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情緒 (升級版) 朱芳宜 97875217696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信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75
商品編號: 978752176966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讀懂孩子的情緒 (升級版)
ISBN:9787521769661
出版社:中信
著編譯者:朱芳宜
頁數:36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233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0-6歲兒童家長
1 母嬰育兒專家的育兒實踐寶典,孩子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在向你訴說和”求救”
2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行為背後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看見孩子,也看見自己。
3 親子溝通5步法,手把手教爸爸媽媽處理實際生活。書中介紹支持引導型溝通方法”RULER溝通模型”,和孩子溝通不再是問題
4 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蔡建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王立華、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年糕媽媽”創始人李丹陽、”寶寶樹”創始人兼 CEO王懷南盛讚!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想成為合格甚至是優秀的父母,但我們也面臨著各種育兒難題,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而是沒有加深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認和與瞭解,所以才會出現情緒失控,對孩子吼叫的狀況,這會直接破壞親子關係,導致我們成為不合格的家長。因為對自己的不瞭解,父母會把吼叫歸結為自己無法控制情緒,或者孩子太難管教;因為對孩子的不瞭解,父母會認為是孩子的行為引發親子間的衝突和矛盾,無法應用學到的方法是因為那些方法僅適用於別人家的孩子。而事實上,導致吼叫發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我們自身的情緒和壓力、成長經歷的影響、對孩子行為的認知以及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等等。在本書的內容中,正是圍繞著導致父母在教養中情緒失控的原因展開,讓我們不僅學會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教養中讓自己成長,加深與孩子的聯結,擁有更加溫暖有愛的親子關係。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前兩部分以”瞭解”作為基礎,介紹如何通過加深對親子之間的瞭解,理解父母的吼叫行為與孩子”不聽話”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第三部分則從”我們”的角度出發,在瞭解彼此需求的基礎上,介紹積極引導的方法,瞭解並不意味著要接納一切,也不需要把彼此看成是問題父母或問題孩子,而是給彼此更多積極的幫助和支持。

作者簡介
朱芳宜
◐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互聯網數字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嬰幼兒早期發展項目專家
◐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專家
◐ 嬰幼兒發展引導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起草顧問
◐ “ 朱芳宜育兒心理”創始人(抖音、小紅書、視頻號同名)

精彩書評
朱芳宜老師作為一位育兒專家,對全球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的理論和探索有著深刻的認識,她自己也有豐富的育兒經驗。針對一個還不能充分表達自己意願和想法的孩子,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點上,朱老師在《讀懂孩子的情緒》這本書中為大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幫助我們透過行為去讀懂、理解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內在的需求。
——蔡建華- 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且有”道”與”術”之分”道”是教育子女的規律,需要遵循;”術”,即教育子女的方法、技巧和竅門,具有個性化,可以借鑒。在育兒方法層出不窮的當下,家長們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知其然”,還需要”知其所以然”,增強對孩子的理解,瞭解問題發生的根源,自覺遵循家庭教育規律育兒。朱芳宜老師在書中既幫助處於焦慮之中的家長們學到實用的方法,又幫助他們讀懂孩子,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既有通俗的理論,又有實踐的溫度。相信家長們可以借由這本書,體會到為人父母最大的價值和愉悅——在育兒中的自身成長。
——傅國亮- 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照護、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朱芳宜老師一直致力於兒童早期發展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實踐,針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盲區、困惑、無奈,給予更多實操案例,讓家長充分瞭解家庭教育的核心,創造更好的家庭養育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王立華-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執行主任、中國婦幼健康研究會嬰幼兒養育照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有很多欣喜美好的時刻,也會面臨大量茫然無措、無助且無奈的場景。我相信這本書會幫助天下父母,讓他們真正發揮家長的作用,搭建起良好溝通、融洽相處的親子橋樑,促進孩子的心身健康發展。
——林紅- 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精神衛生研究所) 兒童精神科醫生、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常務委員
朱芳宜老師曾幫助過千萬位媽媽走出育兒困境,她給你的,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而是真誠實用的解惑。她讓廣大家長真正瞭解到孩子的內心,看到他們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發現根源上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方法。我相信,你會感謝這本書。
——李丹陽 -”年糕媽媽”創始人
我常想,人生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本該生來帶著說明書——如何維繫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提高我們的育兒能力。但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大部分人是在無知無畏或懵懵懂懂中摸索前行。《讀懂孩子的情緒》就是我們期盼的那本育兒實戰說明書。
——王懷南 -” 寶寶樹”創始人兼 CEO

目錄

推薦序 瞭解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 V
前言 透過行為,看見自己與孩子 / VII
第一部分 讀懂孩子的情緒
第1 章 父母是孩子的”情緒調節 器” / 003
體驗情緒\ 幫助孩子增強情緒調節 能力\ 看見和容納孩子的
情緒
第2 章 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的方法 / 021
幫助孩子調節 情緒\ 幫助孩子應對情緒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
做情緒練習
讀懂孩子的情緒(升級版) II
第3 章 關於共情—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 042
共情的方法
第4 章 應對孩子常見的負面情緒 / 057
哭鬧和發脾氣是孩子遭受挫折時的獨特語言\ 孩子哭鬧和
發脾氣時的應對法寶\ 恐懼是一種基本情緒\ 幫助孩子搞定
“未知”焦慮\ 憤怒是孩子求助的信號
第二部分 讀懂孩子的需求
第5 章 安全感是一切養育的根基 / 119
健康的依戀關係\ 安全感的建立過程\ 安全感的影響因素\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6 章 叛逆不是錯,讀懂孩子的”獨立宣言”最重要 / 159
請別再說”可怕的2 歲、麻煩的3 歲和4 歲”,叛逆源於自我意
識的萌芽與發展\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
第7 章 有些令人頭疼的行為是在告訴你”請看見我” / 185
孩子天生渴望與人產生聯結\ 關注像鏡子,幫助孩子感知自
我\ 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向你尋求關注的信號\ 過度關注
是一種負面關注\ 如何給予孩子積極關注
第8 章 總不長記性?孩子的能力別忽略 / 213
我們的期望往往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從”知道”到”做到”,
是最遙遠的距離\ 動機是提升技能的必要前提\ 重複是獲得
技能的必經之路\ 重複對大腦的反復刺激,可以使它形成新
的神經回路\ 支持孩子技能發展的方法
第9 章 想讓孩子更加自信?一味地鼓勵可不夠用 / 234
自主性與主動性是孩子獲得勝任感的天然動力\ 鼓勵是激發
孩子勝任感的外部推手\ 現實成就是激發孩子勝任感的潛在
力量\ 滿足孩子勝任感的方法
第10 章 同伴關係不可或缺,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 / 256
影響孩子社交的相關因素\ 滿足孩子社交發展需要的方法
讀懂孩子的情緒(升級版) IV
第三部分 引導而非控制的方法
第11 章 懲罰和控制並不會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 / 281
懲罰的反效果\ 重新看待隔離和反省
第12 章 以支持為導向,成為支持引導型父母 / 288
成為支持引導型父母的方法
第13 章 有效引導的方法—”RULER 溝通模型” / 297
支持引導型溝通五步法
第14 章 迎接父母的挑戰,這些實操案例用起來 / 311
孩子打人,只是教他打回去嗎? \ 孩子說狠話、髒話,要糾
正嗎? \ 孩子手機不離手?打好這幾針”預防針”\ 做事東一
下、西一下,怎樣讓孩子更專注 \ 拖拉、磨蹭,不吼就不動,
該怎麼辦 \ 老公不帶娃?試試這樣做
後 記 / 351

精彩書摘
透過行為,看見自己與孩子
一個晚上,我3 歲的兒子小米正興致勃勃地拼著他的樂高,我放下手頭的工作看了看表,已經9點多了,就對兒子說:”都這麼晚了,你怎麼還在玩?該洗漱了。”他滿口答應。不知不覺過了
很久,我好不容易完成了手裡的工作,走到客廳,卻看到兒子還在玩,絲毫沒有要去洗漱的意思。這一刻,我徹底憋不住了,沖著他喊道:”你還玩呢!看看都幾點了!快10 點了!你自己在這裡玩吧,我去睡了!”說完,我轉身就要離開,兒子追了上來,委屈地說道:”媽媽,我等你講睡前故事呢。”聽他說完,我的心頓時軟了下來。
作為父母,每個人都經歷過孩子磨蹭的行為,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選擇了最簡單便捷的一種—吼叫。你也許認為這就是一個稀鬆平常的生活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有一位因為孩子的磨蹭而發火的母親,而事實上,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可能有一些被忽略的東西。
為什麼我兒子會磨蹭呢?也許因為他正專注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許因為他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觀念,需要更多的練習以養成習慣;也許因為他渴望跟我有更多的聯結而捨不得睡;也許因為我沒有激發出他洗漱的自主性,而他習慣了被我提醒和約束;甚至可能是我的情緒混亂放大和固化了他磨蹭的行為。我為什麼會吼呢?工作的超負荷讓我沒有時間陪孩子,我的心裡既焦慮又內疚,當我對著孩子吼叫時,其實是把我內心的所有情緒都發洩出來了,其中還包含對我丈夫的抱怨—為什麼他就不
能管管孩子呢 為什麼我會吼兒子,而不是吼別人呢,僅僅是因為孩子磨蹭嗎?事實上,他只是做了每個小孩子都會做的事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弱小的,也是我身邊最為親近的人。
作為育兒專家的我,從不缺乏溝通技巧,我可以列舉很多種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但是養兒育女並不完全是憑藉知識和經驗的事情,它還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從事家庭教育這麼多年,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父母面臨的育兒難題中,除了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還包括不懂如何加深對自己和孩子的瞭解。我們要更深層次地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僅僅停留在對他們行為的片面認知上;同時,透過孩子,發現自己尚不成熟的一面,讓這一面也獲得成長,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課題。
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父母的你要擁有足夠的思考—你不僅要關注如何幫助孩子成長,而且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當你能夠透過孩子的行為,更多地思考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時,你將看到更為真實的孩子和自己,這會改變你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在生命的最早期,父母與孩子擁有的互動模式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及一切能力的基礎。
5 歲以前是孩子腦神經塑造的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裡,孩子通過與父母的每一次互動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人格。在這個塑造期裡,你會經歷很多挑戰,孩子會不停地說”不”,只要他沒有被滿足,就會哭鬧和發脾氣。而透過這些表面的行為,滿足孩子內心更深層次的需求,會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起最初的自尊與自信。那些頻繁發生的日常瑣事正是幫助孩子塑造積極人格的重要機會。如果在這段早年關係中,父母情緒不穩定,父母之間經常發生衝突,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控制、溺愛或者忽視的,孩子的信任感及安全感就會遭到破壞,那麼由此產生的不安全感就會滲透到他的人格層面,即使孩子長大後處於安全的環境中,他仍然會感覺不安全—要麼極度自負,過度控制別人;要麼極度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度依賴別人。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指的就是因童年經歷而在一個人的人格層面滲透進來的東西會影響他今後的行為、思考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調節 等方面,也會影響他成為怎樣的一個朋友、同事、丈夫或妻子,甚至是父母。這也是為什麼我更樂於專注在0~6 歲嬰幼兒家庭教育領域。
這些年來,很多走入我的線上課程(父母必修的心理課、父母情緒訓練營、親子溝通訓練營)的學員裡有越來越多0~6 歲孩子的家長,很多人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預防問題,希望幫孩子用美好的童年塑造和治癒一生的基礎,這讓我很欣慰,因為這個階段對於人的一生來說,的確影響太多發展的可能性。
孩子在6 歲以前,最重要的影響者就是父母。從孩子的行為及反應模式,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與父母互動模式的影子。那麼,你可能要問了,如果我的孩子現在已經6 歲了,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已經定型,無法改變了呢?
答案是,改變隨時都可以發生。隨著近幾年來腦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已得出結論,人的大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是可以被塑造的。但是,孩子在5 歲時,大腦基本成型,其腦重量幾乎與成人一致。因此,我們需要在生命的最早期幫孩子塑造積極的影響,而能否做到這一點,主要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否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及溝通方式。接下來的工作就像建造房子一樣,先建成的
部分是後面部分的基礎。如果後期你想改變一所房屋的結構,就需要拆掉重建,這是費時費力的事情。所以,即使面對一個青少年期的孩子,你也可能需要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和他重新建立信任感
和安全感。與其這樣,為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