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的相遇與文化邊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傳播 9787549127252 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跨文化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南方日報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東西方的相遇與文化邊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傳播
ISBN:9787549127252
出版社:南方日報
著編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跨文化
頁數:21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035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東西方的相遇與文化邊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傳播 787549127252 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跨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跨文化傳播」重點學科課題的成果。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上升以及傳播學研究學理上的深入,對外傳播及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為國家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書選取了「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這一切口,呈現了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
本書共遴選了14篇學術論文,涵蓋了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與亞洲文明聯繫的回顧與展望,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路徑與策略,以及不同的視角下對意識形態、倫理衝突等的探討。總體而言,對推進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講好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提供了學術理論支持。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跨文化傳播」重點學科課題組

目錄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文明交流的全球化認知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季燕京 楊瑞明 張 丹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 季燕京 張丹 楊瑞明
跨境族際場域與信息和技術傳播——以寮國西北部「橡膠熱」為例 李雲霞
文化認同視角下「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路徑選擇 趙永華 劉 娟
論深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對外傳播 季芳芳 孫 萍
中國電商經濟影響力的國內外傳播與國家軟實力建設 錢霖亮
「一帶一路」文化輿論安全評估及應對機制 張 丹
佛教中土傳播的實踐路徑、話語理性與文化衝突 王鳳翔
「中國債務陷阱論」在非洲國家重現的成因及應對 季芳芳
俄羅斯主流媒體對中國新冠疫情的評價研究——以《生意人報》《???(俄羅斯商業諮詢)》《消息報》為例 郭淑芬 韓世瑩
同情的距離——遠近的苦難、關愛與社交媒體時代的倫理研究 曾國華 吳璟薇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醫藥文化傳播策略——以《中醫文化關鍵詞》為例 常玉倩
李子柒何以走紅?——淺析海外社交平台對外傳播新路徑 白婧熠

精彩書摘
著名探險家與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在其出版於20世紀30年代的著作《絲綢之路》中寫道:「『絲綢之路』這一名稱不是在中國文獻中首先使用的。這個很能說明問題的名稱,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關於中國的名著中使用了『絲綢之路』——SilkRoad——這個名詞,並進行了論證;在一張地圖上還提到了『海上絲綢之路』。」
1833年,李希霍芬出生於普魯士巴符州卡爾斯魯區(現屬波蘭)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喜歡地理學,1856年從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便投身於地質調查工作。1860年,他作為一名地質學家,隨普魯士使團訪問錫蘭(現斯里蘭卡)、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地,還到過中國台灣。由此,他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他通過專業調研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受到了美國銀行家的青睞,所以當他提出要考察中國時,加利福尼亞銀行就決定給予贊助。
1860年,李希霍芬第一次到中國進行系統考察,據說為了使自己的名字更接地氣,他把護照上的姓氏特地改成了「李」,跟李鴻章「攀上親戚」。
在1860年和1868年,李希霍芬先後兩次來華進行地理和地質考察研究,並依靠在華的考察成果,於1872年返回德國后博得盛名,先後受聘擔任柏林大學、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教授,後來還擔任柏林大學校長,並連任柏林地理學會主席以及國際地理學會主席。1905年10月,李希霍芬去世。
李希霍芬和學生蒂森歷時35年時間整理出版了名為《中國:親身旅行之成果和據此所作的研究》的五卷本巨著,其中在1877年出版的第1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他最早提出了「絲綢之路」的德文:Die Seidenstrasse。
世界史的研究有一批關鍵詞,但只有一個將世界聯繫為整體的關鍵詞出現,人類文明史才變得有規律可循,這個關鍵詞被李希霍芬找到了,這就是「絲綢之路」。
但是,當時這個關鍵詞是一個單數。
而後,世人將越來越深刻地理解「絲綢之路」之所以是世界文明史的關鍵詞,就在於它是人類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諸文明獲取資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徑。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爭奪絲綢之路的硝煙散去之後,就是文明接力傳遞、交流互鑒、利益共享的常態,這就是「詩意的棲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