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與中國簽署的14個自由貿易協定和1個優惠貿易協定的文本,以及公開的汽車行業和食品行業質量損失的相關案例資料等。本書借鑒傳統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創新地提出了「質量比較優勢」,並按照質量要素進行分解,構建了基於質量比較要素的多因素比較優勢模型。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分工的不斷變化,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再局限於要素稟賦和相對價格,更多與產品相關的因素諸如技術進步、生態保護、知識產權等都應加入比較優勢的考量之中。而這些新的要素,都可以歸納到產品的質量層面,基於質量的比較優勢需要得到重視。傳統比較優勢模型依然可以應用於質量的比較優勢中,基於質量比較優勢要素的多因素模型是傳統比較優勢模型的擴展。國際分工方案需要通過對比不同質量要素比較優勢帶來的福利變化,再根據各國國情以及國家間的博弈來確定。按照質量比較優勢來制定國家的貿易和經濟發展戰略時需要注意避免陷入「質量比較優勢陷阱」。質量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有利有弊,各國應以本國國情為主,避免長期陷入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局面。本書選取了與汽車行業和食品行業質量損失相關的案例,具體地說明國際貿易與質量的關係,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作者簡介
劉偉麗,深圳大學質量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高層次人才,荔園優秀學者,東北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質量強國、質量經濟、質量文化、工匠精神、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等。全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51)委員、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質量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評審專家、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評審專家。在《中國工業經濟》、《經濟學動態》、《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質檢內參》、《國際貿易問題》、《學術研究》、《世界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國際經貿探索》以及《深圳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質量經濟、工匠精神、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論文30餘篇。出版《國際貿易產品質量問題研究》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研究》2部學術著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工程院國家重大諮詢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質檢總局項目、深圳市委宣傳部項目、深圳大學交叉學科創新團隊項目等科研項目。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等各級科研獎項。目錄
第一章 國際質量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