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十三輯 謝清果 鐘海連 978752252072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九州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十三輯
ISBN:9787522520728
出版社:九州
著編譯者:謝清果 鐘海連
頁數:22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79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從中國本土傳播學的視角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屬於「原湯化原食」的解讀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傳統傳播學理論解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播現象,屬於帶有本土特色的傳播學理論論文集。書稿內容分為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華文化傳播研究""華夏傳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中華文化傳播與媒介文明"" 流域文化傳播與華夏文明""鄉村振興與中華文化傳播研究"" 賢文化與民族文化復興""鹽文化傳播研究"等七個方面,第六七個版塊為常設版塊,與其他版塊一起搭建起對傳統文化與傳播關係的闡釋框架,力圖為建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傳播學理論體系而盡綿薄之力。

作者簡介
謝清果,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學學科帶頭人,兼任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華夏文明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傳播學會副秘書長,主編有《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華夏傳播研究》《中華老學》等,並主編有《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學文叢》《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叢書》《兩岸關係與海峽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研究論叢》等多套叢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華夏文明傳播的觀念體系、理論體系與當代實踐研究"等國家、省部級各類課題10餘項,在《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華夏文明與傳播學本土化研究》《華夏傳播學引論》等著作30部,5次榮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鍾海連:男,1968年生,江西瑞金人。哲學博士,編審,博士后合作導師,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主要研究方向:道家道教思想史、儒道哲學比較、陽明心學、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

目錄
文化建設與中華文化傳播(主持人:高曉波)
中國共產黨百年堅持「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
——歷史進程、辯證關係和重大意義高曉波 蘇躍林 3
德法共治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海 燕 13
華夏傳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主持人:郭講用)
互動儀式鏈下愛國短視頻對國家共同體的建構
——基於bilibili愛國視頻的創作研究郭講用 程順洋 25
符號學視域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路徑周延松 35
中華文化傳播與媒介文明(主持人:王婷)
自然耦合與民族符號:古代媒介環境視域中的漢藏儒學精神/物質域體認
顏 亮 顧偉成 45
從「他塑」到「自塑」:中國人自我形象意識的覺醒
——電影《雄獅少年》的眯眯眼爭議王 維 林升棟 56
意象中國:《航拍中國》系列紀錄片的技術美學巴勝超 慈 湘 61
流域文化傳播與華夏文明(主持人:秦宗財)
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視域下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關係研究秦宗財 73
國家文化公園視域下長江精神價值詮釋與傳播研究鄒統? 李 艷 王怡寧 86
形象、鏈接與問題:黃帝文化現代表達研究張 劍 97
鄉村振興與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主持人:田素美)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基於洛陽市衛坡村的考察郭周卿 何 星 109
陝西關中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研究
——基於張載故里的田野調查丁 麗 楊 琳 119
VR傳播鄉村紅色文化的現狀、困境與對策
——以廣東省惠州市中洞村為例林秀瑜 王雅婷 王 芹 向東梅 李惠燕 131
賢文化與組織傳播研究(主持人:周麗英)
「忠恕」之道人性論根基的再反思——從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視角周麗英 141
《管子》「尚賢」思想、制度與哲學反思胡士潁 149
論陸象山為學工夫林鑾生 160
儒家生命教育觀的歷史實踐許素玉 170
言傳與身教:身體傳播視域下《論語》中的學習系統趙 晟 178
鹽文化傳播研究(主持人:鄭明陽)
近代報刊中鹽業文獻的史料價值與數字化傳播芻議羅寶川 193
《見鳴》碑涉鹽史信息考釋張銀河 204

精彩書摘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視域下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要素重疊
「要素疊加」指的是共同體中各個要素之間具有著重複或相似的特徵,這些特徵構成了共同體的基礎,它們是共同體形成和維持的關鍵因素。毋庸置疑,共同體成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果沒有共同性,就無法建立和維持一個共同體。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性基礎上的社會群體,它必須不斷加強和穩固自己的共同性。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無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基礎,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視域下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共同象徵符號
通過象徵性符號的感知,中華民族群體可以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麼」,由此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形塑一種集體記憶。
從塑造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來看,長江和大運河形塑了中華文化的獨有精神標識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走向。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分別是以長江流域、大運河流域獨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為環境條件,以歷史時期沿線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數千年來流域內演化形成的具有認同性的兩種文化體系,分別代表的是長江、大運河幹流與支流相聯通、水域與陸域相結合的流域文化共同體。長江作為亞洲第一大河,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滋養了無數中華兒女。在漫漫的歷史文化進程中,長江文化不斷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它不僅是一種時間交織的全方位、多維度的歷史文化複合體,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長江文化是以一個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為主體,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贛文化、閩文化、江南文化等亞文化層次而構成的龐大文化體系,構築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質。大運河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重要標誌性符號。大運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人工河道,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系,貫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和浙江八個省份,聯結了京津文化圈、燕趙文化圈、齊魯文化圈、中原文化圈、淮揚文化圈、江南文化圈等文化高地,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體現,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新時代下長江和大運河,一個是位於中國中部地區、連接東西的文化通道,一個位於中國東部地區、貫穿南北的文化紐帶,不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現實載體,而且成為遊客追求身份認同的吸引物,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高質量建設長江、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以此擦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以此來激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展現中華文明,提升中國民族自信,塑造國家形象。
(二)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視域下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內蘊的共同情感價值
通過集中展示長江、大運河沿線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識,激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集體記憶,激發出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情感。知識是一種量的積累,而情感則是在這種量的積累基礎上,經過質的變化而產生的。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內蘊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情感價值突出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均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綜合品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長江文化極具兼容並蓄、融合匯通的文化特質和功能,它能吸納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富於創新進取性。在長江文化發展的源頭,楚文化、吳越文化均吸納了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文明成果而不斷發展壯大,它不僅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而且還有地域獨有的文化個性和活力。典型如淮揚文化在形成初期就博採眾長,將吳文化的精巧細膩、越文化的返璞歸真、楚文化的汪洋肆意熔於一爐。大運河是一條貫穿中國南北的文化長廊,包括水利工程、漕運、船舶、商事、餐飲等多種文化形式。它彙集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為全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重要的橋樑,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紐帶。因此,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均蘊含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文化基因。
二是均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形態的開放特徵。「不棄塵埃成其大」的成功離不開長江流域文化發展的開放性,它在中華文化重心南移的進程中,主動地接納中原文化,表現出它開放性的包容態度;而在中華文化的近代化發展進程中,長江流域率先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展示出它開放性的文化發展胸襟,令長江流域的近代工商業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由於長江歷史文化具有開放的特性,它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核心;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長江歷史文化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大運河不僅僅是中國的運河,更是世界的運河。自古以來,運河一直是人類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交流互鑒的重要象徵。隨著時代的發展,運河的運輸交通屬性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突出,但它所蘊含的包容性和跨文明合作仍然代表著國際社會共同追求。因此,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都蘊含著一種強大的力量,即接納性和開放型,這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思想基礎。
三是均具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特質。文化的自強精神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一種文化能否走在時代前沿,並且具有持久的影響力。長江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擁有自強的精神,可以激勵人們不斷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標。自強不息的文化內核,成為長江文化發展中極具活力的文化因子,在長江文化由落後變先進的發展歷程中,顯示了偉大的力量。典型如江南文化具有自強不息的文化動力,在很長時期得以綿延發展。近代以來,「開眼看世界」為江南人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他們不斷學習和引入西洋工藝技術,為推動我國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改革開放后,從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到蘇南模式的成功,江南以海納百川的宏闊胸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直接帶動了從江南腹地到長江三角洲,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而大運河兩千多年來持續地集中人力、物力,催生了一系列傑出的創造與發明,其中蘊含的創造精神和智慧勇氣,成為中華民族拓展文明、創造奇?的精神源泉。因此,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均蘊含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團結凝聚、勤勞奮鬥的民族精神。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視域下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內蘊的共同價值理性
通過情感培育,中華民族群體形成了一種價值理性,這種理性不僅表現在認識和情感上,更是在持續反省和躬行探索的基石上,產生的內在自覺意願,它反映了個人對主導意識形態或價值觀的自覺性認識,構建了個人內心的社會價值標準與文化精神信仰,從而引導群體將這種人生價值理性轉變為社會價值實踐,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支點和信念,它承擔著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志的根本。為了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基本認知意識,我們必須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中蘊藏的共同價值,引導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 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長江文化具有意識形態性。我們需要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多重價值維度去認識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長江文化彰顯的精神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契合,長江文化展示的人文風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一致,長江文化蘊含的理念態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同頻,因此弘揚長江文化有助於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而這三種文化是中華文化自信的來源, 所以弘揚長江文化有利於堅定文化自信。
大運河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基因。大運河文化蘊含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愛國情懷,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和合理念,道法自然、天工開物的思想智慧,經緯中國、運通華夏的統一信念,繼往開來、復興盛世的政治追求,大道之行、止於至善的文脈理想等核心價值與精神內涵,
長江、大運河交匯之地孕育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歷經幾千年經久不衰,不斷傳承和裂變,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紐帶。在經濟建設上,江南文化所蘊含的開放包容、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成為推動長三角地區突破禁區、抓住機遇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文化傳播上,從西周仲雍讓國南來,到春秋言偃北學南歸、文開吳會,江南文化代代傳承,逐步形成了「崇文尚學」「家風世澤」「兼容開放」的文化傳統。崇文尚學的優秀家訓家風更是讓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養成上貢獻出自己獨特的力量。
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挖掘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長江文化元素、大運河文化元素與江南文化元素,豐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優秀長江文化載體、大運河文化載體與江南文化載體,拓展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江南文化的傳播空間,落實弘揚優秀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江南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責任,以夯實價值認同之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