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孤獨對抗-弗洛姆眼中的愛.自由與身份認同危機 李煜瑋 978755967279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與孤獨對抗-弗洛姆眼中的愛.自由與身份認同危機
ISBN:9787559672797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李煜瑋
叢書名:心理學大師解讀系列
頁數:39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28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 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大師名作的導讀本,對整個心理學的發展、對各個流派的主要觀點可以有所了解,以便對心理學這個學科可以實現全貌式的入門;2 對弗洛姆了解或感興趣的讀者;3 對精神分析社會學、存在主義哲學、新弗洛伊德主義感興趣的讀者;4 曾了解過《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等弗洛姆著作,對相關話題(愛、身份認同、自由等)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著名心理學者曾奇峰作序推薦!愛與自由是人類?古不變的追求,但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何在當代社會,我們對愛不斷失去信心?自由又意味著什麼?我們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般自由嗎?與弗洛姆共同探討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追尋心中的理想,我們又該如何跳出思維壁壘,認清真實的自我,踏上個體化的道路,擺脫現代人的共同困境。

內容簡介
财 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我們對親密關係不斷失去信心?
财 自由是愛與成長的基本前提,是自古以來人們歌頌追求的目標,但為何如今的我們卻對自由感到恐懼,並選擇逃避?
财 面對龐大社會時,你是否感到過孤立與無助?因為自我與他人的不同而誠惶誠恐?你是否曾陷入疑惑,疑惑自己的思想是真的源於內心,還是這個社會灌輸給自己的?
财 單身社會、婚育率低迷、內捲風潮、廣泛焦慮參与其中的人們又分別經歷著怎樣的心理困境?
弗洛姆早在20世紀中期就對愛與自由的命題有過深刻思考。不同於眾多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主張將人放在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中心,致力於將精神分析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
時代的發展賦予了人們越來越多的自由與理性,人們也因此不得不獨自面對生存挑戰,感受孤獨與焦慮。在日益加深的孤獨中,是在個人意志的引導下完成人格的逐漸成熟與完整,還是依附於權威主義,放棄獨立思考的自由,做一個外表滿足但內心空虛的「正常人」這或許是值得我們一生思考的問題。
弗洛姆關於愛與自由的吶喊穿透了半個多世紀,警醒著每一個仍然保有自我、嚮往愛情、追求自由的人。

作者簡介
第十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德班)成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簽約諮詢師。
自2018年起從事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工作,並長期專註心理學與心理諮詢的科普活動。持續在中國心協國合基地公眾號、武志紅公眾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公眾號等多家業內權威媒體上發表科普文章、開設課程,文章閱讀量累積超過100萬+。
曾跟隨國內著名心理學者曾奇峰、施琪嘉、李鳴等人學習,主要受訓方向為心理動力學。
曾於「看見心理」聽書計劃開設弗洛姆作品解讀類課程,收聽人次平均達10萬+。

精彩書評

目錄
導言 追尋愛與自由的先知 / 001
原生家庭 / 004
研究成就 / 010
精神分析領域的發展與創建 / 020
政治運動 / 026
第一章 愛的理念及困境 / 029
愛是否是一門藝術? / 033
如何理解愛是什麼 / 049
不成熟的愛與成熟的愛 / 062
給予的含義與愛的四重特質 / 071
了解的兩種途徑:殘暴與愛 / 080
第二章 五種愛的對象及其愛的形式 / 087
愛是一種態度 / 090
愛的對象與能力形成 / 094
愛的對象 / 106
第三章 愛在當代社會如何瓦解 / 135
社會模式帶來的瓦解 / 139
現代愛情瓦解的兩種「正常形式」 / 149
弗洛伊德與沙利文的觀點局限 / 154
矛盾衝突型的幾種愛的關係 / 159
愛的證據:成為而非逃離 / 170
一切皆是成功學 / 173
第四章 愛的藝術實踐 / 175
規範始於自發和快樂 / 179
專心意味著獨立、敏感及鬆弛的機警 / 184
錯誤的教育體系或將帶來文化傳統的崩潰 / 191
掌握愛的藝術——克服自戀 / 194
第五章 自由的暗面 / 207
自由的誕生與破碎 / 212
自由的兩面性 / 218
社會如何影響了個人自由 / 227
適應與孤獨 / 231
第六章 接受或拒絕自由,這是個問題 / 237
始發紐帶:一個集滋養與束縛於一身的矛盾起點 / 241
個體化進程:一段自我力量增長與孤獨日益加深的矛盾旅程 / 250
選擇自由需要充分的外部條件 / 259
第七章 自由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 / 263
沒有了自由,卻有了身份 / 269
身份多樣化等同於身份消除 / 278
第八章 內卷的前身——強迫性努力的來由 / 285
理想化的領袖是無力人群的「救星」 / 290
強迫性努力,內卷的前身 / 306
擺脫有害的「良心」,回歸與自己生活的聯結 / 311
第九章 隱藏在進退兩難中的自我絞殺 / 313
環境的絞殺 / 318
內在的絞殺 / 322
三種逃避機制 / 331
第十章 追求自由與健全社會 / 343
社會性格 / 349
非自主服從與自主服從 / 356
個體病症與社會病症 / 364
健全社會的希望 / 375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愛的理念及困境
建立親密關係顯然已經成為當代人的難題。2022年的中國青年婚戀觀調查報告顯示:76%適婚青年存在恐婚現象,同時,有恐婚傾向的受訪者中,有61 2%表現為不願意過早結婚。並且,根據民政部的調查數據,2021年,我國結婚率僅為5 8%,較之9年前下滑超過50%,而離婚率則從2002年的0 9%飆升到了2020年的3 09%,上升了2倍還要多。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當代人來說,進入一段親密關係,與他人建立愛的聯結成了越來越困難的事。許多人對如何建立和維繫一段充滿愛的關係,充滿了迷茫與困惑。
對於愛的困境一事,弗洛姆早在1956年就已經有過深刻思考。他敏銳地發現,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遷,人們對「愛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等一系列問題的認知,並沒有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提升。相反,一些持續存在的困境不僅沒有消失,還鍍上了獨有的時代色彩。
在本章,我們將進入弗洛姆對愛的系統思考,跟隨他的腳步去觸摸愛的本質,並由此審視當代流行的愛欲觀,了解是什麼在控制和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愛是否是一門藝術?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弗洛姆在關於愛的問題上提出的最為核心的觀點:愛一定是一門藝術,且需要知識和努力。一個人若想擁有愛的能力,就必須像掌握一門藝術能力一樣,經過刻苦勤勉的不懈實踐。就如同「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若想愛人,那麼也得遵循愛的基本規律,反覆進行學習與練習。
然而這種觀念與絕大多數人所持有的觀念是相違背的。在流行文化里,關於愛的描述往往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特殊感覺將某人攫住,使雙方瘋狂地墜入愛河;或者一個在感情上經歷了各種不幸的人,偶得良人,突然就從苦情戲主角變成了童話故事主角,彷彿愛的發生更多的是靠運氣,以及遇見「對的那個人」。如果能有上述兩種條件中的任意一種,愛便能發生及持續;如果沒發生,或者中斷了,那就是運氣不好,或者遇錯了人。總之,是時機未到,並不是自己愛的能力不行。
但弗洛姆不這麼認為。他明確地指出,之所以人們認為愛不需要學習,是因為有三個錯誤的前提假設,第一個假設是:「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而不願當成愛的問題,即不願當成一個愛的能力問題。對他們來說,愛就是如何被愛、如何惹人愛。」
基於這樣的態度,男人們會去追求成就、社會地位、金錢,女人們會去追求身材曲線、吸引人的裝扮、迷人的儀錶,兩者還可能共同追求的則是優雅的舉止、幽默的談吐、誠實謙虛等被大眾稱頌的性格特點。然而,弗洛姆認為,這所謂的可愛的特質,「不過意味著適於大眾的愛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這話要怎麼理解呢?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會員,來自法國的精神分析師瑪蒂娜·伯德(Matina Burdet),曾經做過一個題為《你會愛我還是跟隨我》(「Do You Love Me or Do You Follow Me」)的演講。在演講中, 瑪蒂娜提到,在社交媒體時代,越來越多不懂得如何去愛的人,正處於心靈的和社會環境的十字路口。人們追逐相互連接,而不是真正地建立複雜豐富的關係。很多人渴望被他人看見和崇拜,儘管這種喜歡或崇拜是基於一種沒有立體感的、扁平的、缺乏特徵的形象,但那些形象符合某一種被人們推崇的社會標籤。因此,人們無意識間用「追隨」取代了「愛」,用「連接」取代了「關係」,並形成了一種傾向——「要麼被看見,要麼去死。」
因此,一個人可以在大眾意義上擁有性吸引力,但這與他是否有能力去愛另外一個人、建立有深度的關係並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塑造自己可愛的形象,也可以是個體自戀的結果,為了渴求得到他人之愛的行動,也就是俗話說的「他對他自己很好,但這可能和你沒關係」。
弗洛姆的時代並沒有網際網路,但是他對於人們追逐一種標籤化的自我塑造,忽略了「精神上深度的自我關照」與「了解他人的傾向」的洞察,卻跨越了時代,照進了現在。
第二個錯誤的假設,是人們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正確的愛的對象,或者被愛。
我曾經有位來訪者,她正是因為類似的問題來到我的諮詢室。在她過往十來年的情感經歷中,她總是重複地陷入一些痛苦的關係,這些關係實際上都有著一些共性。儘管尋找的對象在表面上看起來很不同,有時是活潑陽光的年輕男生,有時是穩重低調的成熟男士,但在這些看似迥異的外表下,他們卻都有著類似的特質:在親密關係上有著很強的不安全感,對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這位來訪者的父母都是控制型的父母,這樣的養育經歷導致她的潛意識裡有著尋求強烈依賴的傾向,這個傾向使她總是能精準地嗅出具有控制傾向的對象,並與之陷入愛河。
但這位來訪者無法洞察到自己和所處對象內在的這些特質,只試圖通過尋找不同外顯特質的對象來解決關係破裂的問題。因此當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糾纏到最後,她因不堪忍受而終於選擇結束時,往往只是選擇痛苦地離開,並不去認真總結、覺察這些關係的共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影響。她會告訴自己,也許是自己沒找對人。在她向身邊人尋求安慰時,她和她的朋友也總是一致認為,等到找到真正的對的人,那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顯然,在戀愛領域里持有此類觀念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並不需要對自己做出多少了解,也意識不到愛的達成需要足夠的人格成熟度,因為他們認為如果那個人是正確的人,他一定會全然地接納自己,愛上完整的自己,所以他們需要的只是找到那個人罷了。
然而一位印度的哲人曾說過一句有意思的話:「愛情的基本理念是先成熟,然後你會找到一個成熟的伴侶。當你是一個心理上和精神上成熟的人,你不會愛上一個嬰兒,它不可能發生。」
一個人的人格成熟度並不必然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精神分析認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過去所有發展階段的殘留,也就是說,三十歲的我們的內在也會有十歲的我們,五歲的我們,甚至三個月的我們的人格特徵。
但當我們的人格在成熟過程中遭遇創傷或受阻時,我們在當下階段的發展就可能被固化,我們的心理狀態會停留在此處不再發展。因此,很可能在某些時候我們生理上已經30歲了,但面對特定問題、特定關係,仍然會採取5歲或者3歲時形成的應對模式去處理,上述這種心理狀態及由此引發的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退行。比如,如果沒有處理好口欲期的依賴問題,成年後進入親密關係的人就可能會退行成一個凡事都要被照顧,自我功能抑制的幼兒,而這樣的關係顯然不是健康的關係。如果我們處於這種狀態,那麼一個對心理狀況有所認知,人格相對健康成熟的人,可能也無法愛上嬰兒般的我們。
所以,期待一個完美愛侶的出現解決掉有關自身不幸的所有問題,這是對愛的巨大誤解。弗洛姆也指出,這種觀念的出現與社會背景有關。
在自由戀愛出現以前,人們是先結婚再來發展親密關係,這導致很多人維繫了一輩子的婚姻,卻並沒有機會體會到幸福。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戀愛的出現,人們從過去的集體壓抑中掙脫出來,把尋找到讓自己有愛戀感覺的對象的任務放在了首位。
這種目的性的設置,我們並不能稱之為絕對錯誤。可是由此引發的困境卻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愛戀的感覺究竟萌芽自何處?
弗洛姆提到,我們的整個文化是以購買的慾望、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的。人們會在潛意識中以購買商品的方式去看待他人,符合我們上文所說的「有魅力」的特徵的男女,也就變成了緊俏的搶手貨。人們評估彼此是否適合在一起時,往往內心深處浮現的聲音是:從社會價值基點來看,這個對象是值得追求的,而就我的交換條件(往往指財產與潛能)來看,他也應該想要我。
大家對這種觀點應該是相當熟悉的,曾經火了十年後來被全網封殺的網路紅人ayawawa,正是因為提出一系列所謂的「婚姻市場價值」理論被大眾熟知,她將男女按照不同的條件進行估值,並延伸出一系列的所謂男女婚配規律。然而在這種看似理性的思考背後,實際上正在發生的是一場野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