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誘惑-中國早期戲劇的生產與複製-1300-2000 夏頌 978755987231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戲劇的誘惑-中國早期戲劇的生產與複製-1300-2000
ISBN:9787559872319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夏頌
叢書名:海外漢學譯叢
頁數:3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65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王驥德本《西廂記》是一種同時具有想象力和恢復力的衝動。它將古典學術帶到了傳統上被認為超越了如此嚴肅和持續關注的範圍的材料上。李開先用明確的編輯修改來擴展想象中的科考課程:臧懋循則依靠的是像他們故意的那樣心照不宣的校改,來模擬歷史上真實的考試實踐。相比之下,王驥德運用文獻學的方法,將一部可疑的浪漫主義戲劇帶入了純文學的主流。朋友兼劇作家沈瑕讀完王驥德本《西廂記》后注意到,通過使用其他元雜劇來充實語言,以及以經史佐證事實,王驥德的編輯方法綜合了該劇的虛構性和散文先例的歷史性。這種相互競爭的話語模式的調和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王驥德精心策劃的結果,他努力使一些批評者認為的「誹謗性謊言」變得可信。

作者簡介

李安光,男,1979年7月生,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西方文學與中西比較文學、海外漢學與比較詩學。主要講授比較文學、歐美文學課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參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各一項,主持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兩項。參与編撰「馬工程」教材《比較文學概論》、通識教材《西方文化概論》,並在《探索與爭鳴》《南京師大學報》《戲劇》《國際漢學》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

目錄

緒論
導言 跨國、民族和本土語境下的中國早期雜劇的重寫
現代中國戲劇研究的開端
歐洲人發明的「韃靼戲劇」
作為文化批判的悲劇
多語種翻譯剖析
「傳統」文學的現代運用
日本中國戲劇學術的悖論
新中國發明的「蒙古悲劇」
版本社會學
第一章 散曲選集、編輯歸屬與情感崇拜:關漢卿與證明性作者身份的轉換
引言
韻律的威望
傳記的重要性
編輯屬性的情色化
關漢卿與《西廂記》神話
在證明與複製之間
結論
第二章 早期戲劇集、科舉要求與慾望的迫切:李開先、臧懋循與複製再生性作者身份的使用
引言
印刷與表演的融合
明宮廷中的元雜劇音樂與戲劇
李開先:隱逸的再造
印刷品的補救用途
科考科目
臧懋循:版本的力量
元代的奇異
手稿的聲望
科考神話
插圖
表演的讀者模擬
愛戀的剖析
結論
第三章 《西廂記》版本、書市與淫穢言論:王驥德、金聖嘆與非凡讀者的創生
引言
《西廂記》刻本(1300—1680)
參考書目、淫和其他此類分類難題
王驥德:散曲與戲劇的魅力
想象中的博雅群體
歷史性問題
文獻學的性別之分
金聖嘆:才子書
新經典的起源
純文學的饋贈
文本父系的創造
結論
結語 基於作者、讀者和慾望的思考
引言
證明問題
複製再生產的問題
解讀「慾望」
現代性建構
餘論
附錄 中英文人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致謝
譯者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