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教育百年史 胡嬌 97870102595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
NT$38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勞動教育百年史
ISBN:9787010259567
出版社:人民
著編譯者:胡嬌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67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稿秉持”歷史的眼光”,紮根於實的史料,探尋一中的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具體而言,本書有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其中明線是一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勞動教育政策、課程、制度,驗等,暗線是回答一歷史中,中人如何”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現教育夢,如何實現教育強國而幫助勞動教育研究者,研究”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國的勞動教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一定的基礎。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成立前的勞動教育實踐
一、貝海拾珍:中國代傳統勞動教育思想舉隅
(一)墨子的勞動教育思想:節 用、自養儉
(二)顏元的勞動教育思想:應勞樂勞
(三)科技著作中的勞動教育內容:教在姓日常中
二、萌芽發展:中成立前的勞動教育
(一)勞動教育萌芽:清末學制中的勞動教育
(二)勞動教育的發展:民國初年的勞動教育
本章 小結。
第二章 早期者的勞動教育實踐
一、思想:知識分子走向庶民
(一)李大釗的勞動教育思想:尊勞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工讀教育觀
二、實踐:教育走向生產勞動
(一)工讀主義教育:人人做工,人人讀書
(二)平民主義教育:早期者的探索
(三)早期教育觀與教育實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教育:新民主主義教育發端
(一)庶民的勝利:教育從思想上走向工農大眾
(二)新民主主義教育綱領:教育從規劃上走向工農大眾
(三)講演團、夜校:教育行動上走向工農大眾
(四)上海平民校:所培養婦幹部的學校
(五)上海大學:中創辦的所正規大學
本章 小結
第三章 蘇區時期(1927-1934年)的勞動教育實踐
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理想走向教育實踐的必由之路 034
(一)早期的運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早期的奮鬥目標:改良教育制度,實行教育普及
二、蘇區教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體系的初構
(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逐步走入教育目的體系
(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在實踐中生成 040(三)逐步建構了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
(四)教師選拔: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五)蘇區教育評價:制度化的教育評價初現
三、理論建構: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建構與傳播
(一)楊賢江與《新教育大綱》
(二)錢亦石與《現代教育原理》
四、生活教育實驗: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行動中的勞動教育
(一)南京曉莊師範中的勞動教育
(二)山海工學團中的勞動教育
本章 小結
第四章 延安時期(1935--1948年)的勞動教育實踐
一、延安時期的教育任務:普及與提高
(一)生產自給:延安時期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社會條件 061
(二)普及的新民主主義國民教育:注重生產勞動,養成勞動062
(三)提高:基於社會需求面的教育供給
二、延安時期的勞動教育制度:相對完善且靈活多變的教育制度體系
(一)實行勞動教育:邊區教育文件對勞動教育的確定
(二)全面內戰時期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特殊階段:以生產
養校
第七章 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12年至今)的勞動教育變革19(
一、思想:新時代勞動教育觀
(一)勞動價值論
(二)勞動教育觀
二、政策與法律法規:重視勞動教育
(一)國家層面政策、法律法規的:壁畫全域
(二)地方法律法規的勞動教育實施:因地制宜
三、理論求索:核心議題的理論辨明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常在常新?
(二)勞動教育的價值與目的問題:為行勞動教育
(三)勞動教育的概念以及與德智體美的關係探討:解蔽與澄明
四、實踐探索:三種模式競自由
(一)自下而上的勞動教育實踐探索:勞動恒久遠。
(二)自上而下的勞動教育實踐模式:上層設計興勞動
(三)多元主體的相遇:勞動教育共同體
本章 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摘要
第一章 中成立前的勞動教育實踐
勞動教育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在”耕讀傳家久”的家訓名言中已體現了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但勞動教育一直沒有受到知識階層的關注。1906年,清政府學部正式將”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作為教育宗旨矛頭對準當時流行的民權思想以及資產階級派的活動,”尚實”含了勞動教育的雛形,且是與”智育”合在一起的,目的仍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軍事、濟要求的滿足和適應。辛亥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4月,時任中華民國長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我見》,在批判清政府舊的教育宗旨的同時,主張對青少行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勞動教含在”實利主義教育”之中被寫人1912年9月頒佈的新教育方針,並在之後曆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可通過檢視課程標準,勾勒出清末、民國中小學有關勞動教育的圖景。
世紀上半葉我國中小學中的勞動教育在不同時期以手工、農業、縫紉、家事、工用藝術、勞作等名稱出現在課程標準中。其內涵也應當時的社會需要、思想觀念而發生變化。一方面,一批懷揣救國救民理想的教育家參照西方現代教育思想審視我國勞動教育的不足。他們參與學制改革,創辦新式學校,是”實用主義”思想直接影響了民國時期的勞動教育實踐。另一方面,蔡元培、陶行知、黃炎培、晏陽初等教育家在實踐中開展了對勞動教育本質的反思,試圖把勞動教育從被動應對社會需要的境遇中解放出來,探索與德育、智育等的融合,探索勞動對學生思想觀念與價值觀的教化。這些寶貴的思想和實踐驗為新中國成立一步改革勞動教育提供了借鑒。
一、貝海拾珍:中國代傳統勞動教育思想舉隅
生產勞動教育,是從人類社會誕生之日起就存在的教育,但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濟生活的變化,在生產勞動教育的內容上出現了地域差異、歷史時期差異。《列子?湯問》中認為人類初”緣水而居,不耕不稼”?,《淮南子。齊俗訓》中認為到堯治理天下時引導姓”水處者漁、山處者木、穀處者牧、陸處者農”?。從夏朝開始,教育與生產勞動逐漸分離,生產勞動教育已變成了民間事務。《周禮》中大司徒掌管十有二種教育,其中第十種為”以世事教能”?”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同樣,在我國代的文學作品中,有一些歌頌勞動人民、歌頌勞動的文學作品,如先秦的詩集《詩》中,就不乏對勞動場景的描述;唐詩宋詞中也有很多對勞動場景的描述和對勞動人民的謳歌。如《詩》中的《周南 苯苜》《嘲風?七月》《小雅?大田》《召南?騶虞》《齊風?還》《齊風?盧令》《魏風?十畝之間》《周頌?良耜》《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篇章,或描述勞動場面,或描寫奴隸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勞動的尊重。在中國代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今天的學人去研究的思想。Nb的市的比。

作者簡介
胡嬌,1978年生,吉林松原人。教育學博士,惠州學院副教授,兼任華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並持續關注教師教育和勞動教育等領域。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參編教材三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13年度青年項目一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19年度項目一項。曾獲黑龍江省第十五屆、第十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各一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