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邊緣的微光-中國新時期文學在日本的譯介與闡釋 ISBN:9787309168471 出版社:復旦大學 著編譯者:孫若聖 頁數:22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901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譯介不僅是兩種語言符號系統間的轉換,更是知識的傳播與流通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如同史學史、文學史一樣,譯介史也屬學術史中一種。正如陳平原所言,學術史研究通過評判高下、辨別良莠、敘述師承、剖析潮流,讓後學了解一代學術發展的脈絡與走向,無疑這也是本書的最重要目的。新時期文學在日本的譯介與闡釋是中日兩國近40年來文學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通過描繪新時期文學在日本的譯介和傳播情況,並對這段譯介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人、出版物及事件進行更為詳細的探討,從而揭示種種現象及背後映射的日本譯者中國文學觀的發展與流變,為目前方興未艾的「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重思及反思的空間和思想資源。作者簡介 孫若聖,1987年生於上海。博士,副教授,浦江人才,現任職于東華大學日語系。主要研究領域為海外漢學、戰後日本知識分子思想史。目錄 彼岸的逼視與迴響(代序)前言 序章 從「『文革』后」到「新時期」 第一節 新時期文學的內涵與限度 第二節 日本學界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三種主要命名方式 第三節 「新時期文學」在日本的確立 第一章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中國新時期文學在日本譯介的情況 第一節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的「出版形式單一」現象及其原因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的「譯者職業多元」現象及原因 第二章 「文學性」的啟魅與祛魅——日本知識分子對中國新時期文學「文學性」的認知 第一節 高島俊男:神話起源與「真實性之上的文學性」 第二節 相浦杲:價值觀為體與技法為用 第三節 歷史現場的另一種聲音:中國文學愛好者的文學觀 第四節 轉型期的文學價值之思 第三章 與時代聯動的譯叢——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新時期文學譯介的一個側面 第一節 非學院譯者的退場與同時期的「兩國文學界一大盛事」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時局變遷背景下的文藝響應 第四章 作為方法的新時期文學——《季刊·中國現代小說》的創刊與竹內好的思想遺產 第一節 竹內好與安保鬥爭、《中國的思想》和《季刊》 第二節 中國文學與日本民眾的精神世界 第三節 《季刊》的成就與意義 第五章 作為「同時代」的新時期——松井博光對竹內好中國文學觀的繼承與揚棄 第一節 兩個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同時代性」內涵變遷 第二節 走向「同時代性」的路徑——「抵抗」與「苦鬥」 第三節 傳承竹內方法論的實踐和意義 第六章 新時期文學中的尋根思潮在日本的接受與評價 第一節 被建構的「尋根」 第二節 在日本學界遭遇評價困境的「尋根」 第三節 剝離「尋根」后的阿城小說之譯介 第四節 被日本學者工具化的「尋根」 第七章 作為「事件」的《紅高粱家族》日譯及其背後的思想脈絡 第一節 《紅高粱家族》日譯及作為「事件」的井口批評 第二節 井口對莫言的評價變遷 第三節 同時代性——井口的新時期文學審美傾向 第四節 對井口有關麻風病的批評之反批評 第五節 《紅高粱家族》帶來的啟示———譯者與機制 第八章 史鐵生在日本的譯介與讀者評價——個體敘事與文學的越界 第一節 愛與敬——日本學者對待鐵生文學時展現的共性 第二節 越界——史鐵生文學的底色 第三節 文體越界、個人情感與日本學者讀者的審美共性 第四節 作為「最大公約數」的史鐵生 第九章 日本學者編撰的中國文學史中的新時期文學敘事 第一節 他者文化形象的塑造與文學史之間的關聯 第二節 日本學者編撰的九部中國文學史 第三節 藤井與研究會文學史中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的對照 第四節 藤井與研究會文學史中編撰思想與材料選擇的對照 第五節 小結 終章 邊緣的微光 參考文獻 後記 人名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