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以及人格心理學方向的諮詢師
1、對榮格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連貫且深入的融合探討,至今仍被視為人格心理學的經典之作
2、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闡述了人格的形成、影響人格的因素,從而為讀者以新視角了解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方向
3、《丘吉爾的黑狗》作者安東尼·斯托爾另一力作,帶你系統了解人格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流派心理諮詢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榮格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形成以來連貫、深入的融合探討,至今仍被視為人格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作者以自己執業時期的工作假設出發,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闡述了人格的形成、影響人格的因素,從而為讀者以新視角了解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方向。同時,本書也為尋求自我認識的讀者明確闡明了如何認識人際關係,如何看待父母和其他人際關係對我們人格形成的影響等。對於想了解人格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流派心理諮詢的讀者,本書是很好的基礎入門引導。
目錄
序言
第1章 自我實現
第2章 人格的相對性
第3章 成熟的人際關係
第4章 人格的發展
第5章 新生的人格
第6章 認同與內攝
第7章 投射與解離
第8章 認同與投射
第9章 愛與人際關係
第10章 心理治療過程
第11章 移情與反移情
第12章 心理治療與思想灌輸
第13章 人格的完整
致謝
註釋
前言/序言
唯有哲學能自詡(也許這僅僅是哲學的自詡),她溫柔的雙手能根除人類心靈中根深蒂固的盲信。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
精神分析治療不是,也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一門jing確的科學。心理治療會面臨錯綜複雜的情況,它是兩種不完全為人所知的變數間的互動—治療師與患者的互動。儘管我們竭盡全力地去了解這兩種變數,但我們對心理治療的觀察永遠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客觀之所以如此之難,並非僅僅因為患者與治療師的關係十分複雜,還因為治療師在觀察患者時,難免持有特定的觀點,因此必然會對患者做出某些假設。在一定程度上,心理治療師本人對人性的信念,既決定了他會在患者身上發現什麼,也決定了他會將哪些發現視為重中之重。心理治療師應儘可能地覺察自身的基本信念,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儘管治療師也許永遠也做不到客觀,但如果他連自己工作的假設都不知道,那必然會更加遠離客觀之道。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我寫作本書,是為了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來定義我工作時的基本假設。我逐漸意識到,我們在做心理治療工作的時候,必然會對人性持有一定的假設,而我認為嘗試弄清自己的假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些人在嘗試用科學的態度來武裝自己,他們可能會否認自己持有任何基本信念,並堅稱他們所說的任何有關心理治療的話,都來自觀察的經驗,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這種自信卻與事實大相徑庭。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必然會受限於某種假設的框架。我們來看看歷史學家的例證吧。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在《基督教與歷史》(Christianity and History)一書中寫道:
無論是歷史學的作者,還是其他教師,如果他們自認為不是基督徒,並未皈依宗教,或是在工作中不遵循任何教條,在討論歷史時不帶任何預設,那就大錯特錯了。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其他學科的學者,最盲目的就是那些不能審視自身預設,還天真地以為自己沒有任何預設的人。
歷史學家如此,心理治療師必定也是如此,而後者似乎更應努力認識自己的參考框架。唯有如此,他才能根據事實對其進行修正。精神分析或分析心理學這樣宏偉壯麗的思想殿堂很容易成為思想的閉環;身處其中,你得出的任何觀察結論,都建立在現存的假設之上,而你卻從不去質疑假設本身。這種思想架構已經變得極為複雜,使你難以發掘出它的基本假設。
有一種廣為傳播的理念說,科學家在自己的領域內,絕不會固守某種理論,除非這種理論有著確鑿的證據。事實卻並非如此。科學家就像小說家和詩人一樣,對宇宙有著自己的看法,而他們的看法並非主要建立在證據之上。譬如,愛因斯坦曾說:「理論能用實驗來驗證,但理論的誕生卻與實驗無關。」儘管科學理論並非主要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但科學家絕不會滿足於毫無證據支持的理論,如果找不到支持的證據,他就會修改自己的理論。就這一點而言,科學家確實與藝術家不同,藝術家的觀點無須其他佐證,他的觀點也不必與外界赤裸裸的現實緊密相連—因此,只要藝術家心滿意足,就不必改變自己的看法。
學院派的心理學家力求做到科學嚴謹,對於人類的本性,他們也不敢妄言,只談那些能夠被實驗證實的結論。如此一來,他們不得不忽視許多對人類顯然很重要的議題,所以在許多人看來,他們的研究枯燥乏味、全無生氣。但即便是最依賴實驗的心理學家,其假設也是未經檢驗的,這是不可避免的:儘管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能自我設限,只關注有限的人性方面,但心理治療師必須面對完整的人,他們不得不在有瑕疵的假設基礎上工作,這些假設不僅未經檢驗,還可能無法檢驗。
即便是智力測驗,也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存在一種大體上獨立的心理功能,而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智力」。要想證實這個假設也絕非易事:看到心理學實驗室里的研究人員也承認這一點,心理治療師頗感欣慰。愛麗絲·威妮弗雷德·海姆(Alice Winifred Heim)在她的著作《智力評估》(The Appraisal of Intelligence)中寫道:
有一篇綜述回顧了智力測驗施測人員所收集的材料,發現智力測驗有一些隱含的預設,而其中有一些預設,我實在是不敢苟同。對於這些預設,常有公開的討論,並且學界已經認為它們不足採信,但大多數智力測驗的相關研究,卻依然默認它們為真理。第一個錯誤預設,便是認為存在某種單一的「智力」屬性,並將其看作單維的、可測量的,只有量的差異,卻無質的區分,因此我們大可以將智力做定量對比。
我認為這是心理治療師應該養成的態度。不過,他們要做到這一點,比那些無須直面人類情感的工作者更為艱難,因為就心理治療的性質而言,治療師必然要處理既有情緒意義又有智性意義的概念。對於人類的情緒,俄狄浦斯情結比玻意耳定律的影響更大,我們天生對前者有更深的感觸。假說對於我們的影響力,是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議題;我們也許可以提出一種層級結構,其中的一端是假設,另一端則是妄想,而「信念」這個概念介於兩者之間。從定義上講,假設是一種權宜之計,一旦新的發現與之不符,我們就可以隨時修改假設。信念則更有濃厚的情緒色彩,要想改變信念,不僅要轉變思維,內心也需要改變。妄想是無法修正的,因為妄想的根基一旦動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