協調度研究(2016—2020)》以CIPP模型和波特鑽石模型構建高效創意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和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評價體系,進而提出提升高校服務社會功能、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優化建議。紀東東、戚紫璇、王圓圓《空間生產視域下文創產業園區在長江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以武漢漢陽造文創園區為中心》在空間生產理論視角下,分析漢陽造文創園區在武漢城市文化空間再造和傳承長江文化中的作用,提出漢陽造文創園區在創新武漢長江文化上要從拓展物理空間、完善制度空間、打造精神空間入手。
文化金融,學者關注中國的文化金融發展現狀、文化金融支持體系、版權金融。金巍《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我國文化金融發展現狀、變革趨勢及政策路徑解析》認為,發展高質量文化金融,要在政策路徑上更多關注體系性、基礎性問題,推動制度供給與政策協同。戴俊騁、陳芳娌《面向數字文化產業的文化金融支持體系創新研究》認為,我國應立足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建立集政策支持、數據要素、交易市場、專營機構、專屬產品、監督管理、企業信用、資產評估和服務中心九大體系在內的文化金融創新支持體系。陳能軍《版權金融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通過對國內首單版權證券化產品的案例分析,發現版權金融賦能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已處於深度探索與優化中,加快建設版權金融服務平台、打造版權產業園區、培育版權金融專業人才、完善版權評估體系等,都已成為促進版權金融健康發展、賦能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核心所在。
鄉村文化與文化治理,學者探究了村落美學與旅遊價值生產、自組織理論視域下的當代鄉村民居、村寨景觀、鄉村文化治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文化自組織、城市公共文化。陶蓉蓉、王晨《藝術鄉建視域下村落美學與旅遊價值生產的文化鏈接與影響分析》認為,藝術的經驗性本能使得藝術鄉建成為藝術對其時代功能的自覺探索,在藝術介入鄉村的浪潮之下,村落美學的建構與鄉村旅遊價值生產表現出顯著的纏繞關係與內在張力。譚人殊、鄒洲、董津綸《記憶與遺忘共存:自組織理論視域下當代鄉村民居的設計介入研究及其價值詮釋》認為,通過自組織理論來闡釋鄉村民居不僅激發了鄉村建築審美的「自鳴性」,同時也促進了鄉村地域特徵和地方性建築行業的良性發展。張黎明《村寨景觀:鄉村建設的文化驅動力》認為,交換、消費、展示景觀不斷生成,村寨景觀成就文化經濟發展優勢,提升了鄉村文化現代價值。柯尊清、巫期什吉、段雲莎《鄉村治理的文化面向:鄉村文化治理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認為,通過鄉村文化治理實現鄉村「善治」,需要從理論自覺層面正確把握治理對象、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的關係;在模式迭代層面推進鄉村治理模式由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向文化治理轉型升級;在文化鑄魂層面厚植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治理中的文化根基;在政策落地層面加強鄉村社會政策制定的文化調適。
文化遺產,學者關注了景邁山申遺、文化遺產管理、工業遺產、GIS技術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文化產業、中國體育非遺方面。周麗、范建華《景邁山申遺進程中世居民族的文化認同與主體實踐——以文化自覺推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在觀念上將申遺作為手段促進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深度鏈接,關注世居民族同文化景觀的深層互動,在共構的文化信仰中推動茶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世界表達的象徵性符號。蘇俊傑《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遺產管理理念的轉變》認為,在管理理念上認識到文化遺產價值的非物質性、動態性、當下性和多元性,從而在管理方式上從管理「物」轉變為由「人」參与治理,推動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從「資產管理」「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轉變。張海燕、盧敏、陳爽《場景理論視域下工業遺產保護性開發研究——以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為例》認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性開發應積極借鑒場景理論,從真實性維度明確文化空間定位,從合法性維度樹立文化內涵標識,從戲劇性維度強化文化互動體驗。李俊《鈞瓷文化產業:市場困境及轉型升級分析》認為,鈞瓷在文化創意、現代管理、產業經濟等方面存在市場困境,河南鈞瓷需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積极參与國際市場。郭新茹、楊依沄、沈佳《場景視域下中國體育非遺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於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提出,面對文化空間載體缺乏、傳承保護後繼乏力、文化活動吸引力較弱等問題,我國體育非遺傳承保護需要回歸場景理論,從「主體」「空間」「活動」「環境」四要素出發,壯大體育非遺傳承隊伍,加強體育非遺陣地建設,豐富文化實踐活動形式,推動體育非遺跨界融合,加快構建體育非遺傳承新場景。
本刊以前沿性、學術性、原創性、公共性和先進性為學術目標,旨在對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實踐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給出學術回答,對當代國際文化產業理論給予中國學術界的關注。希望能夠繼續與學界同仁砥礪學術情懷,助力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共襄中華文化繁榮盛舉。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編輯部
2023年7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