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糅與從眾-文明戲在上海的演出與發展 (1913-1919) 胡珺著 97875039705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藝術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0397058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0*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雜糅與從眾-文明戲在上海的演出與發展 (1913-1919)
ISBN:9787503970580
出版社:文化藝術
著編譯者:胡珺著
頁數:386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841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在發掘尚未被學界認識的1913~1919年上海文明戲演出相關的資料的基礎上,嘗試使用開展研究的新框架,主要是在政治、經濟的變化發展和市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重現」文明戲的演出「現場」;並依此討論文明戲在此階段內的雜糅東西、雅俗的藝術特點,曾經激進的政治性表達的削減,從少數受西化教育的學堂學生的「精英式」小眾業餘社團活動「下降」為被新文化運動話語所輕視的「過於」媚俗的都市商業戲劇的過程。

作者簡介

胡珺,福建莆田人。先後就讀於北京林業大學、雲南藝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師從吳衛民教授、湯逸佩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話劇史論,2020年獲得藝術學博士學位。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源起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取向與對應方法
第二章 舶來與轉口:海上新劇第一潮(丙申至癸丑)
第一節 《新劇史·內史·春秋》提供的新劇發展脈絡及案例
一、清末上海學生演劇
二、從城市到鄉鎮:篳路藍縷的初期新劇職業演出
三、對演出活動失敗原因的具體分析
四、上海劇人與巡演當地組織者合作模式的初步成功
第二節 考察初期新劇現場
一、上海業餘演劇的藝術表現手法
二、早期新劇接受的域外元素及其影響
第三節 清末民初新劇的「革命」氛圍及其消退
一、觸及禁忌、提倡改良、被迫逃亡(1905-1908)
二、新劇家的死亡、醜聞與新作(1911-1912)
三、歐陽予倩在長沙的演劇與「革命」活動(1913)
第三章 多元與多變:都市職業演劇的成功(癸丑至甲寅)
第一節 癸丑中興:鄭正秋的『偶然」成功
一、一炮而紅還是漸入佳境?
二、新劇材還是老故事?
三、新媒體、新時尚、新資本
第二節 甲寅大盛:多層次的「新劇年」
一、上海新劇職業演出的「甲寅中興」
二、「甲寅中興」的助力之一:相關出版物的井噴
三、「甲寅中興」的助力之二:圖畫的直觀與動人
第四章 日新月異:考察甲寅前後的新劇現場(甲寅至丙辰)
第一節 新劇的劇場與相關組織管理方式
一、劇場建築與用物
二、前後台的組織管理情況
第二節 甲寅前後新劇的演劇形式
一、演出開展與節目設計
二、無言劇:啞劇片段的設計
三、營造舞台奇觀:幾種流行的舞台設計
第三節 新劇劇目類型的增加與流變
一、戲靠衣裝:從時裝戲到古裝戲
二、音樂歌舞戲中戲
第五章 新陳代謝:遊戲場的崛起(丁巳至己未)
第一節 清末民初上海綜合l生遊戲場所的發展歷程
一、十里洋場:清末民初上海的室內外娛樂遊藝
二、走近大眾:從茶園、屋頂花園到大型綜合性遊戲場
三、目不暇接:遊戲場綜合性的不斷增強
第二節 原娛樂演藝行業的被迫調整與新劇人的選擇
一、市場份額受壓縮:茶園之被淘汰(1915-1916)
二、掙扎、轉型與暫停:男子新劇不斷滑坡(1917-1918)
三、走上小舞台:女子新劇的發展與穩定(1915-1921)
第三節 作為大眾文化特殊場域的都市遊戲場
一、城市平民的嬉遊自留地:同時發生的復古與雜糅
二、生成中的公共空間:營造「陰性」感覺
三、新時代的商業化語境:資本助力大眾文化
第四節 糾風正俗:鄭正秋的苦幹和重振新劇(己未)
一、新民圖書館
二、《葯風日刊》
三、受聘復出編演新劇
四、組織全國新劇公會
餘論
一、新劇/文明戲是相對獨立的戲劇類型
二、新媒介的生成與通俗化的交流需要
三、聚焦市民生活並取得都市職業演劇的成功
四、來自資本規則的考驗與新劇人的分化
五、新劇的成績與危機
附錄一 甲寅年《申報》所見各劇社公演劇目
附錄二 新劇《隱痛》(1919版)
附錄三 本書圖表明細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