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會工作概論 全國工會干部培訓基礎教材編寫委員會編 97875008809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工人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223
商品編號: 978750088096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產業工會工作概論
ISBN:9787500880967
出版社:中國工人
著編譯者:全國工會干部培訓基礎教材編寫委員會編
叢書名: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
頁數:2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509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產業工會工作概論》(2023版)是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之一,主要講述產業工會工作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系統地介紹了產業工會的歷史發展、產業工會的地位和職責、產業工會的組織體系和相應的職責任務、推進新時代產業工會工作創新發展、加強產業工會自身建設以及各全國產業工會產生、發展和當前狀況等內容,是新時代工會幹部學習產業工會工作理論知識的權威性、專業性讀物。
本書由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編寫委員會組織編寫。具體編寫由中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 中國海員建設工會牽頭,參与單位有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 中國民航工會、 中國金融工會、 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 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 中國國防郵電工會、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 中國農林水利氣象工會。

作者簡介
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委會主任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徐留平擔任,編委會成員分別來自全國總工會及直屬單位共20個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產業工會的歷史發展
中國產業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產業職工自願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 ,是中國工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概念上、理論上弄清什麼是產業工會、產業工會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產業工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是我們研究中國產業工會必須首先回答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產業、產業職工和產業工會
產業、行業、產業職工、產業工人、知識分子、產業工會、行業工會是本節介紹的幾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產業
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中 ,產業主要是指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而言 ,每個部門都專門生產和製造某種獨立的產品 ,每個部門也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部門。在廣義上 ,產業泛指一切生產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提供勞務活動的集合體 ,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技、文化、教育、衛生、服務、信息、旅遊等產業部門和服務部門、社會公共事業等。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不同的組織和國家 ,對產業有著不同的分類標準。 20世紀 20年代 ,國際勞工局把一個國家所有的產業劃分為初級生產部門、次級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後來 ,許 多國家都沿用了國際勞工局對產業劃分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西方國家大多採取了三級產業分類法。在我國 ,基本上也把產業分為三大類 :第一產業是農業 ,是指人類通過勞動直接從自然界取得產品的產業部門 ,我國規定專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工業 ,是指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 (原料 )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 ,我國規定專指採礦業 ,製造業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建築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 ,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 :批發和零售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金融業 ,房地產業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教育 ,衛生和社會工作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國際組織 ,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 ,採礦業中的開採輔助活動 ,製造業中的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所以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 ,產業實際上就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種類別的部門 ,是人們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和領域的集合體。因此 ,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 ;產業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產業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社會經濟活動的集合 ;產業的含義具有多層性。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產業的內涵不斷充實,外延也會不斷擴展。
行業 ,一般是指其按生產同類產品或具有相同工藝過程或提供同類勞動服務劃分的經濟活動類別 ,如飲食行業、服裝行業、機械行業等。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行業的概念已演進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和一個產業內 ,按照共同的、相對固定的生產方式、職業觀念、技能特長、生產經營範圍等要素而進行的生產、工作分類和分工。一個或多個行業組成了產業 ,一個產業可以分為若干個行業。
二、產業職工
產業職工 ,是在各個產業部門及其行業中從事勞動並由此獲得工資報酬的勞動者的統稱。
產業職工必須具備兩個要素 :一是必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某個產業或行業工作 ;二是必須以自己的勞動 (體力勞動或者腦力勞動 )獲得工資報酬。因此 ,並不是所有產業及其行業的勞動者都是產業職工 ,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要素的勞動者才能稱為產業職工。產業職工構成工人階級的主體 ,是工人階級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產業職工是由產業工人和知識分子兩大部分構成的。
(一)產業工人
傳統意義上 ,產業工人是指在現代工廠、礦山、交通運輸等企業中從事集體生產勞動 ,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工人 (或稱生產工人)。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 ,產業工人的概念在其內涵和外延上不斷發展變化。我國產業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產業的農場、林場 ,第二產業的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以及第三產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中從事集體生產勞動 ,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工人。產業工人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 ,他們最富於組織性、紀律性和革命性 ,最能代表工人階級的特性。產業工人是產業職工的主體 ,是工人階級的主力和骨幹。
我國產業工人隊伍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步 ,規模不斷壯大,分佈日益廣泛。據近年抽樣調查數據和勞動力抽樣調查中就業身份分類 ,以第二、三產業中 6大行業門類就業人數中僱員部分作為產業工人的統計對象 ,加上農場、林場中從事集體勞動的工人 ,我國產業工人有 2億人左右。我國產業工人在產業分佈、行業分佈、地域分佈、企業規模分佈上 ,呈現不同特點。其中 ,超過八成的產業工人集中在第二產業 ,近八成產業工人集中在製造業和建築業 ,近六成產業工人集中在東部地區 ,近六成產業工人集中在國有大中型企業。近年來 ,我國農民工的數量不斷增加 ,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全國農民工總人數近 3億,其中外出農民工佔一半左右。據測算 ,目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6個行業中農民工佔六成左右。 「80后」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 ,是製造業及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的主體力量。產業工人中男性佔超過八成 ,女性不到二成。女性在製造業產業工人中比例最高 ,超過四成 ,其次為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超過三成。
(二)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範疇 ,作為一個社會群體 ,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 ,是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的不普及而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形成的一個社會腦力勞動者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 ,人們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和界定是不同的。 19世紀末至 20世紀初 ,由於受西學影響 ,我國當時把知識分子與知識階層區別開來 ,如稱知識分子為 「學界分子」,稱知識階層為 「知識界 」等。直至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 ,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上才正式使用 「知識分子 」和 「知識階層 」兩詞。 1933年,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明確規定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階層 ,屬於 「腦力勞動者」。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 ,國外的主流看法是指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 ,以知識為謀生手段、腦力勞動為職業 ,並由此獲得工資報酬 ,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群體。現代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階層 ,產生於產業革命之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環境下 ,知識分子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
產業工人和知識分子同時分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各部門或行業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 ,產業工人和知識分子均屬於產業職工範疇 ,而且在現實中 ,知識分子已成為我國產業職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職工的來源、隊伍結構和分佈特點是隨著產業及其行業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由於產業職工與先進的大機器生產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 ,因此具有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徹底的革命性 ,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但是 ,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 ,產業職工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則是大不相同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產業職工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 ,是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生產者 ,是構成無產階級的基本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 ,產業職工則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因此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 ,產業職工是國家領導階級的重要成員,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始終處於主人翁的地位 ,是國家政權的重要支柱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三、產業工會
產業工會是按照產業原則把產業部門的職工組織起來的工會組織 ,即列寧所講的 「按生產部門把工人組織起來的工會」。在我國 ,產業工會專指依照有關法律法規 ,由同一產業或性質相近的幾個產業的職工自願結合組成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
行業工會則是按照行業原則把行業職工組織起來的工會組織,是行業職工自願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由於行業和產業的隸屬關係 ,行業工會實際上是產業工會的一種組織形式。從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趨勢來看 ,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無疑是一大進步。但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確立的第一天起,就產生和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的根本矛盾 ,當這種矛盾發展和激化到一定程度時 ,就會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激烈鬥爭。產業工會就是順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需要而產生的。所以 ,產業工會是工業社會經濟矛盾的必然產物 ,是世界各國工會最常見、最基本的組織形式。
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工會出現於 19世紀二三十年代 ,它的產生基本經過了從行會 (或幫會 )到秘密結社 (小組或聯盟 )再到工會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早在 18世紀 90年代末 ,隨著產業 (行業 )勞動關係矛盾的加劇 ,英國的羊毛加工業工人、縫紉業工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自身鬥爭的需要 ,就成立了互助會、友誼會或兄弟會等早期的工人團體。在這些工人團體的組織下 ,取得了與資本家進行經濟鬥爭的部分勝利。由於這些早期的工人團體是以行業、宗教、同鄉等特殊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來的 ,因此 ,它們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封建幫 (行)會的特點 ,另一方面也初步具備了產業工會的特徵 ,成為產業工會萌芽時期的特殊組織形式。後來 ,隨著工人運動特別是罷工運動的高漲 ,在工人群眾中間又出現了罷工儲金會、工人小組以及其他形式的工人秘密聯盟。此時的工人團體不僅行業性越來越明顯 ,而且有了自己的活動範圍、主要目標和基本活動方式,從而具備了產業工會的基本特點。 1812年,蘇格蘭格拉斯哥市紡織工人的秘密聯盟成功發動和組織了全市織布工人的總罷工 ,並在此基礎上 ,于 1818年正式成立了格拉斯哥市紡織工人工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產業形式出現的工會組織。 1824年,英國資產階級政府被迫取消了禁止工人結社的法律 ,從此 ,在英國及歐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出現了一大批合法的產業工會組織。
我國早期的產業工會誕生於 20世紀初期 ,經歷了艱難的發展過程。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中指出 :「中國產業工人還是很新的階級 ,大家都知道這一階級只是在歐戰期間因中國工業相當發展才形成。在此之前 ,中國很少產業工人 ,主要的都是手工業工人和苦力。因此在工人中也就只有行會 ,只有幫口 ,只有秘密結社。」 1840年鴉片戰爭后 ,隨著英國、美國、德國和俄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殖民勢力及其買辦進入我國開辦工廠 ,清政府具有維新思想的洋務派官員以及滿懷實業救國思想的民族資本家興辦洋務實業 ,中國開始出現了近代工業和近代產業工人。 1895年至 1913年,即中日甲午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 ,中國早期的工人運動逐步興起。當時 ,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 ,在工人中出現過一些受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影響的工人團體。 1914年至 1918年,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五四運動前夕 ,由於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以及辛亥革命的影響 ,各產業部門和手工業行業的罷工鬥爭此起彼伏 ,並在鬥爭中出現了產業工會組織的萌芽 ,如 1912年至 1916年,上海工人先後在造船廠創建了 「製造工人同盟會 」,在商務印書館成立了 「集成同志社 」等。同一時期 ,還在哈爾濱的中俄鐵路工人中成立了 「中東鐵路職工聯合會 」,並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 ,于 1918年 5月舉行了反對沙俄殘餘勢力統治的罷工鬥爭。這些都是中國早期的產業工會組織。
產業工會在我國的出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政治意義。第一 ,產業工會的出現 ,是工人階級開始由自在階級走向自為階級的重要標誌之一 ,是產業工人開始由分散走向團結的基本象徵。第二 ,產業工會一出現 ,便肩負著維護產業職工權益的歷史使命,產業工人也從此有了自身利益的表達者和維護者。第三 , 產業工會的出現 ,為促進工人階級的團結、工人運動和工會運動的協調和統一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