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梳理了中國丹道從起源、成型、發展,到革新、分派、傳承的歷史脈絡,以及相關的代表人物、流派和技法訣要,藉以剝去附著於丹道的宗教外衣,發掘丹道相對獨立的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彰顯丹道歷史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學價值。全書敘述,上起先秦,下至民國,其間丹經浩繁,人物疊出,無不畢收。作者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宗教文獻、哲學經典,以傳承為脈絡、以人物為借鑒、以訣要為切點,還原丹道傳承背景,挖掘人物要素,梳理演進脈絡,探究實踐動機,窺視表述底本,總成此丹道三千年通史。
作者簡介
程寶良,河南洛陽人,西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美國聖克勞德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供職于陝西師範大學。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學與丹道、經濟倫理與社會福利。
目錄
序言 1
自序 1
緒論 1
第一章 道法自然: 道德、性命、返還與丹道溯源 1
第一節 內丹、 外丹與丹道溯源 3
一、外丹、內丹的起源 3
二、丹道內涵 9
三、丹道溯源 22
四、結語 27
第二節 老子、 關尹子、 莊子與原始丹道 28
一、老子與原始丹道 28
二、關尹子與原始丹道 43
三、莊子與原始丹道 47
四、結語 53
第三節 先秦道家哲學與原始丹道 53
一、道論與德論 53
二、氣論與和論 64
三、靜虛論與反復論 69 四、有無論與對待論 72
五、天人論 74
六、結語 77
第二章 文化嬗變: 黃老、讖緯、符籙與丹道漸變 78
第一節 文化嬗變與丹道發展 80
一、神仙方術與方仙道 81
二、黃老學說與黃老道 86
三、陰陽五行與天人相副 90
四、天人感應與讖緯經學 97
五、神道設教與原始道教 101
六、岐黃之道與丹道醫理 106
七、結語 115
第二節 安期生、 陰長生、 魏伯陽與外丹源流 116
一、«太清金液神丹經»的源流與主要內容 116
二、«黃帝九鼎丹經»的源流與主要內容 123
三、«周易參同契»的源流與主要內容 125
四、結語 134
第三節 河上公、 «淮南子»、 符籙與原始丹道 135
一、河上公與原始丹道 135
二、«淮南子»與原始丹道 142
三、符籙與原始丹道 151
四、結語 158
第三章 精思入玄: 存想、服氣、胎息與丹道仙化 159
第一節 守一、 內視與存想之法源流 161
一、存想之法的思想淵源和發展過程 161
二、«黃庭外景經»的撰造年代和傳承人物 164
三、«黃庭內景經»的撰造年代和傳承人物 166
四、«上清經»的撰造年代和傳承人物 168
五、存想之法的 “身神”系統 173
六、存想的具體方法和傳承方式 178
七、結語 182
第二節 靈符、 五牙與服氣之法源流 183
一、服氣之法的思想淵源和發展過程 183
二、靈寶派 «靈寶五符»的撰造年代和傳承人物 186
三、上清派 «靈寶五符»的撰造年代和傳承人物 189
四、服氣的具體方法 192
五、結語 203
第三節 行炁、 閉息與胎息之法源流 203
一、胎息之法的思想淵源與發展過程 204
二、«胎息經»的撰造年代與傳承人物 208
三、胎息的具體方法 211
四、結語 215
第四節 狐剛子、 葛洪、 陶弘景與外丹發展狀況 216
一、外丹發展的特點 216
二、外丹傳承流派 224
三、煉丹家對外丹的態度 236
四、結語 239
第四章 革舊鼎新: 金丹、毒藥、內丹與丹道革新 242
第一節 延生、 促死與外丹的發展 244
一、外丹典籍的繁榮 245
二、外丹延生理論的發展 247
三、外丹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52
四、對丹毒的認識及解法 265
五、外丹術的沒落 268
六、結語 274
第二節 繼承、 創新與丹道革新 274
一、內丹的出處 275
二、丹道革新的代表人物與貢獻 281
三、丹道革新的主要理論來源 292
四、丹道革新的主要成果 302
五、結語 307
第三節 司馬承禎、 呂洞賓、 陳摶及其丹道傳承流派 308
一、上清派 309 二、鐘呂派 314
三、華山派 327
四、結語 336
第五章 脫粗出秀: 南宗、北宗、雷法與丹道重生 338
第一節 張紫陽與丹道南宗 340
一、張紫陽與 «悟真篇» 340
二、丹道南宗的傳承源流 354
三、南宗的支脈流派 368
四、結語 372
第二節 王重陽與丹道北宗 373
一、王重陽與全真七子 374
二、北宗的主要丹道思想與理論 389
三、丹道北宗的傳承源流 395
四、結語 396
第三節 內丹外用與雷法傳承 397
一、雷法的主要思想淵源 397
二、雷法的主要道法淵源 407
三、雷法的主要傳承流派 426
四、結語 459
第四節 施肩吾、 李道純、 劉玉及其丹道源流 460
一、施肩吾與西山丹法 460
二、劉玉與黃素丹法 465
三、李道純與中派 471
四、結語 476
第六章 源遠流長: 清淨、彼家、龍虎與丹道普及 478
第一節 彼家、 龍虎與陰陽丹法源流 479
一、陰陽與陰陽丹法 479
二、陰陽丹法的淵源 481
三、陰陽丹法的主要理論 485
四、陰陽丹法的主要傳承流派 491
五、結語 510
第二節 龍門正宗及其支脈傳承源流 511
一、龍門派及其支脈丹法發展特徵 512
二、龍門派及其支脈的傳承源流 516
三、結語 533
第三節 劉一明、 黃元吉、 趙避塵及其丹法傳承 534
一、劉一明及其丹法 534
二、黃元吉及其丹法 548
三、趙避塵及其丹法 557
四、結語 564
第七章 結束語: 文化實踐、生命體驗、科學探索 566
一、丹道源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實踐 566
二、丹道發展中的兩條思想主線 570
三、丹道發展中的三種探索模式 574
四、對丹道研究模式的建議 576
五、對丹道未來發展的展望 579
主要參考文獻 581
附表1 五運六氣簡表 (1/3) 592
附表2 五運六氣簡表 (2/3) 594
附表3 五運六氣簡表 (3/3) 596
附表4 丹道發展大事年表 598
表索引
目錄 606
圖索引
目錄 607
後記 610
前 言
道家道教文化,乃中華文化之根柢。古儒道同源,舉凡中國古代文化之哲學、政治、道 德 倫 理、宗 教、文 學、軍 事,乃 至 天 文、地 理、醫 藥、養 生、武術、音樂、術數、方外爐火、物理化學等等,皆深受道家道教文化的潤澤資養,道教經書所記載的哲學義理、道德規戒、修煉方法、齋醮科儀、爐火方術,以及所保留的各種中國古代學問的珍貴資料,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故學者謂道家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之大寶庫,誠哉斯言!
道家道教所蘊含的哲學及社會人文思想,所凝結的中國古典智慧,諸如道法自然、無為自正、尊道貴德、為而不爭等哲學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底色和元神,並遠播海外,影響了近代如海德格爾、榮格等西方哲學家、心理學家,而 «老子»一書也成為中國文化典籍中譯為外文最多的著作 (據學者統計,«老子»現已被翻譯成72種語言、約1548種譯本)。 然道家道教文化之核心內容,其起源及傳承歷史,正如孔子贊老子曰 “猶如龍焉”,始終是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老子十四章 »),或隱或現,難窺其全貌,世人實際上對其知之甚少,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現代科學文化的強勢傳入,道家道教在社會民眾層面的影響逐漸式微,民眾對於道家道教的瞭解,多半停留於養生仙術、喪葬法術和星蔔數術等民俗文化層面,而知其真實內涵者則益加鮮少。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出發,我們需問:道家道教思想的實踐基礎究竟是什麼呢 難道道家道教思想只是一種哲思玄想或宗教信仰嗎 答案當然不是———道家道教思想的根本實踐基礎,其實是早在老子莊子時期就已經比較普遍存在的人體修煉實踐。無論是 «老子»所言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 於 無 為”,還 是 «莊 子» 所 言 “心 齋 坐 忘”,講 的 都 是”古之善為道者”的修煉實踐,並由此達到了修道者的高級生命境界,所謂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也。根據 «莊子»推斷,當時的中國社會應該存在多個修道隱士團體,並且傳承有繼。而其後出現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雲 “上古有真人者中古之時有至人者”①,這裡所言 “真人” “至人”,顯然即是上古時期的修煉高人,並由此創立了軸心時代中國道家學派的生命觀、世界觀、修煉境界,以及尊道貴德、無為自然的哲學、道德和治世思想等。然遺憾的是,後世學者多關注于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而於其修煉實踐則甚少論及,或語焉不詳。
蓋道書紛紛,所言何事 曰道體、道用、修道而已。注家不同,所目各異。言道體者則盛論道體無名,無為自然,有無相生,化生萬物。言道用者則或言治國,所謂無為自正,清淨自化,小國寡民等;或言道德倫理,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等;或言兵事,所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等。而言修道者則以人負陰而抱陽,虛極靜篤以觀複,逆用炁機,身與道合,長生久視。而三者之中,實以修煉實踐為根本基礎,故 «老子»其書,宋代之後被奉為修煉內丹之祖經,而老子之後的修道流派也枝分派衍,形成了道家道教十分複雜的修道門派。 按照本書所述,至少 在 漢 代,道 家 道 教 修 煉 實 踐 的 最 核 心 內 容 就 被 稱 為”內丹”,並出現了內丹、外丹之劃分,故本書把老子、莊子等春秋戰國時期的修煉稱為原始丹道;兩漢時期則有方仙道、黃老道,而漢末道教創立之後出現了符籙派;魏晉南北朝時期則上清派、靈寶派較為顯著,以存想、服氣和胎息為流行之法。唐宋是丹道發生重大革新和發展時期,出現了鐘呂派、華山派;宋代王重陽、張伯端創立了以性命兼修著稱的北宗和南宗,興盛一時,還出現了淨明道、西山丹法、中派丹法等。金元時期則丘處機一系的全真教大興;明清時期則南派、北派、東派、西派並興,內丹修煉形成了系統而成熟的理論和方法,而傳統各派依然傳承有續,不絕如縷,時隱時現。 近代以來,以西方科學方法研究丹道成為一時風氣。民國期間,陳攖甯先生把道家修煉方法從傳統道教中剝離出來,以科學理性精神重新研究修煉之學,將自黃帝以來的數千年的內煉傳統都稱之為 “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術來研究,並出版 «中華仙學»等著作。陳攖甯先生擬定了科學研究仙學的新原則,提出了 “三元丹法”,把古來的修煉方法歸納為 “天元丹法、地元丹法、人元丹法”等三類,特別推崇東漢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南宋張伯端 «悟真篇»和清代黃元吉 «道德經注解»,並對內丹、外丹、女丹以及中醫、武術和養生等學問予以新解釋,以圖革新,建立揭示現代生命修煉學問的新道學。當代胡孚琛先生則循新道學思路,改 “仙學”為 “丹道學”“內丹學”等名稱,盡力把古來道家道教關於生命修煉的學問統一於 “內丹學”之現代新學科之下,並把傳統道家道教複雜的修煉門派簡化為依據其修煉內涵劃分的丹道學新類別,即自身陰陽、同類陰陽、虛空陰陽等三家,以及清淨丹法、彼家丹法、龍虎丹法、虛無丹法等四派。同時,新道學也對傳統修煉詞語,諸如 “鉛汞、龍虎、坎離、烏兔、彼我、鼎器、沐浴、文武”等隱語,儘量作出科學派的新解釋,並著力把內丹修煉成道的全過程方法予以重新歸納總結,把新道學發展為在新時代下能夠造福人類的學科體系,這使得傳統丹道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紀元。 今人類文明正進入一個千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人類文明歷程,如果依道家理論,可分為天紀、地紀、人紀三期。天紀,其運時也,應時而出,文明勃發,智慧湧現,此古代文明至軸心文明之肇始階段;地紀,其運利也,依地域而分化,五行分智,文明支衍,各出燦爛,此地球文明格局之形成發展時期;人紀,其運和也,民智大開,創造競發,五氣朝元,交融和諧,生命之光重現,此人類文明進入大交流大融合的新發展階段。于此人紀,道家內丹學關於生命潛能開發的理論解釋和系統技術,對於揭開宇宙生命之奧秘、昇華人類的生命境界大有裨益,更需要以現代科學方法加以深入研究,以揭示內丹學於哲學、醫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非凡價值。 程君寶良先生,河南孟津人,幼承庭訓,秉持誠敬。上大學後,受智吾先生、廉貞先生陶鑄,進研新儒家文化。因專求誠明之道、心性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