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涉及文學、符號學、哲學理論與實踐的學術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來的學術心得。基本主題是哲學、文學、文化領域中我/們與另一者——在我們之前、在我們之後、在我們之間、在我們之外的另一者——的關係。 本書各章所考慮的是不同主體/主題本身如何面對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層面上,是一文學如何面對另一文學(文學之前的比較),一文化如何面對另一文化(文化之間的認同與交流),一語言如何面對另一語言(語言範式與思想範式的關係),一思想如何面對另一思想(或中國思想和歐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對),人如何面對其作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對作為另一者的動物。在具體和個別層面上,則是我們的歷史人物如何面對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對作為另一者的問者(孔子的問與知),孟子如何為天子舜設想對待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們可以如何設想舜自己會採取的不同於孟子為他設想的方式,等等。面對另一者就是對之做出應承或負起責任。因此,本書的最終關切是倫理,是我/們與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倫理關係。作者簡介
伍曉明,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后獲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和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 rsity of Sussex)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現任教於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研究領域介乎文學與哲學之間。著有《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等,譯有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萊維納斯《異於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等。目錄
第一部分 誰是另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