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 (創刊號) 崔延強 97875697270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明互鑒 (創刊號)
ISBN:9787569727067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崔延強
頁數:23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905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文明互鑒何為?概而言之,就是兩個詞”拆解”和”建構”。”拆解”就是在種種”前概念”“前判斷”上撒播存疑的種子,解構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建構”就是在不同文化間不斷進行交互活動,譜寫雙向變奏、激勵自我建構。因此,文明交互活動既不是亦步亦趨地照搬和信奉他者,也不是固執於自己的”古亦有之”而傲慢地拒斥他者,更不是以某種在特殊歷史語境下生成的特殊價值作為公分母去量度他者,強以之為”絕對真理”而關閉了真理探究的大門。亞裡士多德說,朋友是自己的另一半。文明互鑒的真義在於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從而成為自己、完善自我!文明的進步從來就不會有自給自足,而是永遠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的路上。文明互鑒是一個鑠古切今、吐故納新、推己及人、自我建構的開放體系!用普遍公認的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言說人類共同價值,表達世界zhong極關懷,與世界文明的方向相向而行,做文明的使者,是我們新時代人文學者的使命和擔當!

目錄

文明互鑒論
文明互鑒論
文明形態觀
文明二元共治制下的最小限度道德
“外文鉛餅”的百年考證與釋讀
——兼論其與絲路希臘式錢幣的關係
元代傳入中國的希臘-阿拉伯知識
——再論元《秘書監志》中的回回書籍和儀器
中西古典學
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
希羅多德及其《歷史》
——中文世界的古希臘史學名著之
唯識學能夠接受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純粹自我嗎?
人能弘道
——安樂哲學術作品述評
試論中醫和古希臘醫學的分化
——以《黃帝內經》和《希波克拉底全集》為例
自然、政制與文明
——經學與古典學四人談
陸海新敘事
“小亞細亞之難”影響下現代希臘民族意識的轉向
——以喬治 忒奧拓卡斯的《自由精神》為例
交流與動態
雅典大學訪學項目交流報告
第七屆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研討會暨2024年中希哲學互鑒國際學術論壇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和希臘文明”國際學術會議暨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大樓啟用儀式順利舉行

前言/序言
“文明”是一個既尋常又不尋常的概念。尋常,在於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用文明一詞造出許多足以體現千年文明水平的漂亮句子;不尋常,在於我們甚至不容易用清晰的概念去界定它,達成學理上的共識。對文明的解釋大概比文明本身還要複雜。但無論如何,中國文化學者一談起文明,往往就會想到《易經 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順便也會想起孔穎達的注:”故天下有文章 而光明也。”西學學者相比會格外關注文明一詞civilization的拉丁文前綴所透露出來的”公民”“市民”等詞源信息。總之,無問東西,”文明”一詞承載著人類站起來直立行走,告別天地玄黃、飲血茹毛歲月以後所取得的一切文治教化上的果實,不管是物質的、制度的、行為的,還是精神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是自然化的人。在人與環境的物質與能量的交換中,文明便是這顆星球上最為醒目的標示。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沉澱下來並至今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活的文明形態不算太多,它們往往被稱為”古典的”或”經典的”(classic)。而一種文明形態之所以是古典的或經典的,在於它奠基了一種人類普遍公認的文明範式,為後世文明所廣泛效仿、傳承和廣大。後期維特根斯坦在談到知識的基礎是無基礎的信念時,把人類的信念體系喻為知識的”河床”“腳手架”“蜘蛛網”和”合頁”等。借用他的這種比喻,我們也可以說,一種文明的經典範式是由一系列基本價值信念和原則所構築的堅實的河床,它規定著川流不息的文明之水的流向、軌跡、樣態和特徵。同樣的,這些價值信念和原則如同腳手架或蜘蛛網,精細編織出文明的網絡結構,穩固地支撐著整個文明體系的大廈。它們亦如同轉動的合頁,維繫著文明之門的順暢運轉。因此,這些價值信念和原則構成人類文明形態的核心要素和世界圖式,它們本身不是文明形態,而是決定文明呈現形態的深層結構。這種結構是超穩定性的,如果這種深層結構發生變動,就像河床整體發生遷移,那麼文明一定是處於一個新1日激蕩、熔古鑄今的轉型期,如17-18世紀歐洲現代世界體系的形塑,中國從近代早期到新文化運動前後所經歷的思想覺醒。而文明的呈現形態,作為一個動態的生命系統,在發展歷程中通常經歷不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發展,在文明之水的流動中會通過吸納、整合、改造異質成分來豐富自身、形塑自身、建構自身,並逐步沉澱為”河床”的最為堅硬的元素。在這個意義上,文明又是變動不居、川流不息的。一種古典文明的生成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持續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和強大的適應性。若無與古埃及文明的交往,克裡特文明便無從談起;若無腓尼基文字的貢獻,希臘文字亦無法形成;若無小亞細亞東西方文明走廊上的伊奧尼亞地區的那些城市的存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在此誕生就無異於一個神話傳說。同樣,若無羅馬人對希臘思想的創造性吸收及其在拉丁世界的翻譯傳播,很難想像文藝復興將復興什麼。沒有”兩希文明”之水的彙聚,也不會流淌出今天的西方文明之河。可以說,文明交融彙聚之時,正是偉大思想激蕩生成之日。文明互鑒是孕育文明和知識創造力的溫床。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