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淳化閣帖.游相本 (全十冊) 梁啟超 張伯英 978710024767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5,900
商品編號: 978710024767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宋拓淳化閣帖.游相本 (全十冊)
ISBN:978710024767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梁啟超 張伯英
頁數:10冊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80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法帖之祖,書法精美;
2 梁任公、張伯英親筆題跋鑒定;
3 商務印書館百年紀念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宋拓淳化閣帖(遊相本)》的影印版本。宋淳化三年(992),太宗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蹟,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於禁內,名《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蹟的法帖,被譽為”法帖之祖”。因其中三卷是摹刻王羲之書跡的專卷,而被視為無價之寶。此帖系匯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拓印《淳化閣帖》的棗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毀,因而初期的拓本就顯得異常珍貴。本書以梁啟超、張伯英題跋商務印書館珂羅版印本《宋拓淳化閣帖(遊相本)》(梁思懿舊藏)為底本,重新影印製作。該底本可能為宋代棗木祖本,墨色烏亮,印色透亮,書前有梁啟超題記詳述此拓來歷,書末有鉛印出版說明。此書,對於書法藝術和文獻學術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王著,字成象,生於五代後漢,單州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後漢乾佑年間考取進士,曆仕後漢、 後周、北宋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曾兩次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奉旨編制《淳化閣帖》,流傳後世,影響深遠。

目錄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甲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乙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丙卷
宋拓淳化閣帖 游相本丁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戊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己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庚卷
宋拓淳化閣帖 游相本辛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壬卷
宋拓淳化閣帖 遊相本癸卷
前 言
《淳化閣帖》是我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部書法叢帖。宋初太宗趙炅命翰林侍書王著甄選內府所藏曆代帝王、名臣、書家等墨蹟作品,於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閣帖》(以下稱《閣帖》)共十卷,收錄歷代書法作者一百零二人,計四百二十帖,記錄了秦漢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發展歷程,是現存第一部關於中國書法史的大型圖典。宋元以後,《閣帖》擁有最廣泛的臨摹研習群體,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書法的進程。曆觀明、清兩代尺牘、文書,件件有《閣帖》影子。《閣帖》已然構成行草書的正源,不僅是中國書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經典,恐將之視為中國書法發展的”命脈”也不為過。《閣帖》刊刻後不久即遭火毀失傳,北宋中後期《閣帖》祖本已極為罕見,導致後代翻刻之風興起,《閣帖》的深遠影響,是靠歷代翻刻的”子子孫孫”們來實現的,後人只能通過無數的歷代刻本,來揣摩祖本的原始面貌,品味其藝術風采。歷代翻刻本中影響最廣、傳播最久、聲名最重者莫過於”肅府本”。相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為肅莊王,並賜宋本《閣帖》一部十卷以為傳代之寶,秘藏內庫,此部《閣帖》即是”肅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傳。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肅憲王命金石摹刻家溫如玉、張應召等人將”肅府底本”雙鉤上石,于天啟元年(1621)刻竣,前後共歷時七年,耗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塊,世稱”肅王府遵訓閣本”或簡稱為”肅府本”。”肅府本”區別于傳世其他《閣帖》翻刻本的版本特徵在於:每卷末除照摹宋本”淳化”年款外,另添刻”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隸書年款三行,卷五末加刻”肅府底本”固有的元至正十年(1350)張瑁等人觀款,卷五、六、七後面還附刻肅恭王題跋。卷十結尾另刻溫如玉、張鶴鳴、趙煥、張鍵、湯啟燁、柴以觀、周懋相、盛以弘、徐元寀、黃和、肅世子等廿九人題跋。以上題跋並非多是刻帖竣工後所作,題跋時間上起萬曆四十三年,下至天啟元年間,刻跋時間應該在刻帖完工同時(即天啟元年)。明崇禎戊寅(1638)七月又增刻王鐸題跋。但常見”肅府本”均無廿九人題刻,僅精選其中張鳴鶴、王鐸、肅憲王、肅世子等少數幾人題刻。此外,”肅府本”全帖並無傳說中的《閣帖》祖本特徵―銀錠紋(刻帖原版開裂後以銀錠加固),卻保留”肅府底本”的原始卷號、版號,並加刻了”肅府本”之明代刊刻時卷號、版號(字型較小,位置多在石版右下側)。明末清初之際”肅府本”帖石開始毀缺,後經清順治十一年(1654)補刻四十多版,複成完璧,此時帖尾加刻”順治甲午歲張正言、正心承廣陵陳曼仙、參澤毛香林二師教補摹上石” 隸書年款三行,所補摹頁上又添刻一組楷書版號。清末蘭州劉爾炘移帖石于文廟尊經閣,增刻木板釋文四十塊,但是帖石上斷裂紋和殘損文字已經比比皆是。

在線試讀
適得書。知足下問。吾欲中泠。甚憒憒。向宅上靜佳眠。都不知足下來門。甚無意。恨不暫面。王羲之。知欲東。先期共至謝吳處。雲何欲行。想忘耳。過此如命。差涼。君可不。今日寔顧不。遲面。力知問。王羲之。比奉對。對兄以釋。豈一。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有慨歎。各慎護。前與嫂試求屏風。遂不得茲為也。奄至此禍。情願不遂。緬然永絕。痛之深至。情不能已。況汝豈可勝任。奈何。奈何。無由敘哀。悲酸。日月如馳。嫂棄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兄靈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貫心膂。痛當奈何計。慈顏幽翳垂卅年。而吾勿勿。不知堪臨。始終不發言。哽絕。當複奈何。吾頃至勿勿。比加下。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伏想嫂安和。自下悉佳。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複得一集。且悲且慰。何物喻。嫂疾至篤。憂懷甚深。穆松難為情地。自慰。猶小差。然故勿勿。冀得涼漸和耳。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惟修載在遠。音問不數。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雲。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言一。此諸賢粗可。時見省。甚為簡闊。遠頃異。多小患。而吾疾篤。不得數為歎耳。宰相安和。殷生無恙。時面兄。當宣兄懷。啖豆鼠傷如佳。今送。能啖不。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
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秋中感懷。異雨冷。足下各可可耳。胛風遂欲成患。甚憂之。力知問。王羲之頓首。又不能不痛熙薦亡。政爾複何於求之。度政當求之內事。餘理不絕。求之一條。當有冀不。信罔然。前塗願一一誨之。以悟其心。疾不退。潛損亦當日深。豈可以常理待之。此豈常憂。不審食複何如。雲肌色可可。所堪轉勝。複以此慰。馳竦耳。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