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豔史-都市文化與上海電影-1896-1937-典藏本 張真 978754582343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書店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銀幕豔史-都市文化與上海電影-1896-1937-典藏本
ISBN:9787545823431
出版社:上海書店
著編譯者:張真
頁數:61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366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研究中國早期電影的先鋒之作、必讀經典。是首部研究20世紀早期中國電影史的著作,填補了學術界的空白,是電影愛好者和研究者的必讀經典。
★打破宏大線性敘述方式,重寫中國早期電影史。以「白話現代主義」重新解讀早期中國電影,挖掘被遺忘、被忽視的早期電影與影人,生動全面地再現發軔時期的中國電影業,重新審視與評估早期中國電影的政治文化地位。
★這不只是一部電影史,更是一部多維度的社會文化史。書中不僅分析了電影文本、影像肌里,對電影體驗、都市文化、明星現象、影迷群體、戲院建築以及性別秩序亦有深入獨到的呈現與剖析,呈現出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文化圖景。
★在修訂的基礎上,典藏本新增兩篇附錄文章:研究論文《上海孤兒》和散文《飛越時間的鳥巢(詩體回憶錄)》。
★精裝全新設計,新增彩插,隨書附贈精美藏書票。
★裴開瑞(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王德威(哈佛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陳建華(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楊遠嬰(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音潔(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副教授)等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20世紀早期的上海因其藝術與文化而充滿活力。隨著武俠片等通俗類型的發展、現代電影人之間的論爭以及有聲時代的到來,電影文化改變著都市生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使這一切被迫戛然而止。一直以來,世界電影史和中國現代史的這一重要章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考量。作為第一部海外學界對發生期的中國電影史進行系統研究的論著,《銀幕艷史》以精妙的筆觸展現了電影的重大文化意義和它在社會變遷中所產生的媒介力量。
書名來自一部展示早期電影工業的重要影片(僅存部分殘片),《銀幕艷史》揭示了上海早期電影的錯綜複雜,探討了電影與諸如攝影、建築、戲劇和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發掘梳理,作者考察了之前被忽視或遺忘的諸多影片,重新解讀了部分經典,並拓展了重要的有關白話現代和都市文化的論題,包括電影作為「新媒體」如何在20世紀早期的中國展示和建構了現代的社會機制和性別角色。
這不只是一部電影史,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一部文化史。它為我們精彩地展示了傳統電影研究與發生在一個歷經政治巨變、重省自我的上海的一系列變革之間的交匯。

作者簡介
張真(作者):
生長於上海,曾就讀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後去瑞典、日本和美國等地學習多種語言及文學和電影。199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起在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學系任教,2012年創始亞洲電影媒介教研計劃。博士論文曾獲得美國電影和媒介研究協會(SCMS)最佳論文獎。所著《銀幕艷史》曾於2005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LA)的首部專著推薦獎。?著有詩集《夢中樓閣》(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著有《城市一代:世紀之交的中國電影與社會》(杜克大學出版社;中譯本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DV製造中國:獨立電影之後的數碼主體與社會變遷》(夏威夷大學出版社),《Routledge Companion to Asian Cinemas》。新近英文專著《Women Filmmakers in Sinophone World Cinema》2023年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為策展人,於世紀初年創辦了紐約大學「Reel China雙年展」,並與林肯中心的電影協會和現代藝術博物館聯合策劃過中國「城市一代」和早期經典影片回顧展,以及台北國際女性影展「中國女導演」專題展映單元等。
沙丹(譯者):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著有《幕味:重訪影史與策展實踐》。
趙曉蘭(譯者):媒體人,北京大學文學碩士。
高丹(譯者):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學系博士。硅谷知名IT公司語言測試專家。

精彩書評
裴開瑞(Chris Berry)(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銀幕艷史》一書將立刻成為經典。這部活潑、嚴謹且充滿原創性的學術著作對中國默片領域進行了重新構建。它是出現在華語電影研究的跨國領域興起之際的一部振奮人心的新作。
王德威(David Wang)(哈佛大學中國文學 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精彩!這是對於中國早期電影工業的一次豐富、綜合且極為雄辯的品評。作者在與銀幕結下綺艷奇緣的同時,亦深深投身於學術探索。對於有興趣了解中國電影史的任何讀者而言,這本書都將成為一部重要的資源。
陳建華(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張真的《銀幕艷史》融史料與理論於一爐,翔實、豐富而生動,足具學術範式,必產生持續的影響。
楊遠嬰(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一部曾經驚艷電影學界的著作,話語新鮮,史料豐沛,修辭充盈質感,驟然洞開了歷史寫作的視野。

目錄
序:記憶之場與艷史詩行
英文版自序
導論
上篇 白話景觀
第一章 白話現代主義及其影像體現
第二章 世俗上海與大都會觀眾
第三章 茶館、影戲和《勞工之愛情》
第四章 娛樂與教化:興建一個電影王國
下篇 競爭摩登
第五章 劇本寫作、「詭術」攝影和情節劇中的因果報應
第六章 武俠電影:恣越的身體語言
第七章 摩登女郎:軟硬電影之爭
第八章 《夜半歌聲》:聲音的驚悚和歷史的異象
尾聲
圖錄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
附錄
侯曜、格里菲斯「熱」與中國早期通俗劇的文化生態
胡蝶:電影皇后與文化偶像
飛越時間的鳥巢(詩體回憶錄)——上海篇(之一)
上海孤兒
2012年版後記
增訂本後記
2024年版後記

精彩書摘
在這些相關的社會變遷之下,災難前夕,作為戰前上海電影工業翹楚的明星公司出品了一部 18 本長、由兩部分組成的故事片,名為《銀幕艷史》(1931)。留存到現在的只有第二部分的殘片。幾十年來它都沒有得到電影史學者的重視——若非被有意地忽視。即使在酈蘇元、胡菊彬的著述《中國無聲電影史》(1996)中仍然沒有提及這部影片。然而,這部電影卻是一個經典的文本範例,濃縮地呈現了這一特殊歷史時刻的結構樣態。它生動地再現了發軔時期的上海電影界,同時代的作品中能與它比肩的,或許只有聯華公司在同一年製作的《銀漢雙星》。作為 1931 年明星公司攝製的九部默片之一,《銀幕艷史》的獨特性在於它對電影界的諸多層面進行了直接的展示——正如其標題所示。影片以後台劇的結構形式,展現了作為技術奇景和日常幻境的明星公司。因此,它既是明星公司的自我展示,也成了 30 年代早期中國電影業的縮影。影片用紀錄情節劇(docudrama)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原先當過妓女的女演員事業的興衰,以及她紛亂的個人生活。更為重要的是,影片呈現了一段中國女性同電影工業之間的矛盾史——電影科技既給她們帶來解放和改變社會地位的希望,也因對女性身體新的商品化過程而帶來誘惑和危險。
在這一廣泛的指涉框架中,銀幕上下虛構與紀實元素、電影世界與真實生活的交替呈現,為我們了解這部拍攝於 1931 年、帶有電影工業自我指涉意味的文本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它也引
導我們將早期中國電影史作為一個整體,繼而進行探究:我們通過電影中的攝影機鏡頭所看到的,到底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為什麼把這種敘述稱為「艷史」(艷史意味著非正統的野史、外史,通常還帶有香艷的色彩)?進而,這種隱秘性的、脫離常軌的野史同官方電影史書寫所認可的對於戰前電影及民族文化的宏大敘述有何聯繫?超越了自省性的狹隘定義——通常指現代主義者對語言和主體性的理性思索——這種自我指涉的姿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什麼樣的電影和現代性體驗呢?
在我進一步深入到電影的文本空間之前,我想把《銀幕艷史》的史學意義放置在早期電影(early cinema)和與之相關的現代性問題的框架內。在中國的語境中探討早期電影意味著什麼?多「早」——或者說多「晚」——的電影才能被稱為早期中國電影?相關的界定是必要的,因為「早期電影」這一說法在西方電影體系中有著特別的指涉。「早期電影」不僅是一個時期概
念,還是一個批評範疇。自 1978 年英國布萊頓舉行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年度大會以來,「早期電影」作為批評範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主要指 1895—1917 年之間的電影,還包括電影和其他媒介的互文關係,以及工業生產和市場。早期電影也可以被稱為「發端期電影」或「前好萊塢電影」,也就是說,它存在於所謂古典敘述電影——以及隨之建立的一套父權制的觀看模式——被逐漸感知和接納,成為主流的影像敘述模式之前。這次會議和在義大利的波代諾內(Pordenone)舉行的年度無聲電影節(Giornate del Cinema Muto),為重新思索早期電影美學及其文化價值這一考古工程作出了重大推動——特別是在現代性的肇端,早期電影是如何幫助人們形成對時間與空間、生與死、主體與客體的嶄新、激進的感知。
致力於早期電影研究的學者一致認為,在表現與再現世界、還
原生活體驗方面,早期電影有著一套獨特的美學方式。由此說明經典敘述電影以及它所營造的完美縫合的虛構世界,並不是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全新的電影史觀強調將理論與實踐、批評分析與史料搜集相結合的重要性,從而開啟了除影片自身以外很多現今被忽視的研究領域。由於早期電影與電影放映的實踐緊密相關,因此有必要對觀眾構成和觀影方式進行研究,這就將它重新放置於更為寬廣的文化實踐當中,諸如綜藝劇場、遊樂場、購物街區等等。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生活更為寬廣的領域中去構想這種電影體驗——在街道上和戲院中、在城市和鄉村,另外還有我急需補充的,在西方國家與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簡而言之,「早期電影」不僅為電影研究打開了新的領域,同時也為將電影史放置在一個跨媒介和跨學科的領域中,提供了概念和方法論上的有力武器。
最近,一些女性主義電影研究通過對性別議題的強調——諸如早期女性先驅、明星與觀眾所指涉的性別符碼等——豐富了這種「新電影史」。1 它們不同於先前的女性主義研究,沉溺於對古典好萊塢電影中無痕?的、縫合的、父權制的表現系統的剖析,而是開啟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式。通過把概念和歷史中的女性觀眾以現代消費者的身份植入電影的社會和文化歷史,這一方法將女性參与電影的歷史重構為一種另類的(alternative)公共領域。除了接受和消費電影之外,女性同樣在電影生產部門、電影新聞業,尤其是早期的銀幕表演領域扮演了積極的角色。性別,對於理解早期電影美學持續的活力(包括其直接性、互文性和開放性),以及其獨特的認識論和政治學是極為重要的。

前言/序言
在我成長的歲月里,一些上海市中心年頭最久,也最為講究的電影院離我家不過一箭之遙。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冷戰的「鐵幕」背後,我無數次造訪這些影院——特別是西藏路上的「大上海」,在那兒,我觀看了那個時代上映的華語片以及來自印度、朝鮮和東歐的電影。不過比起電影,當時的我大概更享受觀影體驗本身,還有影院建築那似乎與時代相悖的現代派的美麗。也正是在這樣一些電影院里,我們這一代人初次接觸上海電影,特別是 80 年代初再次浮出水面的 30 年代左翼電影。
上海老電影立刻擄獲了我的想象力,儘管那時我從未想過會回過頭來為它在上海歷史與白話現代性中的地位著書立言。我感謝為我打開通往這一寶貴遺產之門的人們。
這本書的準備和寫作有賴於諸多個人和機構的支持和幫助。當我在芝加哥大學重返電影學領域之時,在米蓮姆·漢森(Miriam Hansen)和湯姆·岡寧(Tom Gunning)的激勵下,我踏進了早期電影的迷人世界。後來我從芝大畢業,自身也開始執教,而他們的智慧和友誼繼續滋養著這個研究課題。我也要感謝 Harry Harootunian、Judith Zeitlin(二人皆為我的畢業論文委 員 會 成 員 ), 以 及 Norma Field、James Lastra、Gregory Lee、Katie Trumptner、Yuri Tzivian、汪躍進和巫鴻在芝大時期對我的指導和支持。在這段漫長的旅途中,許多人或為我的工作提出過寶貴建議、或為這個過程增添了幾分歡樂,我在這裏要特別感
謝他們:James St Andre、包衛紅、Jennifer Bean、Tom Bender、裴開瑞(Chris Berry)、Ryan Boynton、Scott Bukatman、柏佑銘(Yomi Braester)、陳向陽、鍾月岑、John Crespi、Jonathan Hay、Lucas Hilderbrand、Anna Holian、 皇 甫 秉 惠、Sergei Kapterev、Paize Keulemans、Eugenia Lean、Charles Leary、Judith Leeb、李抒青、魯曉鵬(Sheldon Hsiao-peng Lu)、Elizabeth McSweeney、
Hajime Nakatani、Jackie Stewart、Jennifer Peterson、Haun Saussy、沈雙、Mitsuyo Wada-Marciano、王剛、Paul Young、張亮 、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