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證古今研究與新安名醫治驗 蔣濤 李佩芳 97875152274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醫古籍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鬱證古今研究與新安名醫治驗
ISBN:9787515227429
出版社:中醫古籍
著編譯者:蔣濤 李佩芳
頁數:29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28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察遠照邇,博採精究。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是我輩中醫學者理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針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原創的以經絡腧穴等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艾灸和推拿等方法、技術防治疾病的一門獨特的醫學學科。針灸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特色鮮明的治療技術、極為廣泛的臨床運用、完善的知識體系,在郁證的防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筆者組織同仁編寫該書,通過整理古今醫家對郁證的認識與實踐經驗,較為系統地回顧古今郁證病名、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和現代診斷標準、證型分類及療效評價等,尤其突出針灸推拿療法在郁證防治方面的適宜性、實用性和科學性。希冀為進一步深入認識郁證,為臨床預防與診療郁證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蔣濤,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推拿科主任,推拿教研室主任,李業甫國醫大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骨幹成員,首批國醫大師學術經驗傳承人,江淮名醫、安徽省名中醫,安徽省第五周期醫學學術與技術dai頭人(青年領軍人才),安徽省「十三五」中醫重點專科帶頭人,安徽省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針灸學科(推拿方向)帶頭人,安徽省「十四五」首批省級中醫優勢特色專科帶頭人。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會長,安徽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針灸學會針推結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主持和參与了10餘項省、廳級課題,主持多項國家級、省級繼續教育項目。在包括北大中文核心、科技核心等各類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李佩芳,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中心主任,第二屆江淮名醫,安徽省名中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神志病重點專科帶頭人,安徽省中醫藥領軍人才,全國醫德標兵,安徽省zui美醫生,安徽省「雙百優」醫生,享受省政府津貼。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科普分會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神志病分會常委,安徽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中醫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腦病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名老中醫學術傳承人。主要研究方向是腦血管病、神志病的預防和康復。先後主持和參与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參編學術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安徽省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

目錄
第一章 郁證古代文獻
一、關於中醫古籍中郁證的病名認識
二、關於中醫古籍中郁證的病因病機認識
三、關於中醫古籍中郁證的治法認識
第二章 郁證現代研究
一、病名
二、主證及兼證
三、病因病機
四、證候分型
第三章 針灸推拿治療郁證
一、古代針灸治療的文獻記載
二、雷龍鳴教授三部推拿法
第四章 常用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
第五章 常用方劑的現代藥理研究
一、柴胡疏肝散與肝鬱證關聯的生物學基礎
二、柴胡疏肝散與肝鬱證相關的物質基礎
三、柴胡疏肝散的現代藥理研究
四、藥理作用對抑鬱症的影響
第六章 當代醫家經驗
一、焦富英教授治療郁證的主要治療經驗
二、金傑教授從痰論治郁病的治療
三、王新志教授診治郁證治療經驗
四、胡國俊教授診治郁證的臨床經驗
五、袁海波教授辨治郁證經驗
六、張丁芳治療郁證臨床經驗
七、楊東東運用化痰解郁方治療痰熱上擾型抑鬱症經驗
八、針葯並治療法治療郁證經驗總結
九、陳新宇教授論治郁證經驗
十、王興臣教授從肺論治郁證經驗探析
十一、栗錦遷治療郁證經驗
十二、劉玲論治郁證失眠經驗
十三、張彪論治郁證經驗
十四、蔡定芳以「病證辨治」治療抑鬱症經驗
十五、陳新宇教授謹守陰陽以平為期論治郁證併發睡眠障礙經驗採擷
十六、陳雪功調神解郁治療抑鬱性焦慮症經驗
十七、賴新生教授從「神-元氣」論治郁證經驗
十八、高敏名中醫基於濁毒理論以通論治抑鬱症經驗
十九、高宇飛從體質學說論治郁證臨床經驗
二十、郝建軍治療郁證思路及用藥經驗介紹
二十一、賀支支運用甘麥大棗湯加味論治情志病經驗
二十二、胡玉英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郁證經驗
二十三、基於中醫傳承計算平台的田麒治療郁證組方用藥規律研究
二十四、蔣健診治郁證性畏寒學術經驗
二十五、雷龍鳴教授運用推拿治療郁證臨床經驗
第七章 郁證當代醫家經驗
第八章 新安名醫治驗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郁證古今研究與新安名醫治驗》:
針對郁證的臨床辨治,張曉雲教授尤其重視肝脾兩髒的協同作用,認識到肝脾不和在郁證病機中的關鍵地位,運用疏肝解郁、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等法治療郁證,取得較好療效。
張曉雲教授指出,肝調暢氣機功能是肝主疏泄最重要的內涵,是司開闔和調情志的前提。若氣機郁滯,肝失疏泄,早期即可出現胸脅滿悶脹痛、情緒不寧、心情抑鬱等郁證的臨床表現,故認為肝失疏泄是郁證的基本要素。《金匱要略》雲:「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揭示了肝病傳變規律及治療原則。張曉雲教授重視肝脾的相互作用,將兩者的關係歸納為肝制脾、脾制肝和肝脾協作。肝的疏泄功能,既可助脾之運化,使清陽之氣升發,水谷精微上歸於肺,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陰之氣下降。脾之升清,胃之降濁,皆依賴肝調暢氣機的正常功能實現,即「土得木則達」之意脾主生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生於脾而藏於肝。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動靜有度,即「木賴土榮」之意。張曉雲教授指出,肝脾兩髒的協作關係集中體現為氣血的協同作用。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肝為脾升清降濁,脾生血以供肝藏之。肝脾在功能上表現為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的辯證關係,脾失健運、脾不生血的病理機制與肝失疏泄均在郁證發生髮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張曉雲教授認為,肝脾兩臟協作平衡關係在各種病因作用下被打破,是郁證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
張曉雲教授宗景岳的學術思想,臨床上仔細辨別病因,將郁證分為情志之郁和臟腑之郁。情志之郁指由情志不節導致的氣機郁滯之證,可見悲傷、恐懼、憂思、嗔怒頻繁或太過而出現胸腹滿悶疼痛、倦怠、食少、便秘或腹瀉、失眠、心悸等臨床表現。情志之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為主要病機,初期病情較輕,日久可致血虛、瘀血、肝腎虧虛,病情遷延難愈。臟腑之郁指六淫外邪、飲食勞倦等病因致肝脾本病或他臟之病累及肝脾,在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基礎上,兼挾濕、痰、火、毒、虛、瘀等病理因素。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可涉及臟腑、氣血、津液等多個環節,但患者主症往往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脾胃運化失司的臨床癥狀,如納呆、痞滿、便秘或腹瀉、倦怠;二是情志改變,如抑鬱消沉、緊張恐懼、急躁易怒等。臟腑之郁病機複雜,病情較重,治療難度較大。情志之郁和臟腑之郁雖起因各異,病程不一,但兩者本質相同,情志之郁經久不愈,可發展為臟腑之郁;臟腑之郁雖臨床表現變化多端,但實質是多種內科疾病的病理改變在肝脾系統的集中體現。若針對病機的關鍵環節,以恢復肝之條達、脾之健運為重點目標實施干預,有望在錯綜複雜的疾病病理中抓住主要矛盾,為緩解病勢提供契機。
張曉雲教授指出,郁證以肝脾不和、氣血紊亂為主要矛盾,臨床表現多變,既往「臟躁」「梅核氣」「奔豚氣」「驚悸」「怔忡」「不寐」「癲狂」「百合病」等皆可按郁證論治。情志之郁和臟腑之郁無本質區別,僅提示同一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病機側重的不同。?情志之郁:病機以肝鬱不達、脾失健運為主,治宜調肝健脾,方用半夏厚朴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法半夏、厚朴、茯苓、紫蘇葉、醋柴胡、白芍、川芎、枳實、陳皮、香附、甘草。氣鬱明顯者,可加鬱金、青皮;胸脅滿悶疼痛明顯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腹脹噯氣明顯者,可加麩炒白朮、木香、生麥芽、谷芽;脾虛挾濕者,可加砂仁、薏苡仁、芡實;多思少眠明顯者,可加合歡花、百合。?臟腑之郁按臨床表現分為3個證型。a 心脾兩虛證:症見面白無華,多夢易驚,頭暈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數;治宜健脾養心、補益氣血,方用歸脾湯加減,藥用生曬參、炙黃?、麩炒白朮、當歸、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醋柴胡、枳實、香附、炙甘草;多夢易驚者,加桂枝、生龍骨、生牡蠣;健忘者,加柏子仁、益智仁;心悸怔忡者,增加生曬參用量。b 陰虛火旺證:症見潮熱自汗,失眠多夢,口苦咽干,眩暈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疏肝,以知柏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藥用知母、黃柏、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北沙參、枸杞子、川楝子。潮熱明顯者,可加青蒿、烏梅;眩暈耳鳴者,可加天麻、牛膝。c 氣虛血瘀證:症見短氣乏力,面色晦黯,肌膚甲錯,胸脅刺痛,舌黯、有瘀點瘀斑,脈沉細;治宜益氣活血,方用參?四物湯加味,藥用生曬參、炙黃?、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醋柴胡、枳實、杜仲、山藥、山茱萸、炙甘草。瘀血之象明顯者,可加桃仁、紅花;胸脅刺痛明顯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張曉雲教授指出,臟腑之郁以肝脾不和、氣血逆亂為主要矛盾,治療上側重健脾補氣養血,兼以疏肝調暢氣機,針對兼夾病機靈活配合養陰清熱、活血化瘀、寧心安神等治法。

前言/序言
郁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胸脅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根據郁證的臨床表現及其以情志內傷為致病原因的特點,西醫學中的精神情感障礙類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病等均屬於本病範疇。抑鬱症諸多臨床表現和影響因素中,焦慮癥狀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抑鬱精神障礙患者中大約90%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預測,截至2030年,抑鬱症即將成為除了艾滋病外的第二大疾病負擔。經過我國的臨床研究顯示,精神情感障礙疾病是目前自殺率最高的一種疾病,該病患病率高,低治愈率、高複發率以及高致殘率,現已被列為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類疾病,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儘管目前的臨床研究表明,有多種抗抑鬱藥物可治療抑鬱症,但總體而言仍未達到完全緩解癥狀的效果,仍存在服用藥物的周期較長、效果較慢、不良反應大、價格高昂以及患者的依從性差等問題。
而鑒於長期西醫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醫學通過協調五臟以及氣血津液的順暢,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良好狀態,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特色,在治療的同時配合傳統中醫療法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中醫藥在歷史上對郁證的防治早有記錄,並且後世醫家也不斷積累創新,對本病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認識和防治手段。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郁」之概念。《黃帝內經》首先記載了五氣之郁及情志致郁,論述了情志失調引起氣機郁滯,導致郁證發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問·舉痛論》雲:「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靈樞·本神》雲:「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金元時期,各醫家以明確將郁證作為一個獨立的病證加以論述。延至明代,虞摶《醫學正傳·郁證》首先採用「郁證」這一病名。隨著實踐認識的不斷深入,各醫家對郁證的病因病機闡述也趨於成熟,呈現百家爭鳴之態勢,主要包括臟腑學說、氣血學說以及經絡學說。治則亦有從臟腑、氣血、經絡論治者,治療手段紛繁多樣,包括單味葯、復方、針灸、推拿等。其中起源於古徽州,始於宋元,盛于明清的新安一派,上窮前賢理論,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對郁證有其獨特見解,如完善情志致郁理論、明達發奪泄折之義、提出久郁兼虛治宜補泄兼施等亦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近現代醫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郁證的理論體系,其診斷標準、證型分類以及療效評價亦更加系統完善,其治療手段亦更加豐富,融合中西醫之優勢,為郁證的預防與治療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支持。
察遠照邇,博採精究。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是我輩中醫學者理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針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原創的以經絡腧穴等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艾灸和推拿等方法、技術防治疾病的一門獨特的醫學學科。針灸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特色鮮明的治療技術、極為廣泛的臨床運用、完善的知識體系,在郁證的防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筆者組織同仁編寫該書,通過整理古今醫家對郁證的認識與實踐經驗,較為系統地回顧古今郁證病名、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和現代診斷標準、證型分類及療效評價等,尤其突出針灸推拿療法在郁證防治方面的適宜性、實用性和科學性。希冀為進一步深入認識郁證,為臨床預防與診療郁證提供參考。本書的編寫得到了醫院相關專家的指導和大力幫助,在此表示感謝。由於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