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科學與倫理 胡翌霖 唐興華 978757721232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05
商品編號: 978757721232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合成生物學-科學與倫理
ISBN:9787577212326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胡翌霖 唐興華
頁數:1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579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合成生物學:科學與倫理》立足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子課題”合成生物學科技政策、科學傳播、公眾參與的系統平臺構建”研究成果支持,以清華大學通識課程為基礎,側重合成生物學這一前沿主題,關注生命科學前沿進展,內容包括合成生物學概述、生命倫理學概述、討論轉基因和基因編輯相關倫理爭議問題以及合成生物學可能面臨的新問題:如自然觀的挑戰、生命觀的重塑、生物恐怖主義等,借助科學史和哲學的思想資源支持,引導學生粗略瞭解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機器涉及的機遇和風險,理解合成生物學對傳統觀念(如自然觀、生命觀)可能帶來的挑戰,以及在大眾傳播和公共政策等領域面臨的複雜狀況。本書以激發思考為目的,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和理性地看待合成生物學引發的科學風險和倫理問題,是一部合成生物學倫理問題的導讀性著作。

作者簡介
胡翌霖 1985年生於上海,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博士,現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史與技術哲學。講授課程2024年被推薦申報”*一流本科課程”,《科學文化史話》《媒介史強綱領》《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什麼是技術》《技術哲學導論》等。

精彩書評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改變了生命研究的範式,實現了從”讀”基因到”寫”基因的轉變。這種新變化帶來的必然是一系列的爭議和倫理問題。但這些倫理問題並非隨著合成生物學而出現的,在此之前,轉基因以及基因編輯等技術所引起的倫理爭議和對策同樣值得我們借鑒。
作為一本全面介紹合成生物學倫理問題的科普書,本書力圖在闡述合成生物學的過程中追溯歷史,從科技史的視角對合成生物學進行討論,全面闡釋其可能引發的問題。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引論1
第一節 生命科學讓人類成為”造物主”1
第二節 什麼是合成生物學4
第三節 合成與分析:造物致知6
第四節 合成生物學廣泛的應用場景8
第五節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爭議13
第二章 加速時代的科技與公眾19
第一節 人文滯後於科技19
第二節 疾馳的科技需要扣上安全帶21
第三節 公眾應當參與科學23
第四節 應當相信科學,但什麼是科學?26
第五節 科學傳播的五角星模型28
第三章 優生學之鑒32
第一節 進化論的”兄弟”32
第二節 美國和德國的優生學34
第三節 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是達爾文主義36
第四節 現代性與大屠殺38
第五節 優生學留下的問題40
第四章 轉基因及其爭議42
第一節 什麼是轉基因42
第二節 轉基因的商業化44
第三節 實質等同原則46
第四節 孟山都公司48
第五節 產量與多樣性50
第五章 基因編輯及其爭議52
第一節 基因剪刀CRISPR/Cas 952
第二節 基因編輯的倫理爭議55
第三節 基因定制是我們的未來嗎?56
第四節 恩賜的消逝59
第六章 生命倫理學概論61
第一節 倫理學研究什麼61
第二節 電車難題63
第三節 應用倫理學的興起67
第四節 醫學倫理的關鍵文本68
第五節 倫理委員會制度71
第七章 敬畏自然還是”扮演上帝”?74
第一節 什麼是自然74
第二節 自然的倫理意義76
第三節 “自然”概念的解構78
第四節 非整體論的整體性81
第五節 破除上帝視角84
第六節 “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理解和行動86
第七節 合成生物學與”扮演上帝”指責88
第八章 科學、技術與自由90
第一節 現代技術的新特徵90
第二節 打破技術中立論92
第三節 科學中立嗎?線性模型及其問題94
第四節 從”基礎—應用”到”長期—短期”99
第五節 自由的多重維度101
第六節 合成生物學的”負責任創新”103
參考文獻105
後記110

精彩書摘
生命是一個古老神秘的話題,自古以來,人類一直試圖探索生命的奧秘,通過各種方式分析理解生命。隨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人類不僅能夠理解生命奧秘,更能夠借助工具修改和創造生命。這意味著生命像電腦程序一樣能夠依據特定的目的被修改和保存。這必然會引發相應的爭議和倫理問題,究竟誰有權力去創造生命呢?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人工合成物還是自然存在物呢?它們在社會中的道德地位如何呢?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前言/序言
總序
2019年5月9日,我作為第一作者與翟曉梅、朱偉和邱仁宗三位教授在Nature發表評論文章 Reboot Ethics Governance in China(《重建中國的倫理治理》),另一國際知名科學期刊Science在同一天發表了對我們這篇文章 的評論報道。本文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切入點,澄清了國外大量評論文章 對我國沒有任何監管措施的不實指責,分析了中國科技創新、研究和應用領域存在的典型倫理治理問題,論述了重建當前中國科技治理和監管體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加強監管與倫理先行、建立全國性的臨床研究登記註冊平臺、明確監督機構、提供信息、政府支持生命倫理學教育和培訓以及嚴防歧視等六項政策建議。這篇文章 也積極回應了同年3月14日七個國家的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在Nature發表的呼籲暫停生殖系基因編輯並完善國際治理框架的評論文章,在*受矚目的國際主流科學期刊發出中國聲音。
新興科技倫理治理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新興技術內在的獨特性使得相應的監管和規制問題比傳統技術複雜棘手得多。切入具體新興科技引發的倫理和治理問題探究之前,對”新興技術”的概念辨析和特點歸納是立論前提。如何界定和劃分新興技術,可隨我們對新興技術的進一步認識和技術本身進一步發展而有所改變,莫衷一是。但我們首先要澄清的是:”新興”和”新興技術”這兩個術語或概念的意義。
新興技術的”新興”有什麼意涵?”新興技術”的英文翻譯是emerging technologies,科學哲學中討論過emerge或emergence概念,曾譯為”突現”或”湧現”。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1977年11月8日在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題為”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Mind”的講座中闡述了他的突現(emergence)理論。波普爾認為科學提供給我們一幅宇宙圖景,表明宇宙是有原發性和創造性的,宇宙會在新的層次突現新的事物。例如,巨大恒星中心的重原子核、有機分子、生命、意識、人類精神產品(如藝術、科學)都是不同層次的突現。突現不是一般的出現,它有如下的特點:①突現出來的是新事物,與現有的事物有質的不同。波普爾在1977年出版的Self and Its Brain: An Argument for Interactionism一書中,有力批駁了《舊約》中所說的”太陽底下沒有新事”;②新事物的出現是突發的,仿佛從前所未知的隱藏的地方顯露出來;③新事物的出現往往是不可預測的,可能是引發其產生的因素太複雜,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或者這些因素相互之間的依賴關係過於複雜難以把握;④新事物的出現往往對宇宙的演化或自然和社會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就生命起源而言,生命在宇宙中的突現(emergence)是依賴於當時的許多複雜的、我們至少目前不可模擬和未知的偶然條件及其相互作用。
具備哪些特點可被稱為”新興技術”?Rotolo等人2015年在線發表的What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一文指出:①新興技術在概念、技術、方法方面具有相當的新穎性,而不是一般的新穎,它們具有革新性和創新性;②它們發展的速度比常規技術快得多;③新興技術相互之間具有連貫性和凝聚力,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④擁有十分突出的影響,有時可能起顛覆性作用,可能會使社會大大受益(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社會問題和全球性問題),同時可能引起的風險或傷害也非常大,以至於可能威脅人類的生存;⑤具有不確定性和歧義性,不確定性是它們自身的發展及其對人和社會的影響難以預測,而歧義性是指人們對新興技術做出決策時難以對其前景、方法或成果取得一致的理解或評價。
我們在已公開發表的兩篇文章 中指出,從倫理學以及監管和治理角度看,新興技術有以下四個主要特點值得深刻反思:
新興技術的主要特點之一:它們有可能給人和社會帶來巨大受益,同時又有可能帶來巨大風險,以至可能威脅到人類未來世代的健康以及人類的生存。例如人工智能可使人類從一般的智能活動擺脫出來,集中精力于創新發現發明,然而同人類一樣聰明甚至超越人類的人工智能系統,一旦失去控制,可能對人類在地球的存在帶來威脅。*早提出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或奇點(singularity)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裔美國物理學家馮 諾依曼。在牛津大學任教的瑞典哲學家波斯特羅姆則提出”存在風險”(existential risk)概念,意指人類不慎使用核技術、納米技術、基因工程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而導致永遠毀滅起源于地球的智能生命,即人類永遭毀滅。英國科學家霍金不止一次警告說,人工智能有可能毀滅人類。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和廣泛應用可以幫助人類用多快好省的方法解決困擾已久的糧食、營養、燃料、藥物和疫苗的生產問題,然而如果合成出傳染力強、傳播迅速且對疫苗有耐藥性的新病毒,則可能使數千萬人喪失生命。
新興技術的主要特點之二:它們的不確定性。當風險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的概率可以預測時,我們採取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方法加以應對。與風險不同的是,不確定性是我們對採取何種干預措施或不採取干預措施的未來事態的決定因素缺乏必要的知識,因而難以預測其可能的風險的一種狀態。我們對所採取的干預措施可能引起的後果難以預測,影響後果的因素可能太多、太複雜、相互依賴性太強而不能把握。例如用於管理電網、核電站等重要設施的人工智能軟件可能發生難以預測的差錯。賀建奎所做的生殖系基因組編輯是典型的不確定性例子。將卵子、精子、受精卵或胚胎中的基因組進行編輯後, 目前無法判斷基因組編輯是否損害了正常基因,脫靶和嵌合體會引發何種健康風險,被敲除掉的可能導致HIV病毒感染的CCR5基因是否具有抵禦其他感染的免疫功能,更不能把握基因組經過修飾的胚胎發育成人後能否預防艾滋病感染,對其他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是否有易感性,其身體狀況比沒有經過編輯的孩子是好還是差,其未來的孩子的身體狀況以及未來後代的身體狀況怎樣等,對這些問題我們當下都無法回答,因為缺乏必要的知識和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對生殖系基因組編輯進行必要的風險-受益評估,也不能對提供胚胎的HIV患者夫婦提供必要和充分的信息,使他們有能力作出有效的、自主的知情同意。
這個例子還說明,與風險相對照,不確定性包括”不知道的未知事情”(unknown unknowns)的情況,即我們不知道還有哪些我們應該知道而目前不知道的情況。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別具有規範性意義。規範性的決策理論要求我們面臨風險或不確定性時區分不同的合乎理性的決策策略,例如面臨不確定性時對於確定什麼樣的目標必須小心謹慎。新興技術之不確定性,可能由於多種原因。由於新興技術的新穎性,科學家也不能預測他們研製的產品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例如我們沒有類似的經驗可用來預測合成有機體和基因驅動蚊子的環境影響,即我們不可能預測所有潛在的環境危害的性質、概率和嚴重程度;科學家和監管機構均處於”無知”狀況之中,不能確定影響人的健康和損害環境的概率及其性質,因而無法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新興技術的主要特點之三:它們往往具有雙重用途的特性。即一方面可被善意使用,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也可被惡意使用,給人類帶來禍害。例如合成流感病毒可用來研製疫苗,也可用來製造生物武器。這是大多數常規技術不可能具備的特點。例如製造電視機,很難說技術本身有雙重用途。而且一門新興技術越發達,其被惡意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人工智能軟件開發中,技術越先進,其被利用作為惡意軟件、敲詐軟件的可能性也越大;惡意使用者施行攻擊的成本降低,攻擊的成效提高,影響的規模增大。雙重用途的特性增加了不確定性,例如我們難以完全掌握恐怖主義利用新興技術進行襲擊的概率,因為不可能獲得所有必要的情報信息。
新興技術的主要特點之四:它們會產生出一些從未出現的新的倫理問題。例如,人工智能軟件可以幫助人類做出涉及未來的決策,而人工智能的決策是根據大數據利用算法做出的,算法在大數據中分析出人們的行為模式,根據這種模式預測某一群人未來會採取何種行動,包括消費者會購買何種商品,搜索何種人適合擔任企業的高管,某種疾病在某一地區或全國發生的概率,或某一地區犯過罪的人有沒有可能再犯等,*終根據這種預測制定相應的干預策略。然而,模式是根據已有數據識別出來的,而數據是人們過去的行為留下的信息,根據過去的行為數據挖掘識別出的行為模式來預測人們未來的行為,很有可能發生偏差或偏見。例如美國多次報告算法中的偏差,都是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偏見導致的。安保機構根據算法往往推測黑人容易重新犯罪,儘管並沒有可靠的統計數據。人有自由意志,一個人過去犯罪,可以選擇今後不再犯罪。由於大數據往往將”編程”“技術”等詞與男性相關聯,”管家”“家務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