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火候學診治及醫案 呂文良 張婷婷 978757251305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乙型肝炎火候學診治及醫案
ISBN:9787572513053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呂文良 張婷婷
叢書名:北京名醫世紀傳媒
頁數:3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679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乙型肝炎火候學診治及醫案》圍繞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知識、中醫火候學理論在乙型肝炎治療中的運用、典型醫案三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包括乙型肝炎相關的基礎知識、診斷、治療及其預后和轉歸等;第二部分包括中醫火候學理論、火候與治未病、火候學與方葯及其在乙型肝炎治療中的運用;第三部分對典型醫案的整理分析,探究乙型肝炎中醫辨證思路和處方用藥特色。通過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中西醫優勢互補,在抗病毒、防治肝纖維化的基礎上,延緩和阻止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截斷慢性乙型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發展演變,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乙型肝炎火候學診治及醫案》適合與乙型肝炎防治相關的中醫臨床、科研人員,以及相關患者、家屬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呂文良,教授、主任醫師,中醫內科學消化專業博士,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中青年名中醫,首都中青年名中醫。科技部肝病臨床科研基地分中心負責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肝病重點專科負責人及學術帶頭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
首先提出並倡導中醫火候學,臨床治療十分重視辨證用藥的火候與和法的應用,擅長中西醫結合防治各種傳染病,對多種疑難病的診療有較深造詣。張婷婷醫學碩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感染疾病科主治醫師。臨床主要致力於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肝病、脾胃病及發熱類疾病的診治及研究,並開展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總結相關工作,堅持跟師學習,為第六批北京市級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參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創工程、中國中醫科學院名家名醫傳承項目等課題6項,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副主編學術著作4部。

目錄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
第1章 肝的基礎知識
一、肝的重要性
二、肝的生理功能
三、中醫學對肝的認識
第2章 慢性乙型肝炎的成因及其診斷與治療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二、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點
四、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和臨床表現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
六、乙型肝炎的治療
七、乙型肝炎的轉歸和預后
第3章 慢性乙型肝炎的三部曲
一、慢性乙型肝炎
二、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硬化
三、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癌
四、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第二部分 中醫火候學理論在乙型肝炎治療中的運用
第1章 中醫火候學理論
一、概述
二、中醫火候學理論
三、中醫火候學理論研究的意義
第2章 中醫火候學與防治
一、治未病
二、經絡治療
第3章 中醫火候學與中藥
一、中藥的正向作用與反向作用
二、劑量與火候
三、配伍與火候
四、季節用藥與火候
五、煎煮法與火候
六、服藥時間與火候
七、現代藥理研究與火候
八、瞑眩反應
第4章 乙型肝炎的中醫治療策略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特點
三、中醫證候演變規律
四、臨證辨證要點
五、辨證論治
第5章 乙型肝炎的火候學診治思路及體會
一、學術特點
第三部分 典型醫案

精彩書摘
《乙型肝炎火候學診治及醫案》:
(二)乙肝相關性肝硬化失代償期
癥狀顯著,主要為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症兩大類臨床表現。
1 肝功能減退
(1)全身癥狀:一般情況與營養狀況較差,消瘦乏力,精神萎靡,嚴重者衰弱而?床不起。可有不規則低熱、夜盲及水腫等。
(2)消化道癥狀:食慾缺乏,甚至厭食,進食后常感上腹飽脹不適,噁心或嘔吐,對脂肪、蛋白質耐受性差,稍進油膩肉食易引起腹瀉,患者因腹水和胃腸積氣腹脹難受。原因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時胃腸道淤血水腫、消化吸收障礙和腸道菌群失調等。
(3)黃疸:半數以上患者有輕度黃疸,少數有中、重度黃疸,提示肝細胞有進行性或廣泛壞死。
(4)出血傾向和貧血出血傾向:常有鼻出血、牙齦出血、皮膚紫癜和胃腸道出血等傾向。原因為肝合成凝血因子減少,脾功能亢進,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等;貧血原因為營養不良,腸道吸收障礙,胃腸失血,脾功能亢進。
(5)內分泌紊亂:雌激素增加是肝功能減退時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減弱,致雌激素在體內蓄積,通過負反饋抑制腺垂體的分泌功能,從而影響垂體一性腺軸或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致雄激素減少,糖皮質激素亦減少。雌、雄激素平衡失調。男性性慾減退、睾丸萎縮、毛髮脫落及乳房發育等;女性月經失調、閉經、不孕等。蜘蛛痣表現為面部、頸部、上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靜脈引流區域出現蜘蛛痣和(或)毛細血管擴張。肝掌表現為手掌大小魚際和指端腹側部位有紅斑。蜘蛛痣、肝掌均與雌激素增多有關。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增加,肝功能減退時,肝對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滅活作用減弱,致繼發性醛固酮增多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前者作用於遠端腎小管,使鈉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於集合管,致水的吸收亦增加。鈉水瀦留使尿量減少和水腫,對腹水的形成和加重亦起重要的促進作用。
皮膚色素沉著:由於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患者面部(尤其眼眶周圍)和其他暴露部位,可見皮膚色素沉著。
2 門靜脈高壓症門靜脈系統阻力增加,門靜脈血流量增加三大臨床表現為脾大、側支循環建立和開放、腹水;尤其是側支循環開放,對門靜脈高壓症的診斷有特徵性意義。
(1)脾大:脾因長期淤血而增大,多為輕中度大,部分可達臍下。上消化道大出血時脾可暫時縮小,甚至不能觸及。晚期脾大常伴有白細胞、血小板和紅細胞計數減少,稱為脾功能亢進。
(2)側支循環的建立和開放:門靜脈系一腔靜脈系側支循環正常門靜脈壓力(0 7∼1 5kPa),門靜脈壓力增高,超過1 96kPa時,正常消化器官和脾的回心血液流經肝受阻,導致門靜脈系統許多部位與腔靜脈之間建立門一體側支循環。臨床上有三支重要的側支開放,包括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腹壁靜脈曲張和痔靜脈擴張。此外,肝與膈、脾與腎韌帶、腹部器官與腹膜后組織間的靜脈也可相互連接。在上述各個側支中,以食管下端者出現較早,且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3)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臨床表現。失代償期患者75%以上有腹水。部分患者伴有胸腔積液,多見於右側,系腹水通過膈淋巴管或經瓣性開口進入胸腔所致。
(三)併發症
1 上消化道出血為最常見的併發症,多突然發生大量嘔血或黑糞,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誘發肝性腦病,病死率很高。出血病因除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部分為併發急性胃黏膜糜爛或消化性潰瘍所致。
2 肝性腦病是本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亦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以代謝紊亂為基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征,臨床上以意識障礙、行為失常、昏迷為主要表現。是肝硬化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亦可見於重症肝炎、肝癌、嚴重的阻塞性黃疸及門腔靜脈分流術后的患者。
3 感染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常併發細菌感染,如肺炎、膽管感染、大腸埃希菌敗血症和自發性腹膜炎等。自發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多為革蘭陰性桿菌,一般起病較急,表現為腹痛、腹水迅速增長,嚴重者出現中毒性休克;起病緩慢者多有低熱、腹脹或腹水持續不減,體檢發現輕重不等的全腹壓痛和腹膜刺激征。

前言/序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特徵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持續存在至少6個月,並有或沒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為一項全球性健康問題,全世界有超過2 57億人患有慢性HBV感染。據估計,目前我國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為5%∼6%,慢性HBV感染者約7000萬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2000萬∼3000萬例。全球每年約有88 7萬人死於HBV感染相關性疾病,其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死亡分別佔52%和38%。在過去的20年,中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治療取得了重大進展,截至2019年數據,5歲以下兒童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摘掉了乙型肝炎大國的帽子,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典範。但由於我國乙型肝炎感染者基數大,且目前乙型肝炎患者人數眾多,乙型肝炎仍是我國肝病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
慢性HBV感染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炎症壞死持續存在或反覆出現是慢性HBV感染者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長期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複製,逆轉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但是,針對病因治療抗肝纖維化療效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並不能完全抑制炎症,而肝纖維化的機制一旦啟動往往呈主動進展。中醫藥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鬥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近數十年來,國內外有關各種慢性肝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了快速進展,大量研究和應用實踐已經表明,中醫藥通過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大大豐富了慢性肝病的診療手段,能夠有效減緩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癌進展,改善肝功能並提高患者生存率,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領域顯示出療效優勢。
隨著全國中醫藥大會的召開,大眾對中醫藥的關注度更進一層。但是隨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的廣泛應用,醫療人員怯於以中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日趨減少。本書的編寫,旨在發揮中醫藥抗肝纖維化和抗腫瘤的優勢,截斷慢性乙型肝炎病勢,切實降低乙型肝炎危害性及死亡率,助力全民健康及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有利於中醫藥的傳承、創新與推廣,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傳播中醫力量。
鑒於此,筆者在傳統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緊扣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現狀及最新的防治理念,貫徹中醫特色的「治未病」「既病防變」的核心思想,在總結前人防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礎上,針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長、病機複雜、癥狀多變的臨床特點,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將「火候」理論引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療過程,注重在疾病各階段把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矛盾狀態,以扶正祛邪、調和氣血陰陽為基本法則,提高慢性肝病中醫藥防治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負擔。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乙型肝炎相關的基礎知識、診斷、治療及其預后和轉歸等;第二部分包括中醫火候學理論、火候與治未病、火候與方葯及其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運用;第三部分筆者結合自己的診療實踐,對典型醫案的整理分析,試將「火候」理論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經驗進行闡述,以饗同道。
本書圍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知識、中醫火候學理論及其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運用及典型醫案展開,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容科學實用,文字簡潔明了,能滿足臨床醫師和科研人員的閱讀需求。同時,本書面向廣大群眾,尤其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家屬了解中醫藥相關知識及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內容。但是,本書不可能包括或解決慢性乙型肝炎診治中的所有問題。因此,臨床醫師在面對某一患者時,應在充分了解有關本病的最佳臨床證據、認真考慮患者病情及其意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和可利用的醫療資源,制訂全面合理的診療方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基本了解自身病情后,也應及時、積極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
本書中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