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寅恪手稿集》收錄了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碩果僅存的全部手稿,此次影印出版,是對陳寅恪著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學術回顧,全面展現其治學視野、思考與路徑。其中的古書批點手稿是陳寅恪生前讀書治學的一手資料,直觀體現了他如何研讀古代文獻、如何尋找研究的思路和視角,對後人學術研究有極大的啟發意義。而唐史是陳寅恪用功最勤、成就最為突出的研究方向之一,手批《舊唐書》也是作者古書批點中最精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學術大師、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一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並在東方語言、佛教翻譯等領域卓有建樹。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
目錄
卷一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本紀第六 則天皇後
卷七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本紀第十六 穆宗李恒
卷十七上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志第三十 刑法
(下略)
在線試讀
寫在前面
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
“七七事變”後六十九天,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祖父散原老人棄世于北平。當時父親寅恪在北平清華大學任教,國事、家事令他極度憂傷疲憊,右眼視力急劇下降,診斷為視網膜脫離,醫囑立即手術。但以當時醫療水平,術後必須較長時間靜養,方能奏效。北平時已淪陷,必須儘快離開,否則有遭脅迫為日偽工作的可能。考慮再三,決定放棄手術,父親任由右眼失明,挈全家逃離敵佔區,隨清華大學南遷。自此,父親僅用一隻深度近視的左眼,承擔全部教學、研究工作。
抗戰期間,輾轉逃難,生活、工作條件俱差。且不說營養匱乏,就以燈光論,電燈是奢侈光源,即便有電燈,也僅現一絲紅光,還經常停電,只能用菜油燈照明。生活工作條件雖差,父親的教學、研究、著述從未停頓,這也是抗戰時後方所有知識分子的常態。但父親那只視力尚存的眼睛不堪如此重負,終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時年五十四歲,左眼視網膜也剝離了,從此雙目失明,不能看書寫字,以後再無他自書的墨蹟。自五十四歲至七十九歲去世,作為盲人的父親,詩文著述僅靠口述請他人記錄的方式完成。其中詩作、大部份書信、少量教學備課與著述文章 由母親唐筼記錄代筆完成。特別是父親恭請母親專職筆錄他的詩作,以此見證二人相依為命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的思想追求。所以母親抄錄父親詩文的字跡,也可視為父親筆墨的延續,在孩兒眼中同樣珍貴。
父親五十四歲雙目失明前的手跡,經歷抗戰逃難,含大量眉批書籍遇長沙大火被焚;運輸途中被盜,殘存的手稿又遭”文革”抄家洗劫,所以如今能找回的遺墨為數不多。
“文革”期間,父母離世前不久,自知來日無多,母親于衰病困苦中用綢絹抄下父親詩句,交付女兒留念。他們用心良苦,以綢絹抄寫,是便於我們收藏於衣物中,不易被抄走。母親錄詩綢絹上,並附注題寫:”錄者年已七十一歲。燈下作。頭昏眼花手抖幾不成字。”“作者時年二十一歲。此時正病危臥床,七十九歲矣。” 每當看到母親這幾行顫抖的字跡,那悲涼淒苦的年月又會在腦海中重現,心頭陣陣酸楚,深深感到無助,沒有力量幫助他們脫離苦難。那時他們視為最珍貴的詩文稿全被抄沒,仍想在臨走前留下隻言片語,給孩子作永久的紀念。時光流逝,父母離世將近半世紀,看到這些抄有文字的綢絹漸漸泛黃,終難抵禦歲月侵蝕,促使我們意識到只有將父母的手跡影印出版,才能長久留存,成為永恆的懷念。
為了完成父母遺願,自”文革”結束後,我們姊妹即開始追尋查找父親被抄走或散落於各處的詩作、文稿、書信、眉批等文字,二〇〇〇年前後,出版了《陳寅恪集》十三種十四冊。但出版用的稿件並非全部源于作者手稿,為此我們姊妹又向有關機構及個人呼籲,希望提供先父母手跡的掃描複製件用於出版。衷心感謝大家的熱情回應、支持、幫助,方得以出版這套《陳寅恪手稿集》。提供複製件的機構及個人眾多,每篇分別注明來源,在此一併致以深切謝忱!
我們三姊妹,已是耄耋之年,腦力、眼力、體力,均力不從心,幸有多位後輩積極協助,做了不少工作,使我們老人能完成手稿出版的心願。也希望兒孫借此更加瞭解熟悉他們的祖輩。
(節 選自《陳寅恪手批舊唐書•寫在前面》)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