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跨界學習-面向未來的教師專業發展新路向 ISBN:9787572021824 出版社:上海教育 著編譯者:張怡 頁數:24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23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這裡有一扇破繭之門:打破認知邊界,激活知識的全方位建構;突破組織邊界,激發每一個體的創造活力;跨越時空邊界,打造「多維」的教師學習新樣態在「跨越邊界」中實現創意進發! 這裡有一條發展之路:老師們直面「不知」,探索「未知」,重構「有知」,走向「創知」;學校內願景共建、結構開放、動力內化、主體互依、價值提升在「跨界學習」中實現能量進發! 這裡有一種無限可能:培養教師五大核心能力,打開教育視野,聯結未來教育,實現學科創新,以「全人」育「完整人」,展現盧灣教育育未來人的新希望在「全域素養」中實現價值進發! 本書是在新角度、新內涵、新背景下,以正向建構和逆向建構為不同取向,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提出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師專業發展新路向。作者簡介 張怡,上海市盧灣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督學資格人員,黃浦區學科帶頭人,黃浦區教育管理專委會副秘書長,黃浦區黨代表。 她堅持「有中心,無邊界」的辦學主張,努力讓學生成為校園最中心、課堂最中心的學習者,以「無邊界」教育理念推動學校從無邊界課程的構建到無邊界學習的變革,讓每一位盧灣師生看得見未來。她帶領學校團隊攻堅克難,積極探索「跨學科教學」「項目化學習」,成為引領全國和上海課程改革的風向標。 曾獲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部級優課、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金愛心教師、黃浦區優秀共產黨員、盧灣區園丁獎等。近幾年,在區級以上刊物發表20多篇論文,主持過全國教育部重點課題、市級課題及區級重點課題等20多個。出版專著《跨界學習:教師專業發展新境界》,先後獲2022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2017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第七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和三等獎、上海市第六屆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黃浦區第12屆,13屆,14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目錄 第一章 面向未來的教育者一、與時俱進的知識力 (一)什麼是與時俱進的知識力 (二)為什麼要發展教師與時俱進的知識力 (三)跨界學習何以發展教師與時俱進的知識力 二、突圍創新的思考力 (一)什麼是突圍創新的思考力 (二)為什麼要提升教師突圍創新的思考力 (三)跨界學習何以提升教師突圍創新的思考力 三、深度學習的領導力 (一)什麼是深度學習的領導力 (二)為什麼要發展教師深度學習的領導力 (三)跨界學習何以發展教師深度學習的領導力 四、數字運用的勝任力 (一)什麼是數字運用的勝任力 (二)為什麼要發展教師數字運用的勝任力 (三)跨界學習何以發展教師數字運用的勝任力 五、自我導向的學習力 (一)什麼是教師自我導向的學習力 (二)為什麼要提升教師自我導向的學習力 (三)跨界學習何以提升教師自我導向的學習力 六、「五大核心能力」培養的校本化詮釋 第二章 教師跨界學習的內涵與要素 一、願景:以解決「真實問題」為追求 (一)教師知識「窄化」的問題 (二)教師思維「固化」的問題 (三)教師應對跨學科實踐挑戰的問題 二、組織:去中心化的「異質」共同體 (一)去中心化的內涵與特徵 (二)異質性的內涵與特徵 (三)學習共同體的內涵與特徵 三、內容:充分理解「陌生」的知識 (一)理解的起點:直面「不知」和「限度」 (二)理解的指向:「學什麼」與「如何學」 (三)理解的途徑:立足實踐,跨越邊界 四、資源和工具:支持深度的跨界學習 (一)提供激活創意的場所 (二)提供多元前沿的內容 (三)推進異質交流與合作 (四)確保學習效果與應用 第三章 教師跨界學習的運作與機制 一、教師跨界學習機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跨界學習的理論基礎 (二)跨界學習的四種機制 (三)跨界學習機制的實踐探索 二、識別邊界:確證不同的「界」 (一)識別學科內的微小邊界 (二)識別學科間的明顯邊界 (三)識別學科類的多重邊界 三、協商破界:發揮團隊能動性 (一)賦權教師,提升協商中的主體性 (二)組建聯盟,增進協商的共享價值 四、生態融界:形成跨界學習生態 (一)推出先行者,促發跨界生態的形成 (二)多管齊下,促進跨界生態的固化 (三)迭代反思,達成跨界生態的優化 五、數字躍界:實現跨界學習效能升級 (一)為教師跨界學習提供技術場景 (二)為教師跨界學習提供證據支撐 (三)為教師跨界學習提供資源服務 (四)為教師跨界學習拓展研修方式 六、跨界學習的推進和保障機制 (一)「項目運作+任務驅動」的整體推進 (二)「專家助學+互訪交流」的資源支持 (三)「過程評價+績效考核」的多元激勵 第四章 教師跨界學習的路徑與環節 一、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確立主題 (一)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主題選擇 (二)以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主題選擇 二、以正、逆推演為路徑構建目標 (一)正向推演構建目標 (二)逆向推演構建目標 三、以體驗和探究為取向設計活動 (一)沉浸體驗式活動設計 (二)問題探究式活動設計 四、以教師觀念和行為的改變為重點實施評價 (一)對隱性成效的評價——教師觀念的更替 (二)對顯性成效的評價——教學行為的改變 五、以關鍵信息為依託優化操作 (一)依託跨界學科分佈優化學習主題 (二)根據學生變化優化學習目標 (三)基於師生體驗優化學習內容 第五章 成就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品質 一、促進了知識的全方位迭代更新 (一)邊界消融,拓知識廣度 (二)融合學習,增知識深度 二、激發了教育教學的創新活力 (一)助推教學實踐創新 (二)培育學生創新素養 (三)提供多元研究視角 三、提升了基於協作的深度教學能力 (一)協作共生下的深度教學 (二)深度學習中實現教學相長 四、提高了深度融合的數字勝任力 (一)數字應用與交互思維 (二)數據驅動與反饋思維 五、形成了自我導向的專業成長階梯 (一)志趣引領,以達自我成長 (二)問題導向,以達自我實現 (三)價值認同,以達自我超越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