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之間,之後,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 伍曉明 978756905727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72
商品編號: 978756905727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之前,之間,之後,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
ISBN:9787569057270
出版社:四川大學
著編譯者:伍曉明
頁數:3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155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涉及文學、符號學、哲學理論與實踐的學術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來的學術心得。基本主題是哲學、文學、文化領域中我/們與另一者——在我們之前、在我們之後、在我們之間、在我們之外的另一者——的關係。 本書各章所考慮的是不同主體/主題本身如何面對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層面上,是一文學如何面對另一文學(文學之前的比較),一文化如何面對另一文化(文化之間的認同與交流),一語言如何面對另一語言(語言範式與思想範式的關係),一思想如何面對另一思想(或中國思想和歐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對),人如何面對其作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對作為另一者的動物。在具體和個別層面上,則是我們的歷史人物如何面對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對作為另一者的問者(孔子的問與知),孟子如何為天子舜設想對待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們可以如何設想舜自己會採取的不同於孟子為他設想的方式,等等。面對另一者就是對之做出應承或負起責任。因此,本書的最終關切是倫理,是我/們與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倫理關係。

作者簡介

伍曉明,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后獲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和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 rsity of Sussex)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現任教於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研究領域介乎文學與哲學之間。著有《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等,譯有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萊維納斯《異於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等。

目錄

第一部分 誰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關於「我/我們」與「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來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為人類的醒來召喚
六、隔離與孤獨
七、另一者與死亡
八、共同體與個人
九、另一者與邊界
十、替罪與犧牲
十一、餘思
第二部分 文學與文化如何自我認同?
「文學」之前的「比較」
一、存在於文學「之間」
二、比較之前的文學:漢語傳統中「文(與)學」之意義
三、比較之中的文學:現代漢語中「文學」觀念的成形
四、同時性的「審己 知人」:魯迅之例的簡略分析
五、「原始比較」:傳統之「(事)后構(造)」與認同之追認
六、文學(家)(的)比較:「中國現代文學」之例
七、作為倫理學的比較文學
八、不是結論
文化之間:認同,別異,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條件
二、「內諸夏而外夷狄」
三、中國歷史之例:內外之必然混淆與難分
四、外作為內所恐懼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對性:質疑「文化主義」
六、文化「勢差」與「被動的文化交流」
七、為另一者負起責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語言,範式,概念,解構
作為範式的語言,作為語言的範式
一、「範式」危機,還是文化危機?
二、從方法到範式
三、作為範式的語言,作為語言的範式
度之無度與無度之度——略論李澤厚「人類學本體論第一範疇」
一、難捨難離的「本體論」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論
三、區別人與動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創造?
五、從「適一度」到「制度」,再到作為「之間」的度
「問之有」與「有之間」——從外部解構的(不)可能性
一、漢語和法語「之間」的「Entre」
二、「Entre」的存在,「Entre」的之間
三、「間一距」,「認同」
四、假如我們走出「母語」
五、內外解構,解構內外
第四部分 經典如今還能告訴我們什麼?
「吾有知乎哉?」——孔子的問與知
一、問之為問
二、知之為知
三、「吾有知乎哉?」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試思孔子如何答問
一、經典作為開放的思想場域
二、「空空如也」——孔子何以知己之不知而猶答?
三、「一言興邦」與「一言喪邦」——一個典型的「兩端」
四、「竭」之又竭——假如孔子處在孟子的地位之上
孟子之後,舜當如何?
一、引言:經典作為文本
二、如果天子之父殺人
三、倫理之困與選擇之難
四、舜真會按照孟子為他做的選擇行動嗎?
五、在我為我之「第一他人」受過與我為天下之人盡責之間
六、設想舜欲令皋陶廢除死刑?
「定性」作為工夫的哲學內涵與主體性本身作為超越性
一、概念:內在、超越、工夫
二、工夫要轉化出什麼?
三、牟宗三詮釋下的《定性書》
四、如果人只有「感性之心」?
五、簡短的結語:回到「惻隱之心」
「四海之內皆兄弟」與人類和平的可能性
一、格言的問題
二、司馬牛與子夏的對話:君子何患無兄弟
三、《詩經》描繪的兄弟關係的兩面:「兄弟急難」與「兄弟鬩於牆」
四、中國歷史上的兄弟相殘:佔有與權力
五、兄弟關係何以並不保證相親相愛相助:「我」作為潛在的謀殺者
六、兄弟作為喚起我之羞惡與辭讓之心的他人:放之四海的兄弟關係
第五部分 翻譯之翻譯
英譯「之後」的《中庸》
一、「回譯」問題——假設經典已失
二、誠之翻譯與翻譯之誠
三、「回譯」作為可能的文化饋贈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