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小楷名品.清代卷 趙宏 97875149336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書店
NT$2,01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歷代小楷名品.清代卷
ISBN:9787514933680
出版社:中國書店
著編譯者:趙宏
頁數:40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7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小字之雅歎為觀止 細微之妙躍然紙上
上乘力作,垂範後昆,集歷代名家碑帖之大成。
以有限筆墨盡萬象之美,於方寸之間感縱橫變化。
汲取傳統菁華,藝術風格豐富多樣,高清呈現,鑒賞臨習,案頭必備。
品名家風采,賞古風神韻。
甄選海內外收藏名帖名碑、名家名本,版本上佳,印刷精美,實用面廣。

前言/序言
一六四四年,多爾袞率軍入關進京,至此,清朝開始了對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社會政治的巨大變動,使得清代書法在不同的階段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同樣存在于小楷書法中。清代小楷的主流書風在每個時期都各有特色,作品數量豐富,形制精美,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清代小楷書法受統治階級喜好影響較大,館閣體盛行。晚清金安清在《水窗春囈》中總結清代小楷書法時言:”國初,聖祖喜董書,一時文臣皆從之,其最著者為查聲山(升)、薑西溟(宸英)。雍正、乾隆皆以顏字為根底而趙孟頫、米(芾)兼之,俗語所謂墨圓光方是也。然福澤氣息,無不雄厚。嘉慶一變而為歐(陽詢),則成親王(永瑆)始之。道光再變而為柳(公權),如祁壽陽(寯藻)其稱首者也。咸豐以後,則不歐不柳不顏,近且多學北魏,取徑愈高,成家愈難,易流於險怪,千篇一律矣。”雖所談多指館閣一體,但大致符合清代小楷的發展脈絡,故本書據此結合清代書法的整體發展,將清代小楷的風格發展大致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清代順治至雍正時期是清代早期,這一時期的書法受晚明變革書風以及”崇董”書風的影響,大部分小楷以魏晉為宗,間雜唐法董書。這一時期的小楷名家主要有傅山、笪重光、朱耷、姜宸英、憚壽平、高士奇、陳奕禧等人,他們多以晉唐雜糅的面貌書寫小楷,或表現出晉韻多一點,或表現出唐法多一點。其中,傅山、王鐸、朱耷等人經明入清,受晚明變革書風的影響,他們的小楷書法極具個人特色。傅山八九歲便開始學習鐘繇小楷,又學習”二王”小楷、顏真卿書法,頗有所獲。前期傅山小楷多受顏真卿影響,中期打破顏真卿的羈絆,後期以融會貫通為主,老到自然。傅山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書學體系,追求”醜”“拙”“支離”的書法風格。朱耷可以說是清初最後一個小楷大家,其小楷書風空靈、自由,將書法與自我融為一體。朱耷早期的小楷作品極少,通過畫冊上的題跋落款來,看朱耷早期的小楷有較為明顯的歐陽詢、褚遂良的書風痕跡,整體較為平穩端莊。至朱耷晚期,其小楷書風特徵越加成熟,整體來說高古典雅,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此外,清康熙時,聖祖酷愛董其昌書法,乃至全朝上下大興董書。高士奇、姜宸英、陳奕禧等人為康熙帝近臣,書法遠取晉唐,但仍有董書的影子,他們的小楷書工整嫺熟、方正停勻、溫潤潔淨,可謂清代前期典型的館閣體。
乾隆至道光年間,以唐碑人小楷、遷師魏晉成為了一大特色。清代受政治環境影響,朴學逐漸興盛,至乾嘉時期已蔚然壯大成為一門顯學。朴學的昌盛也對清代中期的小楷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書家對法帖的真贗、優劣格外注重,從而對魏晉小楷法帖的真偽產生了質疑。同時,在朴學”尚實”的背景之下,漸有開明之士發現”趙董”書風的弊端,如王澍批評當時習董書家:”不求其骨格所在,但襲其形貌,所以愈秀愈俗。”在”趙董”書風的”俗、秀”與晉唐小楷法帖的失真背景下,保存較好、尚能見得古人用筆之妙且法度森嚴可上溯魏晉的唐碑成了此時小楷書家的最佳選擇。清代中期,小楷書家人唐碑取法的範圍較廣,如王文治以褚法入小楷;曹文植、董誥以柳法入小楷;還有較大一部分書家如翁方綱、王澍、郭尚先等人以歐書入小楷。清代中期書家對歐陽詢楷書的推崇與金石學的興起不無關係,金石學從清初開始萌芽發展,至中期已發展至鼎盛,書家格外注重篆、隸的始祖地位。翁方綱推崇歐陽詢楷法便是與其喜好篆隸有關,他認為歐楷”由隸成楷”,是學唐楷第一必由之路,翁方綱的小楷也是以”質厚”“淳古”為美。清中期書家劉墉可謂是較早以北碑法寫小楷的書家,”諸城壯歲得力思翁,繼由坡老以窺《閣本》,晚乃歸於北魏碑誌,所誼遂出兩家之外。”不過像劉墉這樣摻雜北碑筆法的小楷書家在清代中期僅是個別現象,沒有形成大氣候,也沒有影響到館閣書風。
道光後期,書壇發生巨變,北碑興而唐碑衰,咸豐至宣統年間的小楷風尚也在碑學大潮的影響下迥異於前代,書家以北碑楷法入小楷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書家多以雄渾、陽剛為美,追求書作的質樸、雄厚。在碑學觀念的強勢影響下,盛行已久的館閣書風也有所改變。以北碑入小楷的書家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人為代表。何紹基宣導北碑,其楷書根植于顏真卿,更以篆隸筆寫楷,注重”分書意度”。《太上黃庭內景經》為何紹基小楷代表作品,整體書風極具書家個人特色,字形空間開合避讓、靈活自如,更具寬綽古雅之美。趟之謙小楷取法北碑中的造像一路,書風雄強、筆力雄勁,據王潸剛《清人書評》記載:”《劉懿墓誌》,敘畫平順,而古雅之質勃郁行間趙攝叔小楷,從此得筆。”清代晚期以北碑人小楷的書家眾多,書作也極為豐富,為清代小楷發展史上留下了綺麗的一筆。
此外,李叔同、張效彬、吳湖帆、傅心畚等書家經晚清人民國,書寫功力深厚,存世作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實乃清代小楷向民國的過渡和延續,本書亦擇優而錄。清代書家為後世留下的小楷書法佳作,除了書法藝術風格較為豐富外,作品形制也是多樣的,有經文、詩冊、墓誌銘、科舉試卷等。本書集錄清代名家小楷精品,可供後世學者臨池。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