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蘭影-湘昆舊憶 余懋盛 978750776617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苑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萍蹤蘭影-湘昆舊憶
ISBN:9787507766172
出版社:學苑
著編譯者:余懋盛
叢書名:崑曲院團資料整理叢刊
頁數:41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1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余懋盛為湘昆名家,著名崑曲編劇,原湖南省崑劇團支部書記。195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1960年郴州地區湘崑劇團成立后,調入劇團任編導,為湘昆藝術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萍蹤蘭影——湘昆舊憶》系余懋盛遺著,全書分為九章,共40餘萬字,並配有100餘幅珍貴的老照片,通過回憶其一生的戲曲情緣,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湘崑劇團成長壯大的艱辛歷程,折射出新中國戲曲發展的概貌,其中所記人物既有諸多昆壇和戲曲界名家,也包括董每戡、王季思、陳寅恪、胡忌等著名學者。該書稿為現當代文化史、戲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作者簡介
余懋盛(1934—2019),江西省景德鎮人,195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湖南省崑劇團黨支部書記、副團長,兼任郴州地區藝術學校代校長,郴州地區劇協主席,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中國崑劇研究會理事。先後創作有崑曲《蘇仙嶺傳奇》《霧失樓台》《千種風情》《古林風雲》《烽火征途》《騰龍江上》(合作)等,整理改編湘昆傳統戲《連環記》《白兔記》《漁家樂》等,移植改編《還我河山》《寶蓮燈》《王昭君》等。多種劇目獲一致好評,分別入選《五十年中國崑劇演齣劇本選》《中國崑曲經典劇目曲譜大成》《文藝湘軍百家文庫》(戲劇方陣第一卷)及《崑曲藝術大典》等。李露茜(1999—),廣東省廣州人,系余懋盛先生外孫女,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編輯出版系,現於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修讀法學第二學士學位。

目錄
一、滄海桑田古瓷都——童年舊影 1
二、櫛風沐雨太白園——時代新潮 26
三、崢嶸歲月喜成悲——校園風暴 42
四、淪落江湖苦作樂——藝海微波 73
五、吳山楚水終是夢——蘭圃春秋 94
六、霧失月迷疑無路——田野風雨 158
七、柳暗花明又一村——蘭苑晨曦 215
八、撥雲見日譜新章——昆壇風光 253
九、夕陽無限賦閑雲——花間晚照 320

前言/序言
「道可道,非常道。」慕道者的人生,也往往有非常的經歷。
《萍蹤蘭影》是一部自敘性的傳記作品。但其中所傳、所記的不僅是作者余懋盛個人坎坷人生的實錄,也是他為之奮鬥了半個世紀的湖南崑曲(簡稱「湘昆」)在新時代發展歷史的紀要。同時,也折射出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為新中國文化事業奮鬥的赤子襟懷和心跡。這是一部很有人文價值和史料價值的好書。通讀全文,不禁感慨系之。
一個20世紀50年代名牌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由於無法做到與自己的「右派」導師劃清界限,不僅被取消了中共預備黨員的資格,也斷送了原已內定為留校研究生的前程,如浮萍隨水被「流放」到了湘南五嶺山脈之中的古城郴州。老余就從這裏開始了他走向社會的人生之旅。就像彼時彼地他不懂得如何劃清界限一樣,此時此刻,他同樣也不懂得心存抱怨和遺憾,沒有絲毫猶豫就以20世紀5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訓練有素的「螺絲釘精神」,高高興興地把自己擰在了黨分配的工作崗位上。一待就是一輩子,「江西老表」從此成了「郴州老鄉」。
所幸,他與郴州有緣,也與「湘昆」有緣。當時(1957年前後),慧眼識珠的郴州地區黨、政領導,接受諸多祁劇、湘劇老藝人的建議,正準備將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湖南崑曲開掘、扶植起來,繼浙江崑劇團「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之後,創造另一個奇?。正是這個奇?使老余和「湘昆」走到了一起,陰錯陽差、不幸而幸地重啟了他在學生時代就嚮往的戲曲藝術慕道者的人生之夢,也成就了他這本《萍蹤蘭影》。
老余不負眾望,四十余年如一日,以「湘昆」為業,習之研之、鍾之愛之,鍥而不捨、矢志不渝,投身於湖南崑曲的搶救、挖掘、整理、改編工作,不但如金鳳凰在百花齊放的戲曲園地中重新起飛,而且為之付出了一腔心血,並經歷了種種「悲悲喜喜、禍禍福福、浮浮沉沉、起起伏伏」。《萍蹤蘭影》採取編年紀事的體例,幾乎是逐年、逐月乃至逐日地記載了作者數十年間居家、求學、從藝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特別是與「湘昆」朝夕相處的十年生聚、十年創業、十年發展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乃至每個新戲上演的角色分配與演職人員名單,以及演出的時間、地點、劇場與觀眾人數的統計等,也都有翔實的記錄。不是有心人對心中事耿耿於懷、事事在意的專註,不能有如此滴水不漏、形同日記一般的實錄。至於像湘昆全團青年演員北上拜師(1961年);邀請八位「傳」字輩崑曲名宿西下郴州授藝(1981年);湘昆內外的諸多藝事活動與社交來往,各界名流對湘昆的品評、鑒賞,如對黃克誠、蕭克等湘籍將軍的訪談,俞振飛、王季思、吳伯匐、馬彥祥等名家的話說湘昆;劇團對年青一代湘昆演員的關愛與培養等,更是事盡其詳、有言必錄。對於了解和研究湘昆的歷史與現狀,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如其中寫陶鑄同志兩次與湘昆舉行的座談就很有意思,很值得體味。前次是陶鑄同志親臨郴州、親自點戲、親自召集會議,以豪放的哈哈大笑和中南局最高首長的身份邀請湘昆到廣州演出,表達了他的高興和歡喜;后一次則是湘昆應約參加中南地區戲劇會演,陶鑄亦應約參加了觀摩后的座談,也仍然是笑著談了他的觀感,但已不是歡喜,而是令老余哭笑不得,也讓湘昆人永志難忘的溫和而沉重的諍言:「湘昆《騰龍江上》這個戲,我看非常完整,完整得像只雞蛋,既挑不出毛病,也看不出優點。」不是批評,勝似批評,語重心長,意在言外,話雖平常卻無疑是劇評中的經典,至今仍值得寫戲、改戲和審戲的人深長思之。凡此種種,書中所在多有,足以見慕道者的用心深遠與虔誠,和本書作為傳記作品傳真紀實的本色與價值。
尤可貴者,作者對個人的遭際和作為往往點到為止,不事鋪張,字裡行間卻洋溢著對人生、事業、朋友、親人的深情和熱愛。言之不足,每每寄情于詩詞,有不少精彩之作,既彰顯出作者戲曲詩人的才情,也不失為本書的又一個亮點。
一部自述性的傳記作品,紀實傳真、以文運事、題詩抒懷,史料之外更添文采、著情感、見心性,可謂基於史而臻於文,從文體學的角度說也堪稱傳記文學的上乘之作。
當然,受文體的局限,書中所載,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讀來頗有興味,但難免失之龐雜、瑣碎。我們曾經向老余建議,對書稿的內容和結構稍作調整,增加一些關於湘昆傳統劇目、舞台演出、唱腔音樂、表演藝術風格的獨特敘述(尤其是與同屬於崑腔系統的蘇崑、上昆、浙昆、北昆相比較)和彌足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與藝術觀賞價值等方面的內容,對湖南崑曲的歷史和現狀、生存和發展做一番比較系統的評述。但細一想,這顯然已是老余另一本書的內容。
我們因為「湘昆」結識了老余,也因為老余而更加認識了「湘昆」。大概正因為如此,所以在讀完《萍蹤蘭影》之後,意猶未盡且又迫不及待地向他提出了上述建議。我們曾對老余笑言:你與「湘昆」廝守了一輩子,娶了一個「湘昆」的老婆,又送給「湘昆」一個女兒。為湘昆留言立傳、留芳揚名,這是您的天命,也是您的宿命。我們深信老余自有這種責任和能力,也有理由期待老余關於湘昆的新作問世。
謹以此文為《萍蹤蘭影》序,也藉以表達我們作為湖南老鄉和崑曲愛好者,對老余和湘昆一種欲罷不能的強烈而殷切的感言與期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