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 (全6冊) 張勃 97872001766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
NT$31,67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 (全6冊)
ISBN:9787200176629
出版社:北京
著編譯者:張勃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615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系列圖書共六冊,沿著”北京中軸線從哪裡來—北京中軸線是什麼—為什麼要保護北京中軸線—如何保護北京中軸線”的敘事邏輯,通過兼具藝術性與知識性的圖片、相得益彰的圖文設計、中英文雙語的表達方式,用小8開畫冊開本,全面呈現了北京中軸線的淵源流變、結構形態、遺產價值和保護工作。第一冊《淵源流變》回答北京中軸線從哪裡來的問題,將北京中軸線置於中國都城中軸線發展的歷史邏輯中,敘述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淵源和經歷的階段性變化。第二至四冊《從永定門到天安門》《故宮》《從景山到鐘鼓樓》將北京中軸線劃分為南、中、北三段,通過展現不同段落相關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結構形態、性質功能及其與社會生活的關聯,回答北京中軸線是什麼的問題。第五冊《遺產價值》通過對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系統挖掘與全面闡釋,回答為什麼要保護北京中軸線的問題。第六冊《保護與傳承》圍繞北京中軸線保護所進行的制度建設、實際行動和理念更新,使讀者瞭解各級文物保護部門、相關機構、專家學者、社會公眾、新聞媒體所做的共同努力及其明顯成效,並形成保護自覺,助力北京中軸線的永續傳承。

作者簡介
主編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方志學會副會長等職。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長期從事北京歷史文化、歷史民俗學、文化遺產研究,獨著、合著、主編《唐代節 日研究》《中國人的時間智慧》《北京節 日文化》等著述 20 餘種。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與遺產價值研究”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 10 項。

目錄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淵源流變》
第一章 ? 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發展脈絡
第二章 ? 古代北京的中軸線
第三章 ? 近現代北京的中軸線
第四章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從永定門到天安門》
第一章 ? 概述
第二章 ? 一門兩壇夾一街
第三章 ? 正陽門與前門外
第四章 ? 天安門廣場及其建築群
第五章 ? 左祖右社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故宮》
第一章 ? 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第二章 ? 故宮的佈局及主要建築
第三章 ? 故宮古建築之美——以太和殿為例
第四章 ? 故宮裡的古代建築智慧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從景山到鐘鼓樓》
第一章 ? 中軸北段
第二章 ? 中軸之巔
第三章 ? 地安萬寧
第四章 ? 晨鐘暮鼓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遺產價值》
第一章 ? 歷史價值
第二章 ? 文化價值
第三章 ? 藝術價值
第四章 ? 科技價值
第五章 ? 社會價值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保護與傳承》
第一章 ? 概述?
第二章 ? 在城市建設中實現北京中軸線的保護與發展
第三章 ? 北京中軸線保護方式的發展與完善
第四章 ? 制定和實施北京中軸線保護工作準則
第五章 ? 北京中軸線保護的社會參與和文化惠民
第六章 ? 北京中軸線保護的重點成果
第七章 ? 深入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

前言/序言
總?序
中華文脈?古都脊樑
北京是有著3000餘年建城史和800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自永定門至鐘鼓樓長達7 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老都城規劃設計思想在北京實踐的”無比傑作”。北京中軸線上不僅有宮殿祭壇、城門城樓、道路街市、山水橋樑、報時建築等一系列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承載著民間傳說、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美術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都城北京的靈魂和脊樑,而且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和中國智慧的集中載體。它不僅親歷了北京城市的演進過程,而且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轉折變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不斷發展和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一、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
北京中軸線自元代至今已存在700餘年,而中軸線作為都城規劃設計基準線的歷史更為久遠。然而長期以來並沒有中軸線之名。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梁思成為代表的學者們發現中軸線之實、”取實予名”並不斷發展的結果。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梁思成在1932年發表的《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一文,對於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 中,梁思成在中西比較的視野下總結中國建築平面佈局的基本原則和特徵時使用了”南北中線”一詞,指出:”其中最明顯的是依南北中線,左右均齊配置。”他將”南北中線”與北京相聯繫:”現在中國的建築,還是完全這樣,大至北平故宮和佛寺,小至‘四合頭’的住宅,都還保存著這特徵。”在完稿於1944年的《中國建築史》中,梁思成開始使用”南北中軸線”一詞,指出:”就全域之平面佈置論,清宮及北平城之佈置最可注意者,為正中之南北中軸線。自永定門、正陽門,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樓,在長逾七公里半之中軸線上,為一貫連續之大平面佈局。”之後,”南北中軸線”成為梁思成普遍使用的概念。
伴隨著對首都規劃工作的直接參與,梁思成對北京中軸線的闡述不斷深入。他在1951年2月發表的《我國偉大的建築傳統與遺產》中寫道:”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長達七公里餘,在它的中心立著一座座紀念性的大建築物。”在同年4月發表的《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中,他分析了中軸線對北京城的價值,指出”凸”字形的北京城是圍繞故宮中心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延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在具體分析了永定門、天壇、先農壇、”市樓對列的大街”、鼓樓和鐘樓等中軸線上及其兩側的建築設施如何共同形成了北京城雄偉的氣魄後,他再一次情不自禁地讚歎:”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佈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在1954年發表的《祖國的建築》一文中,他更創造性地將北京中軸線與中國傳統畫卷之美相提並論,”用一步步發展的手法把你由開頭領到一個最高峰,然後再慢慢地收尾,比較的有層次,而且趣味深長”。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梁思成之外,侯仁之在194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北平歷史地理》)中論述確定元大都城牆遵循的原則時,也明確提到中軸線,並明確使用了the central axis(中軸線)的概念,指出”鐘鼓樓坐落在皇城中軸線延長線上”。而更早一些時候,即1941—1944年,為預防北平古建築被戰火焚毀,經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謀劃,由建築師張鎛主持,繪製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主要古建築實測圖,這時也應有了對北京中軸線的整體認識。1948年11月朱啟鈐在提到這批實測圖時,有”北平市中心軸線”的說法。而這些實測圖在後來出版時被命名為《北京中軸線建築實測圖典》或《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
可見,在20世紀40年代,多位學者已經注意到北京城中有一條南北方向、居中而處、對北京城市規劃具有重要意義的軸線,並用”南北中軸線”“中心軸線”“皇城中軸線延長線”等予以命名。
二、北京中軸線概念提出的意義
世界紛繁複雜,人類通過命名來指代事物、認識事物並進行交流。荀子說:”名定而實辨。”正是這一”取實予名”的命名行為,使北京城居中而處的南北向軸線擺脫了有實無名、隱而不顯的狀態,成為具有自己的歷史、形態、內涵、功能和價值的獨立的、可辨識的文化事象。它不斷啟發學者們予以關注與研究,並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日漸成為一個對北京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極具影響力的重要概念。由此,北京中軸線不僅為自身,也為它所屬的首都北京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與發展動力,甚至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歷久彌新、多元一體打開了一扇門。
1 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明確了它是北京城市空間之軸的性質,使其繼續發揮統領北京城市建設總體佈局的重要作用
儘管梁思成沒有為北京中軸線下過明確的定義,但從他的系列論述中可以看出這條中軸線具備以下特性:第一,在形態上,它是”一根直線”。第二,在位置上,它居於北京城的中間,其兩側對稱分佈著諸多建築。第三,在方向上,它是南北向的。第四,在功能上,”中心立著一座座紀念性的大建築物”,”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綜合起來看,梁思成主要是從北京城市空間之軸的角度來認知北京中軸線,即這條中軸線是北京城市規劃的基準線。從朱啟鈐、侯仁之使用”中心軸線”或”皇城中軸線延長線”的上下文,可以看出他們也主要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北京中軸線的。這種認識深刻地影響著北京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比如,被侯仁之視為北京城市建設三個里程碑之一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建設,正是北京中軸線向北延長的成果和標誌,而北京奧林匹克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國家會議中心、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館等重要建築同樣沿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進行佈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將北京中軸線繼續向南北發展,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脈,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機場、永定河水系。這對於構建北京新的城市發展格局必然產生重大影響。
2 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使北京中軸線被視為一項文化遺產整體
從永定門到鐘鼓樓的北京中軸線上及其兩翼對稱分佈的多種重要建築設施,各有其名,各有其性,各佔據一方,也各有其價值和功能,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使人們認識到它們不僅是獨立的個體,而且彼此相關,構成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整體。也正是這種認識,使北京中軸線開啟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進程。自2011年6月北京市正式啟動”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到今天,”北京中軸線”日益變成一項文化遺產項目的專名,成為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空間序列綜合體。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北京中軸線作為文化整體的內涵和價值以及構成要素之間關係的認知日益深化,並開始關注之前被忽視的文化遺產構成要素,比如道路和橋樑。
3 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有助於深化對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解和認識
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引出了北京中軸線從哪裡來、長什麼樣、有怎樣的文化內涵、經歷了哪些變化及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等一系列需要解答的問題。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北京中軸線被置於中國都城規劃設計思想和制度發展的歷史脈絡之中,從而與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的擇中立國、象天設都的都城規劃傳統聯繫起來。由此,它既賡續著數千年都城建設的古老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又表現出北京的文化特性,從而成為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偉大見證。
4 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深刻影響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
許多學者都盛讚”北京的整個城市,乃是世界一大奇觀”。北京城何以成為一個整體?這一整體的奇觀又何以形成?只有提出北京中軸線的概念,才可以真正理解。正是由中軸線統領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將一系列重要建築佈局於中軸線上或沿中軸線對稱分佈,形成方位明確、中心明顯、左右對稱的鮮明特點,有的氣勢雄偉,含陽剛之氣,有的佈局嚴謹,有陰柔之美,主次分明,疏密相間,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裝飾美觀,色彩協調,才營造出整個北京城”獨有的壯美秩序”,使得北京城本身也是一個文化整體。
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提出,在觀念層面,強化了人們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整體保護的意識,即不僅僅要保護其構成要素的某個具體的、有形的建築物,還應該包括各個構成要素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為文化整體得以在歷史上生成和延續的情感認同和理念精神。在實踐領域,北京中軸線整體保護目前已成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的抓手,正在深刻影響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並進而影響北京的城市形態與城市文化,成為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重要方面。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