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網絡亞文化十講 ISBN:9787567247383 出版社:蘇州大學 著編譯者:陳龍 曹洵 叢書名:數字傳媒研究前沿叢書 頁數:21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9053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這裏呈現的是近年來作者對網路亞文化領域所做的思考。 作為專題性的研究,本書試圖通過對網路亞文化的幾個關鍵問題的闡釋來讓讀者了解網路亞文化的譜系、風格、特性。作者簡介 陳龍,199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后從事博士后研究。現為蘇州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帶頭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骨幹教師,蘇州市「姑蘇宣傳文化領軍人才」、蘇州市「東吳中青年學者」、蘇州大學首批「東吳學者」。教育部廣播電視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傳播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傳媒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研究領域主要有:媒介文化、電視研究等,著有《傳媒低俗化對策研究》、《媒介文化通論》、《在媒介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媒介批評論》、《傳媒文化研究》、《視覺文化傳播導論》等專著十余種,論文80餘篇。目錄 第一講 網路亞文化研究的前世今生第一節 芝加哥學派與城市民族志研究 第二節 伯明翰學派與青年亞文化研究 第三節 后亞文化研究 第四節 網路亞文化研究 第二講 網路亞文化的本體闡釋 第一節 亞文化本體溯源 第二節 網路亞文化的本體特徵 第三節 網路亞文化的類型 第四節 網路亞文化的交往行動屬性 第五節 媒介技術與網路亞文化的生成 第六節 流動的現代性與遊戲本體的亞文化 第三講 社會心態與網路亞文化的表現 第一節 「佛系文化」的三個維度 第二節 「凡爾賽文學」:青年對社會焦慮的另類表徵 第三節 「凡爾賽文學」:青年對社會焦慮的象徵性抵抗 第四講 網路亞文化的圈層現象 第一節 后亞文化「新部落」理論視野中的網路群體 第二節 作為「新部落」的網路亞文化圈層 第三節 網路亞文化圈層的「新部落」功能 第五講 情感扮演、經濟轉化與隱性剝削:數字時代的情感勞動 第一節 數字時代的情感勞動 第二節 視頻類社交平台的資本轉化機制 第三節 UP主的情感適應與情感扮演 第四節 UP主情感的經濟轉化與回饋 第五節 情感勞動商業化中的隱性剝削 第六講 數字傳播時代網路亞文化的區隔與分層 第一節 趣味、圈層與區隔:數字傳播技術下的文化實踐 第二節 數字傳播:文化分層的「自動生產」 第三節 演算法系統與層級文化的權力不均 第四節 對數字傳播中文化區隔與分層的風險反思 第七講 網路亞文化的「趣味」及其價值意義 第一節 作為「趣味文化」的網路亞文化 第二節 區隔、習性與亞文化趣味特徵 第三節 新型文化資本與網路亞文化趣味的價值 第四節 交往行動的文化實踐與網路亞文化趣味的生成 第八講 技術作為網路亞文化的新型文化資本 第一節 技術崇拜與新型文化資本生成 第二節 技術作為文化資本的結構性誘因 第三節 技術附魅:新型文化資本的隱性危機 第四節 新型文化資本作為一種現代性塗層的認知與危機化解 第九講 新型亞文化形態:數字藏品及其交往實踐意義 第一節 作為亞文化資本的NFT數字藏品 第二節 數字藏品消費的亞文化特徵 第三節 數字藏品亞文化的生產與消費邏輯 第四節 數字藏品亞文化傳播機制對文化生產的啟示 第五節 亞文化資本:NFT數字藏品的圈層交往實踐 第六節 連接弱關係與自由行動:NFT數字藏品的交往實踐意義 第十講 身份展演與符號消費:作為文化實踐的「打卡」 第一節 打卡現象的興起與文化表徵 第二節 學習打卡:平台規則下的身份展演 第三節 咖啡館打卡:符號消費與媒介儀式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