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23-奔赴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文化創新思辨 9787547619063 徐錦江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4761906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23-奔赴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文化創新思辨
ISBN:9787547619063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徐錦江
叢書名: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
頁數:2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137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上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根本上是為了人民過上高品質的生活,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本書集中2022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領域的成就和展望,為上海城市治理提供有益借鑒。

內容簡介
《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 2023》在中國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背景下,在上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以「奔赴后疫情時代的公共文化創新思辨」為主題,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囊括了新空間建設、鄉村振興、事業單位機構重組、融合發展等全國公共文化領域的新近熱點,也凸顯了高質量博物館群建設、延時服務、數字化建設等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特色與成就,以期為上海為全面提升人民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簡介
徐錦江 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化創新與城市軟實力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文化》雜誌社社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眾傳播。出版《上海城記》《愚園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餘部。在《復旦學報》《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等學術刊物及重要報刊發表論文及文章上百萬字,曾獲上海市新聞論文一等獎。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國際經驗借鑒與實現路徑研究""城市文脈與城市更新策略:基於上海老城廂的研究""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時期成都增強城市軟實力的戰略研究"等各級各類課題多項。 馮佳,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訪問學者,上海市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理論與方法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館》編委,多家學術期刊外審專家。2020年受「浦江人才計劃」資助。研究方向和研究興趣為公共文化、文化政策、嬰幼兒閱讀推廣。

目錄
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浙江省文化館首席專家 王全吉)
【創新思考】
以高質量的博物館群建設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世界關切與上海貢獻(花建)
打造「雲端」服務新空間 畫好線上線下同心圓——上海公共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探索實踐(上海市群藝館 張霖、陳起眾)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創新與思考(浦東圖書館 劉鎏、周思伽)
社會力量參与文化館治理的推進路徑(嘉興南湖學院 李秀敏)
我國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視野下的公共文化治理研究(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研究中心 關思思)
群眾文化助力社會治理的實踐探索(上海奇靈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 齊賽賽)
虛擬旅遊:后疫情時代文旅發展前瞻(常方舟)
【新空間研究】
社會治理視角下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再造(錢澤紅)
新時代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重構路徑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苗美娟)
城市更新中的基層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研究——以重慶市渝中區為例(北京大學 李斯、苗美娟、李龍淵)
【基層視野】
基層公共文化延時服務的創新發展研究——以浦東新區為例(浦東新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文化藝術界別)課題調研組)
重組機構、提升體驗、打造品牌——江陰市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實踐探索(江陰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課題組)
農家書屋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融合發展研究——以嘉興市禮堂書屋建設為例(浙江省嘉興市圖書館 胡萍)
淺論高質量視域下基層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的實踐與探索——基於餘姚市基層文化站效能建設的若干思考(餘姚市鳳山街道文化站 王曉來)
探索臨港新片區「管鎮一體」體制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臨港新片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 柳玲)

精彩書摘
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14億多人口規模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新時代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如何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期待,「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鑄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課題,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路徑,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補齊短板,精準服務,紮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必須「健全現代公共化服務體系」,不斷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推進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不同區域的公共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要補好短板,充分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和難點在鄉村,鄉村人口規模大。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保障鄉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必須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開展常態化的藝術普及與閱讀推廣活動,培育鄉村文化團隊,提高公眾的文化參与度,讓公眾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必須充分關注地處城市邊緣的工業園區廣大產業工人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與工會、工業園區管委會加強協作,整合文化服務資源,形成合力,通過文化館和圖書館的總分館制建設,把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延伸到企業,豐富當代產業工人精神文化生活。
要深入調查研究,充分了解新時代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精準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不同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共性特點,又存在顯著的差異。移動網際網路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鄉村文化網紅不斷湧現,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新景觀;與前幾代產業工人比較,新時代產業工人具有新的文化特徵,精神文化需求也更為強烈;如何跨越數字鴻溝,老年人有了文化新需求;「雙減」背景下,青少年美育更是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只有深刻地把握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趨勢,了解網際網路時代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開展精準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才能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提升品質,創新運行,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溫州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中,創新開展「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建設;上海市舉辦「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發現和推介具有空間品質、開放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間近幾年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成為公共文化建設新的著力點,寫進了文化和旅遊部等三部委的《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列入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讓人民群眾有高品質的文化體驗?文化和旅遊部等三部委在《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要求各地立足城市特點,因地制宜,建設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回應人民群眾品質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發現和推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公共文化空間品質提升,激發全社會參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熱情,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享受品質文化生活,各地在這方面的探索風生水起,富有成效。
在全國各地紛紛效仿、推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大賽,關注公共文化空間拓展延伸與品質提升,關注公共文化空間的美學品格與公眾體驗。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大賽,既關注高大上、地標性的公共文化空間,又關注百姓家門口的基層文化空間;既關注政府文化服務機構的公共文化空間,又關注體制外的公共文化空間,包括商圈公共文化空間、歷史建築內的公共文化空間、工業遺存設計改造的公共文化空間;既重視公共文化空間的藝術營造,又關注公共文化空間的創新運行,引導全社會關注公共文化空間品質提升,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提供高品質的文化體驗。
公共文化空間功能布局的創意性改造、人性化設計,提高公共文化空間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體驗感,已經成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可以想見,越來越多特色鮮明、創新運行,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將出現在人們面前。
三、統籌規劃數字資源建設,運行好新媒體,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新跨越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傳播範圍的重要途徑,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重要服務方式。
這些年來,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從文化網站建設到實現手機移動終端數字化服務的觸手可及,從傳統文化服務模式到線上線下結合,公共文化數字資源爆髮式增長,有力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把公共文化數字化放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高度,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數字化服務,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數字化建設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科學有序推進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在避免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缺少統籌協調、重複建設、質量參差不一等現象。省級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要統籌全省文化藝術專業力量,規劃數字資源建設,優化數字資源結構,整合優秀藝術師資,加大微視頻、藝術慕課等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分階段、有步驟推進,通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形成優質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
要有用戶思維,創新意識,提高新媒體運行水平。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探索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號等新媒體運行,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上看新媒體運營能力不強,新媒體客戶端有「端」無「客戶」,粉絲數量不多,公眾號推文閱讀量不高,嚴重製約著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數字化服務效能。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迫切需要提高新媒體運行能力,強化用戶思維,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增強用戶黏性;改變被動地發送推文、短視頻的現狀,加強新媒體選題策劃;要重視後台數據分析,了解用戶需求,評價服務效能,改進數字化服務。加強數字化服務力量,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前言/序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上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根本上是為了人民過上高品質的生活,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其中,人民高品質的生活,要依靠城市高效的現代治理能力和強大的創新發展活力,推動人的個性得到尊重、才華得到展示、價值得以實現。在此背景下,聚焦后疫情時代公共文化的創新實踐、基層治理及其思辨研究,以期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全面提升人民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全書分為總報告、創新思考、新空間研究、基層視野等板塊。「總報告」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指出公共文化服務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創新思考」板塊關注疫情衝擊大背景下上海高質量博物館群建設的成功經驗、上海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雲端」服務新空間、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以及對社會力量參与文化館治理、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視野下的公共文化治理、群眾文化助力社會治理、后疫情時代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等方面的若干思考。「新空間研究」板塊展現了現代化治理背景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再造、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重構和城市更新中的基層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基層視野」板塊則呈現近年熱點,既有浦東新區基層公共文化延時服務、江陰市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機構重組、嘉興市農家書屋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融合發展等改革創新實踐,也有基層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文化治理等議題的全面審視。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