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語言規劃、語言政策及
本書是一本語言規劃領域富有新意且較為重要的兼顧普及與提高的教學研究參考書。
內容簡介
作者在高校開設、講授語言規劃課程已有十多年,本書以過去五年間(2017-2021)的課程講授錄音為基礎,討論了語言規劃及相關領域的歷史、理論和發展。全書按照學科的內在邏輯關係分為八講:前三講旨在介紹語言規劃學科的基礎知識,梳理、分析語言規劃的典型案例、定義變遷及歷史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以鳥瞰視角幫助讀者快速了解語言規劃學科的概貌;第四至第六講以理論為導向,重點關注語言規劃研究的經典理論框架,介紹了陶里、豪根、庫珀、巴爾道夫等人提出的相關理論,並探討如何運用上述理論開展具體分析,突出理論構建及其應用在語言規劃研究中的作用;第七講主要討論與語言規劃密切相關的國際語學(即,國際語言交流的優化或超國家層面的語言規劃),並以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全功能型計劃語言(世界語)為例探討計劃語言的社會化問題,進而闡明計劃語言對語言規劃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第八講的主題是中國的語言規劃實踐,尤其是自晚清以來中國近現代的語言規劃活動,從歷時角度回溯百年語言文字事業的發展對我國國家共同語形成所產生的影響。
作者簡介
劉海濤,國際世界語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領軍學者,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兩次獲省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稱號。國內外多種語言學出版物的編委會成員。連續八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用多種語言發表過涉及數十種人類語言的成果300餘篇(部),12項成果獲教育部或省級優秀社科成果獎。
目錄
第一講 語言規劃導論
第一節 語言學與語言規劃
第二節 從案例看語言規劃
(一)漢字的統
(二)希伯來語的復興
(三)世界語的創製
(四)拉丁語的傳播
(五)發展中國家的語言問題
(六)小結
第三節 語言規劃與語言起源
第四節 語言規劃的基本屬性——問題驅動
(一)伊斯曼提出的研究問題
(二)李聖托提出的研究問題
(三)斯特肯堡提出的研究問題
(四)關於問題驅動的思考
第二講 語言規劃的定義
第一節 術語「語言規劃」的誕生
第二節 語言的社會功能分類
第三節 語言規劃的定義變遷
第三講 語言規劃的發展
第一節 語言規劃的學科歸屬
(一)語言規劃與應用語言學
(二)語言規劃與社會語言學
第二節 語言規劃學科的發展
(一)語言規劃的歷史概述
(二)從工具觀到資源觀
(三)從結構主義到後現代的轉變
(四)從單變數系統到多變數系統的轉變
(五)從實用主義到語言人權的轉變
(六)從語言問題到語言生態的轉變
第三節 語言規劃流派
第四講 語言規劃的理論框架(一)
第一節 語言規劃理論框架的重要性
第二節 陶里的語言規劃評價理論
第三節 豪根的「四格模型」
第五講 語言規劃的理論框架(二)
第一節 哈爾曼的「聲望規劃」
第二節 阿格的「7i模型」
第三節 卡普蘭、巴爾道夫的語言規劃目標框架
第六講 語言規劃的理論框架(三)
第七講 國際語、國際語學和語言規劃
第八講 中國的語言規劃
語言規劃基本文獻選目
精彩書摘
《語言規劃講義》:
漢魏以後,漢語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進一步加大,形成了一種單純「看」的語言,這就是文言。而以口語為基礎的語言,便叫作白話。我們假設先秦時期,就是書同文政策時期寫下來的東西,和當時人們口中說的東西差不多。但是文和言逐漸分離了,書面的文字為了保持穩定性總是滯後於口語的發展,這在世界各國的語言里都是如此。法語、英語也是這樣,特別是法語里有好多字母,今天根本都不發音。如果從一開始就不發音,可能就不會有這個字母。因此,有些字母開頭髮音,現在不發音了,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演化的過程。漢語也不例外,而且漢語將這個過程發展到了極致。西方語言大多採用拼音文字,即便言文分離也不會太離譜,要改起來相對也容易一些。但漢語不是拼音文字,如果不專門學,光看字是讀不出來的。慢慢地,我們的書面語就凝固了,幾乎很少有變化。那麼,文言是誰講的?是讀書人、上過學的人講的。你平常在家跟家裡人說的就是正常的話,白話,因為你是個正常人。但是你上學了,要學會寫字、學會做文章,這時候就要學習文言。文言的語法、文法、用詞等都有講究。比如我在這裏講課,如果你們是古代人,不管我現在怎麼說,你們都會用文言來記錄我說的東西,也就是用兩千多年前人說的語言來記錄我今天說的話。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2000年的時間,語言會發生不小的變化,但要用2000年前的文言記錄現在說的東西,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對於研究語言演化的學者來說,嚴重的「言文分離」,使得我們很難通過追蹤文獻來發現語言的變化。因為所有上過學的人寫的東西,或者說只要他一寫東西,即便在正常情況下記錄的也不是當時說的話,而是用另外一套、很久以前就基本穩定的書面語來記錄,也就是自動把口語翻譯成文言,導致口語的變化無從追蹤。
我們有幾千年的文獻,但是文獻語言大多是凝固的,變化不大,這就導致好多容易獲得的史料並不是很適宜作為語言演化研究的語料。為此,我們要找白話,要找在不同時期,非主流的一些人寫的東西。如果年代較遠的找不到,就可以找離得比較近的,哪怕是近幾百年的。白話是各個時期都有的,比如說,一個人面向勞動大眾講課的時候,說的話可能更偏向白話一點。這些東西留存下來,雖然可能仍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白話,更可能是文白相間的東西,因為記錄者畢竟是讀書人,而過去會識字、寫字的人又少,因此沒法完全反映當時口語的狀態。這對研究來說既是問題,又有好處:一方面,人為的言文分離導致研究語料的選取很困難;但另一方面,文言的凝固性又可以超越時空,幾千年幾乎不變,只要上過學,學過文言,就能讀懂,這其實就是一種書面的共同語。儘管我們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語言、方言不少,很多之間不能互通,但是只要你寫出來,就都能明白。也有人將這種書面交流稱為「筆談」,雖然說的不一樣,但寫的東西能互通。
總的來看,秦始皇施行的書同文政策,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國家政權的統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如果沒有書同文政策,沒有文字的統一,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歐洲的情況就是一個相反的例子,歐洲很多國家之間的語言差別不大,從互通性的角度來講,可能比我們要好,但他們在歷史上曾經分屬許多國家。他們很晚才注意到共同語與統一國家的關係問題,導致歐盟機構的正常運轉不得不依賴於英語,而英國已經不是其成員了。我們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書面語、共同的文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形成文書行政的國家管理體系和凝聚國家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漢字為基礎形成的書面共同語利在千秋,跨越了5000年的時空,深刻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形成、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以,語言政策如果在恰當的時候制定了、實施了,確確實實會起到非常重要、非常深遠的作用。書同文政策實際上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最有效的一個語言政策,我們對它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