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心理學家梅爾文·古德爾、《如何正確救助》作者海蒂·格蘭特博士、《自我超越》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博士推薦、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家奧利弗·伯克曼推薦! 一本書讀懂你的知覺如何塑造你的行為、思維方式和歸屬感,重新認識你的第二大腦。具身認知學的集大成之作,顛覆你對身體體驗的固有認知:原來,世界在每個人眼中都不一樣,你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摸到的都和別人不一樣! 減肥后,樓梯看起來就不那麼陡峭了;棒球打得越好,球在你眼裡就越大:如果有親密的朋友陪伴,那眼前的山看起來就不那麼嚇人了我們的身體影響著對周圍世界的感知,也影響你的判斷和決策。只有當你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身體,你才能正確認識你的行為和思想。這世上可能真的沒有感同身受!內容簡介
常識告訴我們,人們對世界的體驗是客觀的。我們看到、嗅到、聽到、觸碰到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這使得我們將自己的心理體驗投射到外部世界,誤將這些體驗當作物質世界的真相,而對感官系統、個人經歷、目標與期望等因素的影響渾然不知。儘管我們天真地認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但事實並非如此。 真相是,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所感受的世界,根據每個人的經驗而有所不同,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對於身高分別是4英尺7英寸和7英尺4英寸的人來說,高度為10英尺的籃球筐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美國籃球運動員庫里曾說,當他發揮得好的時候,時間似乎都變慢了。我們的日常經驗也告訴我們:在減肥后,樓梯看起來就不那麼陡峭了;你的棒球打得越好,球在你眼裡就越大:如果你身邊有親密的朋友陪伴,那你眼前的山看起來就不那麼嚇人了你所看到的並非世界本身,而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樣子。 知覺研究表明,我們的思考、感受以及存在的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們身體的影響。你眼中的世界和其他人眼中的世界並不一樣,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密不可分。行動先於認知,路是走出來的,而身體指引著方向。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深刻理解我們的行為和生活。作者簡介
張彧彧,畢業於吉林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者,現任教於吉林大學國際語言學院,研究興趣為對外漢語教學、認知語言學、漢語史及語言接觸。另合譯有《魔鬼物理學2》。目錄
引言 來自伴侶的迷人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