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 戴維.赫爾曼 978754467921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750
商品編號: 978754467921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
ISBN:9787544679213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
著編譯者:戴維.赫爾曼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02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西方敘事學前沿理論的翻譯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當代西方敘事學前沿理論譯叢”堅持以”基礎性、權威性、前沿性”為首要選擇標準,既注重學科建設的根本價值,又力求引領國內敘事學研究的潮流和走向。
《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是認知敘事學領域的重要著作。《故事講述與心智科學》從認知科學的基本框架開始理論建構,將心智科學的最新發展引入敘事學研究,進一步鞏固了認知敘事學在當代敘事學研究中的地位。
希望譯叢的出版能厚植國內敘事學研究的史料性、前沿性和學科性,進而深化敘事學研究在國內的發展,為中國敘事學的建構和發展提供借鑒,在守正出新、博採眾長中推進中國敘事學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

目錄

前言 I
導論 1
第一部 分意向性與敘事世界建構
第一章 行動理由背後的故事 23
實例分析I CAPA模型:超越敘事交際圖 57
第二章 將人(及其理由)置於故事世界 73
第二部分 故事世界化:作為闡釋目標的敘事
第三章 跨媒介與跨文類建造故事世界 103
實例分析Ⅱ 敘事闡釋的振盪光學:故事的世界化/非世界化 145
第四章 敘事世界的視角取向 163
第五章 人物、分類和”人”的概念 195
實例分析Ⅲ 故事世界中的對話場景 217
第三部分 世界故事化:作為一種意義賦予方式的敘事
第六章 作為思維工具的敘事 229
實例分析Ⅳ 作為智能活動框架的轉變故事 253
第七章 敘事嵌人和分佈智能 265
實例分析Ⅴ 敘事、空間和地點 285
第八章 故事化思維(再論人與理由):大眾心理學的敘事支架 295
尾聲 敘事和心智——走向跨學科研究方法 313
注釋 317
參考書目 367

精彩書摘
導論
在探討敘事和心智的研究方法時,本人在書中做了兩種區分:
區分一:(a)利用心智科學來研究故事;(b)利用敘事學家的觀點來研究認知科學中的焦點問題。
區分二:(c)以敘事為闡釋目標;(d)以敘事為賦予意義的資源。
從(a)到(d)的不同變量排列和組合產生了探索心智-敘事之間關係的不同策略。儘管對所有相關研究進行全面概述超出了導論的範圍,但在本節 的剩餘部分中,我將描述前面所列變量的四種排列組合方式,而我自己的方法就在這個範圍內。在這個領域先前的研究可根據以下所述的四個策略分為不同的研究路線,且優先考慮其中的一個或另一個策略。為促進敘事研究和心智科學研究更緊密地融合發展,在這本書裡我會使用所有的這四個策略,因為我認為它們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然後,導論的第二部分強調了一些後面章 節 裡會繼續探討的關鍵問題,以及我總體方案的動機好處和更廣泛的影響,並聚焦於1938年奧遜 威爾斯(Orson Welles)對H G 威爾斯(H G Wells)的《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的電臺改編版,將其作為第一個案例研究。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提供了關於本書內容的更多細節 。
現在,我將談談我在探索敘事與心智之間的關係時試圖綜合運用的四種策略。
策略一(a+c):利用心智科學來研究被視為闡釋目標的敘事。到目前為止,在文學敘事與認知科學兩個領域研究成果的對話中,這一策略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艾默特(Emmott 1997)使用話語處理的研究來推進敘事語境中代詞的消歧;阿爾貝(Alber 2009,審稿中)使用”腳本”和”框架”的概念來應對某些文本所帶來的獨特挑戰,因為這些文本使人聯想到的故事世界在現實中或邏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格裡格(Gerrig 1993,2010)博爾托盧西和狄克遜(Bortolussi and Dixon2003)使用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實證方法來解決與敘事經驗的認知和情感維度相關的問題;帕爾默(Palmer 2004,2010)根據對智能行為在具身、物質和社會方面的研究,對虛構人物的心智研究進行了重新定位(參見Crane 2000;Hart 2011;Herman 2011b);伯克(Burke 2011)和霍根(Hogan 2003,2011)探究情感研究對世界敘事傳統中敘事結構分析的意義;伯克(Burke 2011)、霍根(Hogan 2007)、基恩(Keen2007)、理查森(Richardson 2001,2010)、楊(Young 2010)、楊和薩韋爾(Young and Saver 2001)將神經科學的思想引人文學敘事研究;奧斯丁(Austin 2010)、博伊德(Boyd 2009)、伊斯特林(Easterlin 2012)、戈特沙爾(Gottschall 2012)、梅爾曼(Mellmann 2010a,b)、斯波爾斯基(Spolsky 1993,2001)和尊希恩(Zunshine 2006,2008)通過對人類進化認知能力的研究,探索虛構文本的結構和功能(注意與下面策略三的重疊部分);卡拉喬洛(Caracciolo 即將出版,審稿中)、庫茲米科瓦(Kuzmicova 即將出版)、特洛先科(Troscianko 2010)和赫爾曼(Herman 2011b)將來自(新)現象學和心智哲學的見解用於研究虛構故事;埃德、詹尼迪斯和施耐德(Eder,Jannidis,and Schneider 2010a,b),詹尼迪斯(Jannidis 2004,2009)和施耐德(Schneider 2001)努力借鑒社會心理學和其他研究,為虛構人物闡釋過程提供語境,這在第五章 中將會討論。在第一章 和第二部分中回顧的所有這些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研究,主要目標是展示認知科學的發展對於理解敘事的意義。我自己早期對這一廣泛倡議也作出過一些貢獻(如 Herman 2000,2001a,2002,2005b,2008,2009b)。正如已指出的那樣,本研究和我之前的研究的區別特徵之一是它也強調了逆向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本書把策略二作為策略一的補充提出來,還探討了由敘事學家提出的觀點如何能對關注敘事理解問題的心智科學,即我在本研究中所稱的”故事世界化”過程有所啟發。

前言/序言
譯叢總序
2022年,多蘿特 伯克(Dorothee Birke)、埃娃 馮 康岑(Eva von Contzen)和卡琳 庫科_xFFFF_(Karin Kukkonen)在《敘事》雜誌第一期發表了《時間敘事學:敘事學歷時變化的模式》(”Chrononarratology:Modelling Historical Change for Narratology”)一文。文章 伊始,伯克等人指出:
毫不自詡地說,敘事學不僅在21世紀成功地倖存下來,而且還在批評、適應與擴展的過程中重新發明了自己。在保留核心術語與特徵的同時,敘事理論已經超越了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源頭,與諸如女性主義批評、社會學、哲學、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醫學、人文等許多學科結成了激動人心的聯盟。敘事學家們再也無須為他們的方法辯護或駁斥那些認為他們過於形式主義、脫離敘事語境的指責。歷經數十年,敘事學現在已經證明了自己對語境保持敏感的理論建構能力和分析能力。
伯克等人對當下敘事學發展現狀的描述切中肯綮。進入21世紀以來,敘事學非但沒有死,反而在保留其核心概念與術語的同時,脫離了純粹的形式主義色彩,充分關注對語境的分析,同時與其他相鄰學科交叉發展湧現出諸多引人關注的前沿理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代西方敘事學前沿理論指的就是當代西方後經典敘事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西方敘事學發生了令人醒目的”後經典”轉向。後經典敘事學以”敘事無處不在”的理念為導向,以讀者、認知、語境、倫理、歷史、文化等為範式,在研究方法、研究媒介和研究範疇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進展,躍居為文學研究的一門顯學。就其發展態勢而言,當前盛行於西方敘事學界、具有”後經典”性質的前沿理論主要有女性主義敘事學、修辭敘事學、認知敘事學、非自然敘事學和跨媒介敘事學五大派別。
女性主義敘事學是女性主義批評與敘事學相結合的產物,重點考察敘事形式所承載的性別意義。女性主義敘事學不僅極大地復興了敘事學這門學科,而且還直接預示和引領了後經典敘事學的崛起。1981年,蘇珊 蘭瑟(Susan Lanser)在《敘事行為:散文體小說中的視角》(The Narrative Act:Point of View in ProseFiction)一書中,初步提出了關於女性主義敘事學的構想。1986年,蘭瑟在《文體》雜誌上發表了具有宣言性質的論文《建構女性主義敘事學》(”Toward a Feminist Narratology”)。此後,西方女性主義敘事學家筆耕不輟,發表了大量富有洞見的論著,其中代表性成果有羅賓 沃霍爾(Robyn Warhol)的《性別介入:維多利亞小說的敘事話語》(Gendered Interventions:Narrative Discourse in theVictorian Novel,1989)和《痛快地哭吧:女性情感與敘事形式》(Having a Good Cry:Effeminate Feelings and Narrative Forms,2003)、蘭瑟的《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事聲音》(Fictions ofAuthority: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1992)、艾利森 布思(Alison Booth)的《著名的結語:性別變化與敘事結尾》(FamousLast Words:Changes in Gender and Narrative Closure,1993)、凱茜 梅澤伊(Kathy Mezei)的《含混的話語:女性主義敘事學與英國女作家》(Ambiguous Discourse:Feminist Narratology and BritishWomen Writers,1996)和艾利森 凱斯(Alison Case)的《編織故事的女人:18、19世紀英國小說中的性別與敘述》(Plotting Women:Gender and Narratio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CenturyBritish Novel,1999)。上述論著充分將歷史語境、讀者認知、敘事形式、性別政治進行有機結合,基本奠定了女性主義敘事學的批評框架。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後,西方女性主義敘事學以更加迅猛的態勢向前發展在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上都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譬如,瓊 道格拉斯 彼得斯(Joan Douglas Peters)的《女性主義元小說以及英國小說的演進》(Feminist Metafiction and the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Novel,2002)、沙倫 馬庫斯(SharonMarcus)的《女人之間: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友情、欲望和婚姻》(Between Women:Friendship,Desire,and Marriage in VictorianEngland,2007)、露絲 佩奇(Ruth Page)的《女性主義敘事學的文學與語言學研究視角》(Literary and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Feminist Narratology,2006)、伊麗莎白 弗裡曼(ElizabethFreeman)的《時間之困:酷兒時間與酷兒歷史》(Time Binds:QueerTemporalities,Queer Histories,2010)、凱瑟琳 桑德斯 納什(Katherine Saunders Nash)的《女性主義敘事倫理:現代主義形式的隱含勸導》(Feminist Narrative Ethics:Tacit Persuasion inModernist Form,2013)和凱莉 A 馬什(Kelly A Marsh)的《隱匿情節 與母性愉悅:從簡 奧斯丁到阿蘭達蒂 洛伊》(TheSubmerged Plot and the Mother's Pleasure:From Jane Austen toArundhati Roy,2016)等。上述論著結合文類、語言學方法和性別身份對女性主義敘事學做了深度挖掘,一方面促進了女性主義敘事研究的繁榮,另一方面也使得女性主義敘事理論日漸多元化。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