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讀者可以從本書中一窺海洋中國發展的真實細節和歷史碎片,從而更深切、更全面地認知中國歷史的面貌和演變。 該書通過「以中國為中心」的海洋史思維,揭示了中國在東亞海域歷史中的重要角色,並強調了其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 該書結合了歷史學、考古學、海洋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內容簡介
《東亞海域一千年》共收錄論文十五篇,內容依時間先後排序。有考證,有分析;在經濟、貿易之外,更擴及人員的互訪與文化的交流。針對舊的議題,如鄭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從追尋蘇木、胡椒與長頸鹿來探討船隊成行的動機;新開發的議題,如在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見的「公司」一詞,早在十七世紀以後就已成為馬來文的字根等,于嚴肅的學術意義之外,別具一般性的趣味。其他文章則涉及中國與東南亞、歐洲地區的交往,特別著重在廣州與廈門的對外貿易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對中國在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入的探討。作者簡介
陳國棟(1955--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國台灣「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現任該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擔任過英國劍橋大學東方學院訪問教授、劍橋大學「川流講座」年度主講人、荷蘭萊頓大學研究生指導教授、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明清經濟史、東亞海洋史與工藝美術史。著有《台灣的山海經驗》(2005年)、《東亞海域一千年:歷史上的海洋中國與對外貿易》(2006年)、《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2014年)等專著及論文百余篇。目錄
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