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引言:世界戲劇格局中的蘇州昆曲
第一章 “惟昆山為正聲”
一、從玉山堂雅集說起
二、昆山腔興起前夕的吳中曲派
三、魏良輔與新聲昆山腔
四、昆腔音樂的四大構成要素
第一章 詞山曲海譜昆腔
一、梁辰魚和昆山派
二、沈璟與吳
三、李玉與蘇州派
四、昆腔傳奇的人文精神
三章 歌舞合一 唱做並重
一、”五法”和”有規律的自由行動”
二、”梨園樂部 吳門盛”
在線試讀
一、從玉山堂雅集說起
昆曲推太倉人魏良輔為”曲聖”,那它為什麼不叫”太曲” 換言之,昆曲的發生與昆山有什麼關係 這歷來是一個難解之謎。常說”昆曲600年”,可是翻遍明代的典籍文獻,我們今還沒有發現任何人提到過”昆曲”。與之相關的只有”昆山腔”。其中有史料價值的一條出於魏良輔《南詞引正》:
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昆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永樂間,雲貴二省皆作之,會唱者頗入耳。惟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昆山三十裡居千墩。精于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
文中描述了明代嘉靖年間江南地區的樂壇形勢:諸腔並起,弋陽腔占盡優勢,傳播甚廣,而昆山腔被作者標榜為”正聲”,並與唐代樂舞搭上關係。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