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上的藝術史-藝術家傳記電影研究 張斌寧 978756893703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重慶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6893703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銀幕上的藝術史-藝術家傳記電影研究
ISBN:9787568937030
出版社:重慶大學
著編譯者:張斌寧
叢書名:弘深人文社科文庫
頁數:24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36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的是,藝術家傳記電影是怎樣將自己神化為一個文化符號,以及這種符號在樹立文化自信與強化文化認同方面扮演的關鍵作用。 除「導論」外,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解析了以畢加索、梵高等代表的西方藝術家電影的影像文本;第二章,討論了亞洲藝術家電影的「集體失語」,分析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藝術家傳記電影沒有呈現共通共融的文化符號的原因;第三章,藉助電影複製技術,銀幕再現了藝術家的作品。這種從靜止圖像到運動電影影像的轉譯,呈現出媒介修辭方法的變形與潛能。第四章,主要討論了銀幕對女性藝術家的再現情況;第五章,從膾炙人口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年》入手,展現了西方藝術家傳記電影建構文化認同的里路和脈絡;第六章,主要分析運動影像與靜止圖像之間敘事邏輯的不同,討論了藝術家傳記電影中的「主旋律」塑造。

作者簡介

張斌寧,陝西眉縣人,文學博士,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視覺文化與影像傳播、電影理論與批評等相關研究,出版專著(含編著)3部,近年來在《當代電影》《美術研究》《FILM STUDIES INCHINA》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目錄

導論 影像書寫與文化增魅
第一節 書寫方式與素材配置的潛在價值
第二節 從展演到建構:作品的銀幕再現
第三節 藝術的秘密: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第四節 上帝的代言者:「瘋癲」藝術
第五節 蔓延的修辭:從傳記片到紀錄片
第一章 創造性觀念與文化神話:作為天才符號的藝術家
第一節 何為創造性:畢加索的秘密
第二節 梵高:藝術圖騰與神話符號
第三節 大師光影:藝術與社會的博弈
第二章 缺席的東方符號:亞洲國家的集體失語
第一節 中國:面向德藝雙馨的倫理考量
第二節 東亞:傳統與當代的異趣指向
第三節 作為通約符號的亞洲形象是否可能
第三章 從展演到建構:作品的銀幕再現與文化增魅
第一節 一種新神話:《磨坊與十字架》中的跨媒介圖像再現
第二節 媒介轉譯的魅力與潛能:《雪莉:現實的願景》
第三節 激進孤僻的光色使者:《透納先生》的立體「畫像」
第四章 性別議題與主流敘事:異彩紛呈的話語權力
第一節 畫布與鏡頭:身份書寫與同性情誼
第二節 「他們不原諒我有如此天賦」:卡蜜兒傳記片中的文化正名
第三節 顯影:浮出歷史地表的女性藝術家
第五章 建構文化認同:藝術家傳記電影中的世俗與宗教
第一節 用世俗調和理性與宗教:《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第二節 沙漠「惡之花」:《弗里達》中的生命意志與異域熱情
第三節 藝術與宗教交融的至高境界:《痛苦與狂喜》
第六章 銀幕上的藝術史:製造傳奇與神話敘事
第一節 跨媒介再現與神話敘事
第二節 藝術家傳記電影的「主旋律」
第三節 倫理取捨:藝術創作的界限
第四節 面向分眾時代的藝術家傳記電影
本書所涉藝術家傳記電影及相關片目索引(按年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