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義務教育地理-時空結構 預警與均衡發展 潘玉君 97870307111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1,0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義務教育地理-時空結構 預警與均衡發展
ISBN:9787030711151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潘玉君
頁數:4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328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國義務教育地理:時空結構、預警與均衡發展》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理論等,從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兩個方面研究了我國各地區、各省份義務教育發展水平與發展條件的空間差異及均衡調控問題,提出了義務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精彩書評
本書可供義務教育管理人員、研究者和政府部門人員閱讀,也可供教育學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參考。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問題與認知 1
**節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既有認知 1
第二節 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政策梳理 6
第三節 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關係特徵 15
第二章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模型 19
**節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 19
第二節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理論應用 22
第三節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實證模型 24
第三章 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指標及演算法 34
**節 指標遴選與指標體系構建 34
第二節 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37
第三節 數據來源及測算方法 49
第四章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51
**節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51
第二節 全國義務教育資源供給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52
第三節 全國義務教育資源質量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62
第五章 各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72
**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資源供給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74
第二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資源質量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90
第六章 各省份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08
**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08
第二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資源供給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11
第三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資源質量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34
第七章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條件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58
**節 全國義務教育空間布局影響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58
第二節 全國義務教育前後學段關係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71
第八章 各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條件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78
**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空間布局影響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178
第二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前後學段關係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01
第九章 各省份義務教育發展條件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15
**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空間布局影響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15
第二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前後學段關係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42
第十章 全國義務教育城鎮化區域響應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57
**節 全國城鎮化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57
第二節 全國義務教育城鎮化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65
第三節 全國義務教育城鎮化與區域城鎮化關係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71
第十一章 各地區義務教育城鎮化區域響應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73
**節 各地區城鎮化指數及其分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73
第二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城鎮化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289
第三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城鎮化區域響應關係及響應類型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02
第十二章 各省份義務教育城鎮化區域響應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04
**節 各省份城鎮化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04
第二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城鎮化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42
第三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城鎮化與區域城鎮化關係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61
第十三章 全國、各地區、各省份義務教育綜合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65
**節 全國義務教育綜合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65
第二節 各地區義務教育綜合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67
第三節 各省份義務教育綜合發展指數的基本態勢與結構特徵 370
第十四章 我國省域義務教育發展差距預警 375
**節 2003 年我國省域義務教育發展差距的時空結構 375
第二節 2008 年我國省域義務教育發展差距的時空結構 377
第三節 2013 年我國省域義務教育發展差距的時空結構 379
第四節 2017 年我國省域義務教育發展差距的時空結構 380
第十五章 中國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因子關係 383
**節 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因子反饋關係 383
第二節 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因子實證關係 385
第十六章 中國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思路與舉措 387
**節 中國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價值導向 387
第二節 中國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決策流程 389
第三節 中國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推進舉措 391
參考文獻 394

精彩書摘
**章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問題與認知
我國是 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上義務教育發展較為迅速和時空結構較為複雜的國家之一,有豐富的義務教育地理資源,是開展義務教育地理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較為理想和重要的天然實驗室之一。對義務教育地理進行研究可以發現義務教育的時空格局,促進教育地理學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豐富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議題和學科旨趣。同時,我國義務教育時空結構特別是區域差距的合理性問題日趨突出,在揭示我國義務教育時空格局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調控方案,對於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徵規定了義務教育的區域評估必須考慮民族區域這一因素,充分重視和系統考慮民族地理因素在義務教育時空結構中的重要作用。
**節中國義務教育研究的既有認知
目前,學界對中國義務教育地理的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範式探索三個方面。其中,理論研究聚焦于教育地理學學科理論問題,實證研究側重於義務教育的時空結構演變,範式探索則主要解決教育地理研究框架的建構問題。
一、理論研究:教育地理學學科理論研究進展
教育地理學的學科建構在國外始於 1950年(Eisen,1951;McNee,1966;Ryba, 1968),20世紀 50—70年代的研究議題集中於多尺度、跨文化的教育現象分佈和變異,以及教育空間擴散的地理因素、學校位置和教學區的確定等。 20世紀 90年代以來,我國關於教育地理學的研究不斷增多(羅明東, 2000,2001a,2001b, 2003)。從學科淵源的層面上看,國外 20世紀 50年代的學科建構和我國 20世紀 90年代的教育地理學的興起主要是嘗試從地理學中獲得理解和研究教育地理問題的資源,注重對教育的空間進行研究。 20世紀 90年代以後,由於地理學家的參与,研究者更廣泛地採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教育的地理問題,出現了「教育社會地理」(social geographies of education)(Collins,Coleman,2008)、「教育情感地理」(geographies of emotion education)(Hemming,2007;Kenway,Youdell,2011)、「兒童地理」(children geographies)(Holloway et al ,2011)等議題,使地方與空間概念成為聯結教育地理問題與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橋樑,更注重教育的地方研究。2007年《都市研究》(Urban Studies)的專輯「教育地理」(Geographies of Education)(Butler,Hamnett,2007),2013年《加拿大地理學家》(The Canadian Geographer)的專輯「教育地理評論」(Critical Geographies of Education)(McCreary et al ,2013),以及主流地理學期刊《人文地理學進展》(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Holloway et al ,2011)和《英國地理學家學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Holloway,J ns,2007;Kraftl,2013)所刊教育地理文章均反映了教育地理學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研究議題和方法上的共振,可用「文化轉向」「空間轉向」「地方轉向」來表達教育地理學研究旨趣的轉變。教育學主流期刊《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Apple,2001;Brock, 2013a,2013b;Taylor et al ,2013)、《牛津教育評論》(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Taylor,2009)和《教育歷史》(History of Education)(Burke,2010)等所刊教育地理學文章亦大致說明了如上轉變趨勢。
目前,約翰斯頓等編的《人文地理學詞典》第三版到第五版均有「教育地理學」詞條( Johnston et al ,2006),國內出版的《地理學名詞》中也有「教育地理學」詞條(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2007)。特別是比較教育學家嘗試從比較教育中暗含的空間和地方層面上建構包括從個體到國際層面、從心理到客觀世界、從個人微觀關係到國際教育環境、從家庭到社會、從校內到校外的地理研究框架(Brock,1976,1984,1992,2010,2013a,2013b;Kraftl,2013;楊穎等, 2016;Taylor,2009;Taylor et al ,2013)。
二、實證研究:中國義務教育時空結構演變研究進展
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已從量的均衡轉變為質的均衡(國家教育督導團, 2006, 2009;瞿瑛, 2010;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督導評估研究中心, 2010;于建福, 2002),構建適宜於評價我國義務教育空間均衡與公平的指標體系,研究我國義務教育在質上的均衡與未來發展,成為教育均衡研究的關鍵點(袁振國, 2003;翟博, 2006;彭世華等, 2012),並應在縣域、市域、省域和國家層面上協同推進(***基礎教育一司等, 2012a,2012b,2012c,2012d)。
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空間均衡研究指標體系主要涉及入學率、經費投入、學校佔地(建築)面積、多媒體普及化程度、教師合格率(翟博, 2006;柳海民,楊兆山,2007;柳海民,周霖, 2007;樓世洲, 2012;傅祿建等, 2013)、教師學歷結構(朱益明,賀紹禹, 2000;張謙舵, 2014)和要素的時空結構演變等。在研究類型上,主要包括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比較研究(張謙舵等, 2014a,2014c;潘玉君等,2014)、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比較研究(財政部教科文司等, 2005)、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均衡研究(校際研究,如安曉敏, 2012;市域研究,如盧曉旭等, 2010,2011;縣域研究,如周守軍, 2013;多尺度研究,如張?,張振助, 2011;田芬, 2004;翟博, 2013;劉生旺,陳鑫, 2012;高慶彥, 2014)等。
在我國不同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態勢的研究方面,成果主要集中於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研究(王秀雲,從春俠, 2001;王嘉毅,呂國光, 2006;杜育紅, 2011;王根順,饒慧, 2012),需要加強協同東、中、西部,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的綜合研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地區間或民族間義務教育的均衡對於我國社會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王凌,曹能秀, 2000)。但目前對義務教育時空結構演變的研究多集中於個別民族地區(特別地集中於雲南省,馮春林,趙治國, 1995;常錫光, 2008;謝旭輝, 2009;馬麗娟, 2009;普成林等, 2010;趙新國,毛曉玲, 2012;李官,王凌, 2013;劉芳,李勁松, 2013;李文鋼, 2013;張謙舵, 2014;伍秋嬋, 2014;彭義敏, 2014)或個別民族的研究(黃澄, 2008),也偶見區域協同關係研究的案例(成巧雲,施涌, 2005)。因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急需加強研究的領域。關於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機制和對策方面,目前的研究注重挖掘民族文化與教育的內容,以及教育基礎設施和經濟支持的保障(袁曉文, 2003;王嘉毅,呂國光, 2006;楊軍, 2006;孟小軍, 2007;田琳,于 布仁巴雅爾, 2008;王傳三, 2008;劉明新, 2012;蘇德, 2013)。
在教育地圖研究和編製方面,目前主要有《中國教育地圖集》(《中國教育地圖集》編纂委員會,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中國教育地圖集》(《中國教育地圖集》編纂委員會,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9)、《北京教育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00)、《上海市教育地圖集》(《上海市教育地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