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亞五國電影發展歷程 ISBN:9787106054526 出版社:中國電影 著編譯者:周豔 頁數:23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52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從蘇聯國家發展進程中民族「主體」身份建構的角度出發,本書將以蘇聯七十年的中亞電影作為研究的重心。由於獨立后中亞五國電影工業發展的嚴重滯后,除了烏茲別克,其他四個國家至今為止三十年的電影產量還不如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亞電影草創期的總量。尤其是在塔吉克,連年的內戰導致國內電影業的停滯。土庫曼則由於長年的閉關鎖國和對於所有文化藝術的禁止,導致了2007年前電影的荒蕪,直至解除禁令之後才逐步有零星發行的影片湧現。吉爾吉斯斯坦除了少數的藝術家通過尋求歐洲電影協會資助,或以他國合拍片的形式有力量拍攝和發行電影以外,電影在困頓的經濟和動蕩的社會發展中舉步維艱。哈薩克近十年開始按照計劃有序地對外發行不同類型的影片,但發行量因受到市場的限制極為有限。烏茲別克在中亞成功實現了類型電影的本土化,但以商業為主的導嚮導致極少影片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至今為止,中亞五國獨立后的電影還沒有在世界電影顯現出獨特的美學特質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為此針對獨立后中亞電影的衰落,本書將在最後一章分國別做一個各自獨立國情背景下的研究。作者簡介 周艷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副教授,電影學博士,畫家,愛爾蘭梅努斯大學和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訪問學者。自2018年以來主要從事中亞電影研究,在《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電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填補了國內外該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所創作作品獲得2022年法國圓形藝術基金優秀獎,2023年美國光時空女性畫展「最佳視角」獎,入選2023年英國萊斯特「生物多樣性」畫展。目錄 緒論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二、研究現狀與分析 三、研究方法與綱要 第一章 「主體」身份的建構和失落 1 1 作為國家宣傳工具的影像 1 2 中亞現代性「主體」身份的發展歷程 1 3 中亞電影的特殊宣教使命 第二章 1920-1930:作為「絕對引導」的中亞影像 2 1 中亞電影的誕生 2 2 非虛構電影中拼貼的「東方」 2 3 中亞「女性」的隱喻 2 4 普洛克路斯忒斯式的「英雄」模式 第三章 1940-1953:找到「東方」主體視閾 3 1 傳說中的「民族英雄」 3 2 歷史人物:古今文化的承接者 第四章 1954-1967:「主體」身份的覺醒和建構 4 1 「主體」身份意識的覺醒(1954-1959) 4 2 「主體」身份的多元化建構(1960-1967) 第五章 1968-1982:「主體」鏡像的斷裂和突破 5 1 極具先鋒性的兒童電影 5 2 女性「母體」象徵傳統的演變 5 3 主流電影隱蔽性的主體視閾 5 4 家庭情節劇的詩意象徵 第六章 1983-1991:「主體」鏡像的反觀與解構 6 1 黑色電影中的精神困境 6 2 兒童電影中「母體」的破碎 6 3 青春題材影片的現實折射 6 4 歷史和現實的大?反思 第七章 1992年至今:獨立「主體」身份的建構與缺失 7 1 塔吉克電影中「主體」的破敗與絕望 7 2 烏茲別克類型電影中身份的建構與缺失 7 3 土庫曼電影中主體的失落 7 4 吉爾吉斯斯坦電影中分化的「主體」 7 5 主體身份建構進程中的哈薩克電影 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片目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