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唐宋時期佛門織女的貢獻 1
兒戲的文化功能 11
哈巴狗源流與在古詩文的反映 18
茉莉花東來與《茉莉花》西傳 27
西域獅子的華化形態 37
中國古代絲綢外銷政策的演變 54
唐人小說《昆侖奴》的題材和情調 70
洛陽新發現唐代景教經幢的歷史文化價值 85
市舶時代廣府的新事物 103
唐宋市舶的海難防護 121
清代廣州行商的西洋觀 135
《紅樓夢》怎樣傳入俄羅斯 152
《巴黎茶花女遺事》的中華效應 166
附錄:《巴黎茶花女遺事》的中華效應 182
精彩書摘
唐宋時期佛門織女的貢獻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朋友,非常感謝鄭培凱教授很熱情的甚且令我覺得還有點過分的介紹。實際上,今天有這個機會到這裡來和在座諸位交流一下,我是非常高興的。因為回歸以前的時候,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我都去過,貴校則是第一次來。學人家走江湖啊,初到貴地,多多關照(作揖)(掌聲)。
今天講題是”唐宋時期佛門織女的貢獻”。唐到宋就是7—13世紀,講這個時期中國比丘尼對紡織工業做出的貢獻。因為在社會上,特別是由於戲曲的傳播,比丘尼的名聲很不好,但是比丘尼對於物質文明是做過貢獻的,這不能埋沒。所以希望今天在這裡介紹一點基本情況,我準備分成三個部分講一講。
第一部分我們講7—13世紀佛教中國化的三個表現。這個時期是中國文化很發達的時期,也是印度佛教明顯中國化的時期。中國化實際上是漢化,而非包羅中國疆域內所有民族,畢竟中國還是以漢族為主體。
中國化的第一個表現在於觀念上。中國本土佛教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最主要在唐朝的中後期出現了禪宗。佛教原本主張”佛在身外求”,佛是在人之外的,但是禪宗興起以後,禪宗提出一個口號”明心見性”,佛就在人心中。人想要有佛性,就得把所染上的不潔東西不斷排除,直到乾乾淨淨了,本性便顯露出來,那就是佛性。這個觀念在佛教史上起了革命性的影響。從對外求佛、拜佛,到佛性就在人的心中,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佛性怎麼激發或者開發出來呢?因為認定佛性在人心中,那就要進行這一項工作——參禪。實際上,參禪就是佛教徒裡面的一種獨特的對話。那是通過談話來啟發人,開發悟性,那些話可能教外的人聽起來莫名其妙,和尚跟比丘尼有一些對話有點像談戀愛,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只是語言方面類似。參禪是通過佛理的辯論來開發悟性,這一種做法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開闢了除讀經之外證悟的新渠道。既然只是談的,也不是個個都談得好的。真正的高僧才能夠談出佛理,才有思辨的效益。如果是一般的,只能稱為得其行而不得其神,所以後來就演變成有一個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用詞,即”口頭禪”,就是變成在那裡聊天。這是我想介紹的第一點,唐宋時期佛教中國化的第一個表現,就是觀念方面的變化。
中國化的第二個表現在於形象。主要表現在佛教中神話人物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因為從最早印度傳進來的佛教雕塑、繪畫,是類似我這樣比較瘦黑的,當然我不是印度人,是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留下來的佛教形象,都是偏乾瘦的。但是到了唐宋時期就由瘦變胖,這裡的”胖”並不是笨相,而是一種貴人相。也就是說,大量的佛教形象已經變成中國人,而且是中國人裡面的貴人。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