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從先秦至現代對中國教育傳統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名篇名作139篇,以作者或作品時代為序,系統呈現自孔子以降的歷代教育家的思想精華。全書涵蓋兩千餘年的中華教育智慧,內容既包括經典原文(專書及長文酌加節 錄),又輔以精準題解、詳實注釋與深入解讀,旨在為中小學教師與教育研究者提供一部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的讀本,既可助力提升教育素養、涵養人文精神,又能為當代教育實踐提供歷史借鑒。
作者簡介
田正平,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中國教育史。著有《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黃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問題研究:以清末民初鄉村教育衝突考察為中心》《調適與轉型:傳統教育變革的重構與想像》《日記裡的教育世界:晚清、民國士人日記閱讀劄記》等;主編”民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叢書”、”中國近代教育文獻從刊”、《世紀之理想: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中國高等教育百年史論:制度變遷、財政運作與教師流動》、《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肖朗,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研究領域為中外教育史。主編《世紀之理想: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高等院校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教材《中外教育名著選讀》;參與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獲浙江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作為編委參加編纂《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中國近代教育文獻叢刊”、”中國古代教育論著從書”等。
精彩書摘
學記
【題解】
據考證,《學記》為戰國後期思孟學派的作品,也受荀子的思想影響。《學記》第一次從理論上對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總結,是我國第一篇比較系統完備的教育專論。
【原文】
發慮憲[1],求善良,足以聞[2],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3],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4]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5]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6]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7]。”《兌命》曰:”學學半[8]。”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9]。比年入學,中年考校[10]。一年視離經辨志[11],三年視敬業樂群[12],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13],謂之小成[14]。九年知類通達[15],強立而不反[16],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17]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18],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19]。入學鼓篋,孫其業也[20]。夏、楚二物,收其威也[21]。未蔔禘[22],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23]。”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24],退息必有居[25]。學不學操縵[26],不能安弦。不學博依[27],不能安詩。不學雜服[28],不能安禮。不興其藝[29],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30]。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31]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32]。”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33],多其訊[34],言及於數[35],進而不顧其安[36],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37]。夫然,故隱其學[38]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39],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40],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 而施之謂孫[41],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42]。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43]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44],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45],強而弗抑則易[46],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47]。此四者,心之莫同[48]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49],微而臧[50],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51],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52],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53]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54]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55],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56]。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57]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 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58]。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59],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60],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61]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62]。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63]。鼓無當於五聲[64],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學無當於五官[65],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66],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67],大道不器[68]。大信不約,大時不齊[69]。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70]。此之謂務本。
——選自《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 《十三經注疏 禮記正義 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4—1249頁。
【注釋】
[1]發慮憲,鄭玄注:”憲,法也。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也。”謂考慮政事要依照先王的法度。
[2],音xiǎo,小。聞,聲聞。
[3]就賢,請教賢人。體遠,關懷遠人。
[4]君子,在位的統治者。孔穎達疏:”君謂君於上位,子謂子愛下民。謂天子、諸侯及卿大夫。”
[5]兌,應為”說”,音yuè。《說命》,《古文尚書》篇名。”念終始典於學”,對教育事業要始終念念不忘。典,經常。
[6]旨,美。
[7]”教學相長也”,教與學是相互助長的。
[8]”學學半”,見《書 說命下》:”惟敩,學半。”敩,音xiào,同”教”。王夫之說:”敩以自強,而研理益精,足以當學之半也。”
[9]”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據《周禮》: 古二十五家為閭,聚居一巷,巷門有塾,民朝夕出入時,在塾受教。五百家為黨,黨有庠,以教閭塾所升者。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即術),遂有序,以教黨庠所升者。諸侯及天子國中有學,以教世子、群後之子及遂序選升之士。按: 西周未必確有這種制度。
[10]比年,每年。中年,隔一年。
[11]離經辨志,分析經文章 句,辨別學者志向。
[12]敬業樂群,專心學業,朋友相親。
[13]論學取友,論說所學之是非,擇取善人以為友。
[14]小成,七年成就,比九年尚小,故謂小成。
[15]知類通達,王夫之說:”知類,推廣其知以辨事類也。通達者,通所知以達於行也。”
[16]強立,臨事不惑。不反,不違師教。
[17]《記》,古書。”蛾子時術之”,小蟻學習大蟻時時銜土而構成大蟻巢,學者也應時時學習而知”至道”。蛾,音yǐ,通”蟻”。
[18]皮弁,古冠名,指祭祀的冠服。祭菜,祭先聖先師用的果蔬。
[19]”《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小雅》之《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為君臣宴樂之詩,開學時就令習唱,一開始就用做官來勸勉學生。宵,小。肄,習。
[20]”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入學時,先擊鼓召集,後開書篋出書授讀,使學者敬重其學業。孫,恭順。
[21]”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用夏楚責犯禮者,目的是要收到威嚴整肅的效果,防止怠惰。夏楚,同”檟楚”,用檟木、荊條做成的鞭撲之具,用於責罰。
[22]蔔禘,禘,音dì,夏季大祭,祭前必先蔔,故雲蔔禘。
[23]”凡學,官先事,士先志”,為官者先教以為官之事,為士者先教以立士之志。
[24]正業,古指大學中規定的課業。陳澔集說:”謂四時之教各有正業,如春秋教以禮樂,冬季教以《詩》《書》,春誦夏弦之類是也。”
[25]有居,有常居。
[26]操縵,操弄弦索,調弦聽音。
[27]博依,廣泛地取助於比喻。
[28]雜服,古代所規定的各色服制。
[29]興,歆;喜。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古代教學科目。
[30]”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孫希旦解:”藏,謂入學受業也。修,修正業也。息,退而私居也。游,謂游心于居學也。”
[31]輔,朋友。
[32]”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認真循序持續不斷地努力學習,學業就會得到成就。孫,同”遜”。時,及時。敏,疾速。厥,其。
[33]”呻其占畢”,今之師自不曉經之義,但吟誦其所視簡之文。呻,吟誦。占畢,看書;讀書。
[34]訊,問。
[35]”言及於數”,其發言出說,不首其義,動雲”有所法象”而已。
[36]”進而不顧其安”,務其所誦多,不唯其未曉。
[37]佛,通”拂”,違背。
[38]隱其學,以學為可厭。隱,含痛。
[39]刑,成功。
[40]”禁於未發之謂豫”,防止不善之萌芽曰豫。
[41]”不陵節 而施之謂孫”,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就叫作合乎順序。陵,超越。節,程度。施,施教。孫,順序。
[42]燕朋,輕慢朋友。燕辟,亦作”燕譬”,謂輕慢老師為講解深義而作的淺近比喻。一說指燕遊邪辟。
[43]喻,曉喻,開導。
[44]”強而弗抑”,勉勵而不強制。
[45]和,融洽。
[46]易,安易。
[47]”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鄭玄注:”失於多,謂才少者;失於寡,謂才多者;失于易,謂好問不識者;失於止,謂好思不問者。”
[48]心之莫同,心性不同。
[49]約而達,簡約而透徹。
[50]微而臧,精微而完善。
[51]美惡,資質才能的差異。
[52]”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鄭玄注:”弟子學于師,學為君。”
[53]三王、四代,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夏、商、周加虞為四代。
[54]嚴,尊敬。
[55]屍,鄭玄注:”屍,主也,為祭主也。”裝扮作祖先神而受祭的人叫作”屍”。
[56]”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在朝,天子南面,臣北面;在學,天子面東立,教師面西立,不以臣待之,表示尊師。
[57]庸,歸功。
[58]”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孔穎達疏:”及其經久,師徒相愛說,以解義理。”說,同”悅”。
[59]從容,從,同”舂”(chōnɡ),擊也。撞鐘時,一舂然後一容,其聲方盡。以喻答問時,一問然後一答,以盡義理也。
[60]”記問之學”,所學止於預先記誦難題以待學者之問。
[61]聽語,待問而語之。
[62]”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小馬初駕,系隨車後。
[63]”比物丑類”,以同類事物相比較。丑類,同類;族類。
[64]五聲,指宮、商、角、徵、羽五音。
[65]五官,耳、目、口、鼻、心。
[66]五服,依生者和死者親屬關係的遠近親疏不同,分五等喪服: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此,指五服內的親屬。
[67]”大德不官”,大德不限於一官之事。
[68]”大道不器”,大道不限於一器之用。
[69]”大時不齊”,大時不限於一季之齊。大時,全年四季。
[70]”或源也,或委也”,祭百川之時,先祭源,後祭委。委,流所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