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改變世界-從信息到知識與智能 (法)約瑟夫.希發基思 978752175526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02
商品編號: 978752175526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理解和改變世界-從信息到知識與智能
ISBN:9787521755268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著編譯者:(法)約瑟夫.希發基思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79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自我提升類讀者,獲得知識論視角 2,人工智能研究者、話題興趣者、從業者與學生 3,科技、商業、互
1 圖靈獎得主,中美法三國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世界安全計算機系統重要貢獻者約瑟夫·希發基思重磅著作。
2 深入理解知識和智能的本質,用知識論的視角看世界,在複雜信息中保持獨立和清醒,做好個人和社會決策。
3 指明了通往強人工智能或者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助力國內人工智能的大發展。通用人工智能只有做到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並自主處理複雜的任務系統,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突破,而自主系統的開發至關重要。
4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國際人工智能促進協會協會唐傑盛讚本書,並傾情擔綱本書的翻譯。

內容簡介
《理解和改變世界》是一本由圖靈獎得主、中美法三國院士所撰寫的思想巨著。在這本書中,希發基思教授通過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和資訊理論,構建了一套新的認知體系,幫助我們以更高維的方式理解和決策。
希發基思教授認為知識是一種重要的、潛在的力量,幫助我們洞察底層邏輯。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知識與信息、智能以及意識之間的複雜關係,了解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異同,並在此基礎上開發、管理和應用知識,以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
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巨變。只有更好地理解我們認知的特點和優勢,我們才能在面對人工智能時不被取代或誤導,並培養出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理解和改變世界》為我們提供了關鍵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應對這一變化時代的挑戰。

作者簡介
約瑟夫·希發基思
1,2007年「圖靈獎」獲得者,自主系統領域的專家,世界安全計算機系統發展的重要貢獻者,創立了在嵌入式系統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Verimag實驗室。
2,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致力於在中國進行人工智能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擔任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科顧問委員會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傑出教授,牽頭成立希發基思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Trustworthy and Autonomous Systems, RITAS) 並擔任榮譽院長。親自指導中國留學生和博士后,為中國科學院軟體所、浙江大學、軍事科學院等單位輸送科研骨幹。

目錄
序言
引言
Part 1 對世界的認知論視角
第1 章 關於知識的基本問題
三個基本問題:Why,What,How
目的論:Why
本體論:What
認知論:How
第2 章 信息和知識
信息學的誕生
什麼是信息
關於計算
知識及其有效性
第3 章 知識的發展與應用
知識的發展:原則與局限
與知識應用有關的問題
Part 2 計算、知識和智能
第4 章 物理現象和計算過程
科學知識與計算
物理現象和計算過程的比較
第5 章 人類與人工智能
人類智能的特徵
弱人工智能
超越弱人工智能:自治
人工智能:威脅與挑戰
Part 3 意識與社會
第6 章 意識
我們的「大爆炸」:語言和意識
心智也是一種計算系統
目標管理與規劃
意識自我和潛意識自我
尋求幸福
第7 章 價值體系與社會
關於人類社會
認知論價值
倫理價值
經濟價值
制度的作用
貶值與衰退
自我滿足和自尊的缺失
白痴的勝利
關於民主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知識是有用的和有效的信息,它可以讓我們理解世界並改變世界,從而滿足我們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因此本書沒有任何意識形態或哲學偏見,完全依賴計算和邏輯理論的概念與原則,對知識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並對人類或機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可能的問題進行探討。
就本書的內容而言,我將盡量尋求一種平衡,既不會像通俗讀物那樣避開本質問題,說一堆聳人聽聞的話,也不會像科技或哲學類書籍那樣艱深晦澀、拒人於千里之外。
本書將首先介紹「信息」這一概念。作為一個無形的實體,信息對計算機和生物有機體都至關重要。隨後,本書根據知識有效性和真實性的程度,採用統一的方式來考察知識的各個方面,包括經驗知識、科學技術知識、數學知識,以及用於組合不同類型知識以解決問題的元知識。其次,本書還討論了發展知識的不同機制和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考察了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局限性。這些為討論「智能」的概念,以及比較人類和人工智能提供了一個基礎。
目前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僅能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我們稱之為弱人工智能。本書將嘗試分析從弱人工智能到人類智能(有時也稱為強人工智能)的技術挑戰。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僅僅通過機器學習技術的增量式改進,無法實現強人工智能的目標;開發值得信賴的自主系統,才是縮小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差距的關鍵一步,在這方面,工業物聯網已經搶先了一步。
本書還討論了「自主行為」模型的五個基本功能的特徵。隨後我對這個模型進行擴展,用來描述人類意識的一些關鍵特徵。這個擴展的模型,引出一種計算方案,它將意識行為解釋為博弈的過程;在博弈中,決策將尋求「需求」和「成本」之間的平衡。
最後,本書將個人意識的模型擴展為集體意識的模型,後者是由培養共同價值體系的制度塑造的。通過分析人類社會和信息系統的基本組織原則和危機(表現為各自在應用過程中的失敗),本書將證明這樣一個論點:人類社會即信息系統。
本書與科技哲學領域那些關注知識論(epistemology,來自希臘語「episteme」——意為科學)的書不同,後者主要探討人類獲取知識的過程。但考慮到知識的多樣性,本書將把視野放得更為廣闊,探討的知識並不局限於人類對現象的理解,而是更為廣義上的知識,因此本書對應的學術術語可能用「認知論」(gnoseology,來自希臘語「gnosis」——意為知識)更為合適。
本書所採取的方法,能夠清楚地將物理現實與其模型區分開來。它遵循邏輯學家的二元論傳統,強調邏輯和語言的重要性。這裏所考慮的「信息」概念是純邏輯的,與量子物理學或通信理論中的「信息」概念有所不同。從某種角度來說,本書並不完全認同「信息和知識只是物理現象湧現出來的屬性」這一觀點。
為了降低本書的閱讀難度,我將在不損失原意的情況下,儘可能簡明地闡述我的觀點。當然,必要的時候,也會加上一些略帶技術性的內容,但總體來說,內容還是偏科普性的。讀者在第一遍閱讀時,可以略過那些技術性較強的部分。
另外,從字裡行間,大家可能會留意到我對古希臘文學的熱愛,尤其是在參考文獻和引文部分。我希望這些內容能引起國際讀者的興趣,它們能夠讓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尋求知識、發展心智的曲折歷程。
書中討論的問題很新,涵蓋範圍也很廣,所以列一個長長的參考文獻目錄,感覺很沒有必要。所以,我在書中僅列了一些網站,特別是維基百科。大家如果想閱讀更多文獻,可以通過網站上列出的鏈接來擴展閱讀。
本書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包含三個章節,主要介紹了「知識是有用的和有效的信息」這一論點,以及計算機和人類是如何處理和管理知識的。
第二章探討了知識的三個本質問題:目的論、本體論和認知論。我將詳細分析,從方法論和邏輯論的視角,為什麼只有認知論的問題才能嚴格求解。
在第三章中,我們列出了資訊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會用儘可能簡單的術語解釋知識為什麼可以被定義為信息,並探討知識發展和應用所帶來的關鍵問題,會著重分析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之間的。
在第四章中,我們討論了知識發展的基本原則(對現實進行簡
化抽象),以及這個原則帶來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包含兩章,分析了計算過程與物理現象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和人類對知識的生產和運用。
第五章探討了信息學和物理學之間的關係,通過基本概念和模型的對比,我將著重討論這兩個知識領域如何相互借鑒。
第六章探討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區別,並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計算機是否能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接近人類的心智水平。本章介紹了自主系統。這些系統,被認為有望實現強人工智能,並在複雜操作中取代人類。最後,本章還討論了濫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真實存在,也可能僅僅是臆想。
第三部分由兩個章節組成,主要內容是根據先前的認知論觀點對個體意識的功能進行分析,隨後討論了個體意識對社會組織的影響。
第七章將意識能力看作一個自主系統,該系統能夠基於價值標準和積累的知識,來管理短期和長期的目標。
第八章討論了在社會環境中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每個人的主觀經驗是如何具備客觀性的。這種客觀性可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本章還分析了制度在塑造和維持共同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此外還探討了民主的原則。
結語部分,對本書的主要結論以及我們未來將要面對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