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及其應用 彭博 葉穎 978757720199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57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及其應用
ISBN:9787577201993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彭博 葉穎
頁數:19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84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數字人文是人文研究中的一種新方法,市面同類圖書有對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分類存儲以及數字化融合服務的相關研究,也有針對數字人文的方法論述。但將數字人文方法應用於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處理與分析這一研究領域尚無相關圖書,本書側重於數字人文方法在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屬於該方向的前沿探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內容為開放領域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知識圖構建與應用研究,從基礎理論、模型構建、方法實現以及實踐應用四個方面進行展開,以網際網路中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信息資源為研究對象進行。「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的文化遺產時代分佈從東晉至清朝,橫貫中國歷史一千五百余年,作為分析對象能夠全面展現不同時期文化遺產的特點。本書旨在從兩方面改進現有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管理現狀,一是提出一種面向開放領域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知識圖譜構建框架,為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二是構建一個具有廣泛應用場景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組織方法,充分解析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為受眾提供更為精確與便捷的文化遺產知識服務,更好的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文化遺產知識的傳播。

作者簡介
彭博,1988年生,博士,工程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字人文、知識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已發表CSSCI索引論文15篇,獲得湖北省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

目錄

目錄
1概述(1)
1 1數字人文(2)
1 2知識圖譜(18)
1 3文化遺產信息資源(25)
2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特徵分析(42)
2 1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特點(43)
2 2數字人文視角在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分析中的優勢(45)
2 3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分析框架(48)
2 4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特徵分析實驗(49)
3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抽取(69)
3 1基於關鍵詞抽取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命名實體識別(69)
3 2多知識庫融合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實體關係抽取(80)
3 3面向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特徵的知識抽取模型(86)
3 4繪畫類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抽取實驗(89)
4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111)
4 1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框架(111)
4 2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本體構建——以繪畫為例(116)
4 3基於本體與語義的文化遺產知識融合(122)
4 4基於知識融合的文化遺產知識圖譜生成(129)
4 5繪畫類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實驗(133)
5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應用(145)
5 1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應用場景分析(145)
5 2融合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發現(147)
5 3主題—知識圖譜關聯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推薦(164)
5 4湖北省博物館網站繪畫類文化遺產知識標引實驗(169)
5 5故宮博物院網站繪畫類文化遺產知識發現實驗(172)
5 6百科網站繪畫類文化遺產知識推薦實驗(183)
後記(187)

精彩書摘
1概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各類型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是華夏兒女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隨著「文博熱」到來,各類型媒體上有關文化遺產的報道數量迅速增長,網際網路中與文化遺產有關的話題與討論日漸增多,數字出版與資料庫的推廣使得與文化遺產有關的研究成果能夠以更快的速度與更新穎的形式公布,這些處於數字化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以快速擴張的態勢在受眾間廣泛傳播。但歷史文化知識存在理解門檻,大量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需要有歷史知識的積淀才能被充分解讀。絕大多數受眾通常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如何直觀全面地揭示信息資源中蘊含的文化遺產知識,幫助受眾理解中華文明的璀璨之處,是推廣歷史文化遺產知識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需要面對的問題。
數字人文的發展為人文社科類信息資源中的知識發現和利用提供了新視角與新方法,在鼓勵研究人員使用數字化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分析的同時,強調保持人文研究中對於事物共同性總結及特殊性分析的能力,從內容角度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方向進行引導,通過局部特徵的分析進行人文社科類信息資源特徵的總結,而後使用數字化技術的統計與計算能力對結果進行分析與完善,依據信息資源結構特徵選擇能夠*大程度揭示其內容的數字化技術方法,提供人文社科類信息資源利用的新路徑。
1 1數 字 人 文
數字人文通常意義上被視為數字化技術在人文社科信息資源研究中的深層次應用,從人文視角出發,使用經過篩選的數字化方法進行分析,獲取通用方法所無法得到的研究結果。國外學者認為,數字人文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的人文計算領域,其開創性工作被認為是1946年耶穌會學者羅伯托·布薩(Roberto Busa)對中世紀時期哲學以及神學作品《托馬斯·阿奎那》文集的索引編製,以及英國教授約瑟芬·邁爾斯(Josephine Miles)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文體定量研究項目,首先是關於「浪漫主義詩人偏愛的形容詞」,其次是關於「1640年、1740年和1840年詩歌的短語形式」。前者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傳統人文研究對象的分析工作中,後者試圖通過量化方式對比不同人文研究對象的特點與異同。這些研究與人文研究的數字化工作相比,*顯著的特點在於針對內容使用數字化、信息化的方法進行處理,而不僅僅是將人文作品進行簡單的數字化轉換與展示。「數字人文」一詞*早是由《數字人文指南》(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一書的三位編輯約翰·溫斯沃斯(John Unsworth)、蘇珊·施萊布曼(Susan Schreibman)和雷·西門子(Ray Siemens)提出的。他們試圖阻止人們將該領域稱為「純粹的數字化」,同時也為了區分「當代人文方法研究數字對象」與數字人文學科所使用的「數字技術研究傳統人文對象」。人文領域內計算系統的使用和計算介質的研究,更普遍地被稱為「計算轉向」。
1 1 1「遠讀」有關理論
學者弗蘭科·莫萊蒂(Franco Moretti)2000年在其論文《世界文學猜想》(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s)中提出「遠讀」(distant reading)這一概念之後,遠讀成為一種人文學科的新研究方法,在國外的人文研究,尤其是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莫萊蒂認為對世界文學的有關研究由於涉及大量的文本範圍和不同語言之間文化習慣的不同,對所有文本進行精讀顯然不是人類可以勝任的工作。研究人員需要對這樣大範圍的研究對象進行採樣、統計、圖繪、分類,進而描述文學史的總體特徵,然後再進行文學評論式的解讀,很顯然上述工作使用計算機完成才更為合理。早期研究中,莫萊蒂在《世界文學猜想》一文中提出的「遠讀」理論的內容與定量分析無關,並不涉及計算機技術,其主張「少即是多」,即在沒有直接閱讀文學作品的情況下,利用二手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宏觀分析。這種考察分析方法是一種犧牲細節的研究方式,至於犧牲的多少則由所採用的具體方式決定。
從表1 1不難看出,莫萊蒂對於「遠讀」的解釋的變化正是「遠讀」從原有概念發展為數字人文有關概念的變化過程,即從生物進化知識起步,採用空間地理分析、統計分析、可視化等手段,*終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的過程。
「遠讀」概念的解釋來源時間
本書認為「遠讀」的概念經歷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莫萊蒂所認為的「遠讀」概念是通過整合資料,使用統計、個人總結等方式對大量文學文本進行概括性的描述,從而揭示這些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規律,側重於對文本集合已總結特徵的匯總與描述。而數字人文學者們所進行的「遠讀」研究則是在這一思想影響的基礎上,直接使用計算機技術讀取文本內容進行基於文本的統計分析,從而進行文本特徵的分析,其側重點在於對文本集合內在特徵的揭示。「遠讀」概念的核心在於無論是宏觀統計描述還是內在結構揭示,其研究過程都是超越文本內容的微觀描述,分析的來源是經過統計分析后的文本,分析手段是各種能夠對文本進行總結概括與特徵揭示的方法,儘管過程採用自動方法,但對於結果的分析與意義的解讀都需要人工操作才能完成。還有學者指出,即便是分析單篇文檔所包含的文本特徵(如字、詞出現頻率等),或者分析其內部結構,如針對特定類型內容進行提取,數據量也會大到個人無法處理的程度,因此,「遠讀」概念對單篇文檔也是適用的。

前言/序言
前言
網路中大量信息資源在拓寬受眾知識來源的同時,也為知識的高效獲取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文化遺產領域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網路的迅速發展為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傳播與利用提供了新的平台,極大促進了文化遺產知識的共享與交流。然而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卻有著專業性強、分類複雜、動態累積、資源散亂等特點,其特有的知識深度增加了受眾獲取及理解有關知識的難度。因此,如何從海量信息資源中精鍊文化遺產知識,構建自動化流程對信息資源中的文化遺產知識進行抽取與組織,建立具有針對性的知識表示體系,創新面向網路環境的文化遺產知識精準服務方法,成為新時代文化遺產知識傳播以及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基於此,本書從數字人文視角對文化遺產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探索其共性特點與個性差異,再選擇相適應的數字化方法進行文化遺產知識的發現、融合、重構以及知識圖譜構建,並根據信息資源內容和結構特徵獲取文化遺產知識,利用本體和語義相似性對齊知識,使用知識圖譜進行知識表示,彌合信息資源與受眾間的知識鴻溝,促進文化遺產知識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與推廣。
全書共分為5章,每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概述。本章首先闡明了本書的研究背景及意義,在對國內外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有關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發現了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指出網際網路時代面對數量爆炸的信息資源時,需要結合數字人文相關方法建立一套有針對性的方法自動構建知識圖譜。利用知識圖譜的應用發現和推廣文化遺產知識,是現階段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研究亟須探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本章還探討了數字人文與知識圖譜在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闡明了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作為本書研究的支撐技術,也是構建數字化技術與人文信息資源管理協同關係的關鍵,而知識圖譜是解決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服務問題的支點,具有方法上的可行性與架構上的先進性。本章作為面向開放領域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與應用研究的理論起點,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方法與理論依據。
第2章,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特徵分析。本章就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特徵進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從內容、知識以及統計視角分析信息資源特徵,以便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數字化方法進行接下來的知識抽取工作。從分析結果不難發現,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呈現出了典型的二元特徵,常見的信息資源以文化遺產的基本知識為主要內容,在網路中的呈現具有內容相似、重複度高的特點,通過內容聚類的方法可以較好地捕捉該類型信息資源。而在專業文獻及知識庫中存在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分佈相對分散且重複度較低,在聚類中呈現出較為離散的特徵。上述兩類信息資源可以概括當下開放領域中絕大部分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的特徵,根據這兩類信息資源的特點選擇不同類型的數字化方法進行知識的相關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知識抽取效率,為知識圖譜的構建提供更高效的方法。
第3章,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抽取。知識抽取是構建知識圖譜的基礎,也是知識圖譜應用的前提,知識抽取的全面性與質量直接影響後續研究的進行,文化遺產知識體系是一類嚴謹的知識體系,其對知識質量的需求要大於全面性的需求。本章圍繞如何利用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特徵分析結果與遠程監督方法從開放領域的非結構化數據中抽取實體,利用信息資源主題關鍵詞從知識庫中檢索與之有關的知識進行論述。為了儘可能從多個知識來源獲取文化遺產知識,本章還提出了基於多知識庫的知識對齊方法,擴展了遠程監督方法中外部知識庫數據來源的範圍,為後續知識圖譜的構建打下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第4章,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本章是數字人文視角下進行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的核心,依據前幾章的研究結果,從信息資源中抽取主題關鍵詞后,結合外部知識庫進行命名實體識別與知識抽取,得到了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構建的數據來源。在此之上,本章將知識圖譜的構建過程劃分成知識抽取、知識對齊、圖譜構建與知識可視化。本章從框架上高度完整梳理知識圖譜的構建流程,釐清文化遺產知識圖譜的構建過程,為知識圖譜在文化遺產信息資源中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數據支持。
第5章,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知識圖譜應用。本章在數字人文視角下對文化遺產信息資源進行知識抽取、知識發現與知識推薦,進行知識圖譜在文化遺產信息資源中的應用研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